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林业   91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58篇
  205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INTRODUCTION Bark accounts for 10% of a log and there are about 2.5 billion m3 of logs consumed every year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produce 250 million m3 of bark. It will bring a huge amount of money if we make good use of the bark as a raw material of industry. Since middle- and small- diameter classes wood of poor quality and remnant products account for an important part of forest resource, we should advanc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energetically and orient it to whole-tree utilizati…  相似文献   
102.
Effects of side chain hydroxyl groups on pyrolytic β-ether cleavage of phenolic model dimers were studied with various deoxygenated dimers under pyrolysis conditions of N2/400°C/1 min. Although phenolic dimer with hydroxyl groups at the C α and C γ positions was much more reactive than the corresponding nonphenolic type, deoxygenation at the C γ -position substantially reduced the reactivity up to the level of the nonphenolic type.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 the cleavage mechanism via quinone methide intermediate formation, which is activated through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s between C α and C γ hydroxyl groups.  相似文献   
103.
阐述了木质生物质能源技术的发展及目前在我国的应用;指出了我国木质生物质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4.
生物质能的热化学转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燕  佟达  宋魁彦 《森林工程》2012,28(2):14-17
生物质能源是未来替代化石资源的丰富和可再生清洁能源之一,它具有二氧化碳中性。生物质的热化学转化可以形成固、液、气3种形态的生物质能源,用以提供热能和动力。对生物质热化学转化中的燃烧、气化、液化和热解技术进行阐述,同时提出生物质热值低、运输贮存不易、反应副产物难分离和政策、资金投入力度仍需加大等问题,对生物质能源发展和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5.
微波裂解海藻快速制取生物燃油的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探索低成本的海藻生物油快速制取工艺技术,研究组已成功开发出一套海藻的选育、培养、收获、干制技术。利用自行优选、培养、收获并干制的海藻粉,基于课题组在生物质的微波裂解技术已取得的突破,采用自行研制的玉米秸秆微波裂解的相关设备,对微波裂解海藻制取生物燃油的技术进行试验研究,获得大量在自然条件下可分层的海藻生物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了所得到的生物油产品中两相油组分,得到了生物油产品中的物质组成及其相对含量,可为海藻生物油的精制及其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研究表明,微波裂解海藻是一种低成本、快速、高效制取海藻生物燃油的方法,为海藻生物油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落叶松木材生物油组分分析和表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落叶松木材快速热解生物油与酚醛树脂制备新型胶黏剂,必须对快速热解生物油的主要组分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本文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生物油组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气相色谱(GC)重点对生物油中的酚类物质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生物油旋转蒸发后得到的物质(重质油)进行结构表征。通过分析得到生物油组分主要包括羧酸类、醚类、酚类、醇类、醛类、烷烃类等有机化合物。结果表明,不同工况条件下生物质油中酚类物质质量分数为4%~15%,最大值为14.15%。  相似文献   
107.
毛竹催化热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热重技术在不同升温速率和氮气气氛下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的氯化亚铜催化热解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毛竹主要热解温度区间为200.0~379.0 ℃,当温度为328.5 ℃时达到最大热解速率17.18%·min-1;添加氯化亚铜后,毛竹的热解温度降低,热解速率增大,热解所需时间缩短。还通过Flynn-wall-Ozawa法求解了毛竹热解的动力学参数,纯毛竹的热解平均活化能为213.21 kJ·mol-1,平均指前因子约为1017;氯化亚铜的加入使指前因子增大了10倍,其值约为1018,平均活化能变化不明显。图6表3参12  相似文献   
108.
阐述了生物质热解机理,并综述了热解温度、升温速率、物料的种类与形态、压力、滞留时间、反应气氛、物料含水率、灰分含量等因素对热解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It is shown from the investigation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sics & the thermal treatment process about MSW in Chongqing:The complex components exist in MSW. The MSW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er water, ash and lower heat value. And the bubbing temperature zone about the volatility of the organic matter is obviously but the others are not. The optimum relationship exists among the temperature, the size and the staying time of the MSW. The furnace temperature and constructure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for the clean combustion of the MSW.  相似文献   
110.
烟末提取物热裂解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提取技术(超临界CO_2萃取、超临界CO_2含夹带剂乙醇萃取和水蒸气蒸馏萃取)对烟末进行提取,研究所得3种烟草提取物在不同温度(50、100、200、300、600、900℃)下的裂解行为,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烟末提取物中致香成分的释放量。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技术和不同裂解温度直接影响裂解产物的类型和相对含量;3种烟草提取物的裂解产物种类随热裂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相同的热裂解温度下,3种烟草提取物的热裂解产物类型存在差异;采用含有乙醇为夹带剂的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提取出的产物不仅种类多,而且在低温下也更易于挥发,适用于电子烟烟液中香精香料的调配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