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2篇 |
免费 | 31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58篇 |
农学 | 9篇 |
18篇 | |
综合类 | 124篇 |
农作物 | 1篇 |
畜牧兽医 | 7篇 |
园艺 | 3篇 |
植物保护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422.
油松是松科针叶常绿乔木,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原产地在我国的东北、中原、西北和西
南等省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甘肃省庆阳市油松人
工纯林的覆盖率越来越高。但因林种单一,导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有害生物发生率较为频
繁。基于此,分析甘肃省庆阳市油松人工纯林主要有害生物发生物种,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技术,
以供营林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423.
湿地松种子萌发对模拟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高渗溶液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研究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种子对水分胁迫的生态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湿地松种子的萌发率、相对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高度、根长与生物量等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通过建立水分胁迫与种子萌发率的回归方程,求解得出湿地松种子萌发的耐旱临界值是-0.68MPa,耐旱极限值是-1.14MPa;水分胁迫对湿地松种子萌发初期影响较大,会延迟其萌发时间,分别为1~8d不等;幼苗的根系在轻中度水分胁迫下生长较为稳定,表现出对干旱的适应性;水势为-0.8MPa时湿地松种子进入浅度休眠状态来适应干旱环境,通过建立水势与生物量的回归方程预测在-1.07MPa下湿地松生物量降至为0。 相似文献
424.
野牛草种子休眠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坪一号"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Nutt.)Engelm)为实验材料,通过硝酸钾、赤霉素引发实验、种子解剖、电镜扫描、能谱分析等手段,分析限制野牛草试验材料发芽率低下的原因。种子引发试验参照碱蓬(SuaedaglaucaBge.)种子解除休眠的赤霉素(GA3)和硝酸钾(KNO3)浓度,分设0.5%硝酸钾和20 mg/kg4、0 mg/kg、60mg/kg、100 mg/kg赤霉素等处理。结果表明:野牛草种子休眠类型属机械休眠与生理休眠同时存在,且生理休眠占主导地位的综合休眠;野牛草种球外部的颖苞对种子的强烈束缚引起了机械休眠,而生理后熟是野牛草种子生理休眠的直接原因;赤霉素对休眠程度较深的去颖苞种子引发效果最好,且以60 mg/Kg浓度为最佳。 相似文献
425.
湿地松合子胚发育与体胚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湿地松未成熟合子胚为材料,研究合子胚发育进程及影响体胚诱导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湿地松合子胚发育经历多胚阶段,即发育的第2、3阶段,此阶段的合子胚为体胚诱导最佳外植体,诱导率达30%;体胚诱导最佳培养基为LP+2,4-D 2.2 mg.L-1+6-BA 1.0 mg.L-1和DCR+NAA 2.0 mg.L-1+6-BA 0.63 mg.L-1+KT 0.61 mg.L-1,其体胚诱导率分别为24%和22.75%;球果短时间冷藏及培养基添加AgNO3、pH缓冲液均有利于提高体胚诱导率。 相似文献
426.
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湿地松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湖南攸县设置了反映湿地松人工林造林各主要技术环节的试验林体系,以研究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湿地松幼林生长的影响。经对试验林固定样地进行连续7年定期、定位观测及统计分析表明:在湿地松人工造林的各项主要技术措施中,立地选择、良种选择和造林密度是影响幼林生长的最重要因素,幼林抚育对湿地松幼林生长有较明显影响,而整地方式与规格对幼林生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27.
湿地松人工林造林整地与抚育方式效应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年生湿地松人工林造林整地与抚育试验观测结果表明:整地规格对湿地松幼林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而抚育方式对湿地松幼林成活率有极显著影响,以穴状和带状抚育幼林成活率最高,为92.15%,而对照仅为82.17%。整地规格、抚育方式及二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湿地松胸径、树高生长量没有显著影响,通过对整地、抚育方式湿地松生长量分析,结合经济评价,丘岗地湿地松造林以中穴整地、穴状和带状抚育为宜。幼林抚育能明显提高林地肥力,并且抚育强度越大,林地肥力恢复与提高越快;抚育能减少林地被种类、多度及盖度。 相似文献
428.
利用标准样方法对19 a生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各器官的碳素含量在50.92%~54.38%波动,排列顺序为树叶>树枝>树根>树干>树皮,且各器官的碳素含量随树龄增长而提高.林冠上层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比中层叶的碳素含量低,但差别不大;下层枝条碳素含量明显比上、中层枝条高.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碳素含量依次为45.16%、42.28%、40.88%;土壤层碳素含量平均为0.43%,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递减.湿地松各器官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排列顺序为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随着树高的增大,树干碳贮量在乔木层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树皮碳贮量所占比例处于一个缓慢上升的状态,枝叶碳贮量所占比例在10~12 m段出现最大值.湿地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C)为121.94×103 kg/hm2,其中乔木层为86.78×103 kg/hm2,占整个生态系统总贮量的70.67%,下木层为0.6×103 kg/hm2,占0.49%,凋落物层为8.86×103 kg/hm2,占7.27%,林地土壤(0~60 cm)为26.3×103 kg/hm2,占21.57%.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湿地松林年净生产力约为7.61×103 kg/hm2·a,有机碳年净固定量(C)为4.54×103 kg/hm2·a. 相似文献
429.
通过对湿地松不同切根处理、不同深度切根的育苗及其切根苗造林等试验,探讨幼苗切根对苗木质量、造林成活率及幼林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湿地松育苗采取芽苗截根移栽,8月底苗期切主根和侧根,切根深度9~11 cm,苗木质量最优,造林成活率可达98.7%,幼林生长各项指标表现最好,并提前郁闭成林,降低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30.
QTL detection for growth traits in Pinus elliottii var. elliottii and P. caribaea var. honduren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detec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growth traits in 122 F1 progenies of Pinus elliottiivar. elliottii (PEE) x tR caribaea var. hondurensis (PCH) hybrid. The PCH male parent linkage map contained 108 mark- ers in 16 linkage groups, while the PEE female parent contained 93 markers in 19 linkage groups.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RAP), microsatellite (SSR), expressed sequence tag polymorphism (ESTP) and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were selected from an existing linkage map. Growth traits investigated were height at age five (HT05) and six years (HT06),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at age five (DBH05) and six years (DBH06) and annual growth from age five to six years of height (AGHT) and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AGDBH). KruskaI-Wallis and interval mapping approaches were used to estimate levels of significance, the number of QTLs, the percentage of the phenotypic varia- tion explained by each of QTLs and their positions on the genetic linkage maps. Twenty six QTLs with significance levels p 〈 0.05 were detected on the parental maps for the six growth traits, which explained more than 15% 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suggesting an existence of major-effect genes. Several QTLs had the pleiotropy controlling more than one sin- gle growth trait. Overall, the proportion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explained by QTLs ranged from 5.9% to 40.6% for HT05 and HT06, from 6.6% to 42.0% for DBH05 and DBH06 and from 5.8% to 22.3% for AGHT and AGDBH.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provide a basis for marker-aided selection (MAS) in PEE x PCH hybrid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