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9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54篇
林业   205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5篇
  140篇
综合类   384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45篇
畜牧兽医   109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4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环境DNA分析技术—一种水生生物调查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掌握珍稀濒危和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状况对于物种保护和管理十分重要。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分析通过收集、分离和分析环境样品中的DNA来检测物种是否存在,是一种低耗、高效、高灵敏度的无损伤性物种监测新技术(e DNA)。本文综述了环境DNA技术的发展、分析方案、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主要综述了该方法在外来入侵物种足迹追踪、濒危珍稀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和物种多样性分析中的研究现状,并对环境DNA分析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DCA排序与UPGMA聚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广东省已进行过深入调查的20个自然保护区为样本,以稀有濒危物种分布、维管植物数量、稀有濒危动植物的种数、保护区面积、年平均降雨量等属性数据作为变量,建立数据库,进行DCA排序和UPGMA聚类研究.DCA排序结果显示,各自然保护区在排序空间中基本上聚集在一起,表明它们的β多样性即样本间的梯度很低,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各个保护区的聚类结果基本上反映了省内生境的地带性分异.60种稀有濒危植物的聚类结果则反映出它们在各个保护区分布情况的相似程度,这就间接地表明了它们的分布与相关自然保护区生境条件的密切关系.本项研究的结果提示,在做好行政及管理协调的基础上,从自然保护的角度着眼,可把地理相近、梯度相差较少的保护区合并,组成更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本项研究还表明,采用排序结合聚类的方法对于所选样本的分类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4.
试验研究了5种2:18系列的钼磷酸稀土盐对黄瓜和番茄上2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钼磷酸稀土盐对供试的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mun)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强度因杂多酸稀土盐的不同结构以及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的生理生化的特性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其中铈钼磷酸和镨钼磷酸稀土盐对真菌抑制效果显著,钕钼磷酸对真菌抑制作用也较明显。对保护地番茄的叶霉病(Cladosporium fulvum)喷洒试验表明:杂多酸稀土盐对该茵有抑制作用,且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95.
稀土微肥若尔斯在茄子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种叶面肥在茄子生育期的实际应用表明 :喷施半有机高效稀土微肥“若尔斯”为茄子补充所需营养及微量元素 ,能缩短茄子生育期 ,提高茄子产量 2 0 %左右 ,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96.
Four toxin complexes, Tca, Tcb, Tcc and Tcd from the culture broth of Photorhabdus luminescens have been purified and the four toxin complex encoding loci, tca, tcb, tcc and tcd, cloned. Genetic knockout of either tca or tcd reduced oral toxicity to Manduca sexta, and knockout of both loci eliminated activity. Purified Tca specifically affected the insect midgut, despite its putative normal delivery directly into the insect haemocel. These Photorhabdus toxins may form useful alternatives to other orally active bacterial protein toxins such as those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相似文献   
997.
本文以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先进的历史文献保存技术与方法为范例,突出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历史文献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实施保护的措施与方法。并针对本馆农业古籍保存目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进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98.
为探讨稀土壳糖胺螯合盐(RECC)对热应激黄羽肉鸡脂肪组织学及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G1(ATPbinding cassette G1,ABCG1)mRNA表达的影响。随机选取90只饲养至29日龄黄羽肉鸡,分为3个处理组,即常温对照组、热应激组和RECC组(热应激+基础日粮中添加0.03%RECC)。分别在热应激处理1和2周后,采集肉鸡内脏、皮下及肌间脂肪,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大小变化及脂肪组织中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G1mRNA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热应激1周后,与对照组和热应激组相比,RECC组肉鸡内脏、皮下和肌间脂肪细胞直径与相比显著减小(P0.01),3种脂肪组织中ABCG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热应激2周后,与对照组和热应激组相比,RECC组肉鸡内脏和肌间脂肪细胞直径显著减小(P0.05),皮下脂肪细胞直径无显著变化。ABCG1 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与热应激组相比,RECC组内脏和皮下脂肪组织中ABCG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综上所述,RECC可通过减小脂肪细胞直径和促进ABCG1的表达,从而抑制热应激1周肉鸡体内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999.
为探究小檗碱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的抑菌机制,测定小檗碱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GX13菌株的毒力、致病因子、细胞结构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并利用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小檗碱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菌体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5 μg/mL小檗碱处理后,GX13菌株侵染水稻品种玉丝占后引起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情指数为6.70,低于对照组;每1×108 CFU菌体胞外多糖产量为1.58 μg,显著低于对照的2.42 μg;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等胞外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为1.42 U/g prot,低于对照组,而丙酮酸和三磷酸腺苷含量升高,分别为1.71 μmol/mL和379.49 μmol/g prot,均高于对照组。同时,细菌的生物膜形成受到抑制,细胞结构受到破坏。转录反应分析发现,与II型分泌系统相关的xpsD、xpsFxpsM等基因、与III型分泌系统相关的hrcC、hrcJ、hrcNhrcQ等基因、与胞外多糖分泌相关的gumFgumI基因,以及与细胞结构与功能相关的murD、lpxA、lpxH、lpxL、fabGfabZ等基因均下调表达。此外,与丙酮酸代谢途径相关的ppc、aceFlpdA等基因也下调表达,但与氧化磷酸化途径相关的NADH脱氢酶和ATP合成酶编码基因以及与趋化性相关的编码基因均显著上调表达。表明小檗碱对GX13菌株的抑菌作用与其影响病菌的细胞结构和能量代谢相关,小檗碱通过影响病菌II型分泌系统和III型分泌系统的功能、生物膜的形成以及胞外多糖的合成,从而影响病菌的致病力。与此同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借助强化氧化磷酸化功能,启动与趋化性相关的基因上调表达来抵御小檗碱对自身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00.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in the therm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maize starch during nixtamalization and the tortilla-making proces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grain hardness. Three maize types with varying hardness (hard, intermediate, soft) were processed by three nixtamalization processes (classic, traditional and ecological). Starch from the three maize types showed an A-type pattern and two endotherms corresponding to gelatinization and melting of the Type I amylose-lipid complexes. After cooking and steeping, in intermediate and soft grains the partial gelatinization and the annealing affected the starch properties and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amylose-lipid complexes. These effects were not observe in hard grains. The increase in melting enthalpy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peak 2θ∼20° from nixtamal to tortillas demonstrated the formation of amylose-lipid complexes. A third endotherm above 114 °C in some treatments of nixtamal and tortilla starch demonstra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me amylose-lipid complexes in a most ordered structures (Type II complexes). The V-type polymorph structure found in native starch, nixtamal, and tortilla corresponds to a coexistence of Type I and Type II complexes. Formation of amylose-lipid complexes in tortillas had a partial effect on decreasing starch retrogradation (r = −0.47, P < 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