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61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9篇
  46篇
综合类   119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玻璃温室小气候温湿度动态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胥芳  张立彬  陈教料  占红武 《农业机械学报》2005,36(11):102-105,131
分析了温室小气候中辐射、通风、对流和作物蒸腾作用引起的质热交换物理过程,基于能量和物质守恒,建立了温室小气候温湿度动态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根据均方根误差算法分析了模拟值与测量值的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动态模型能有效地预测温室内空气的温湿度值.  相似文献   
262.
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小气候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定位短期观测的方法,对安塞县退耕后栽植的人工植被(混交林、灌木林和人工草地)的光照、风速、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等表征区域小气候特征的项目进行了测定,同时以邻近裸露坡地为对照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在夏季高温天气里,不同类型的人工植被均可显著的削弱光照,降低风速,降低局地范围内温度,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草地、灌木林、混交林日均光照强度为对照的78.79%,23.48%,11.36%,日均气温比对照降低0.58℃,1.12℃,1.51℃,日均相对湿度增加1.67%,9.67%,12.1%,遮光降温保湿效应是混交林>灌木林>草地;对不同类型植被小气候要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对照气象要素与不同类型人工植被气象要素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以气温和土温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263.
采用定位短期观测的方法,对安塞县退耕后栽植的人工植被(混交林、灌木林和人工草地)的光照、风速、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等表征区域小气候特征的项目进行了测定,同时以邻近裸露坡地为对照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在夏季高温天气里,不同类型的人工植被均可显著的削弱光照,降低风速,降低局地范围内温度,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草地、灌木林、混交林日均光照强度为对照的78.79%,23.48%,11.36%,日均气温比对照降低o.58℃,1.12℃,1.51℃,日均相对湿度增加1.67%,9.67%,12.1%,遮光降温保湿效应是混交林〉灌木林〉草地;对不同类型植被小气候要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对照气象要素与不同类型人工植被气象要素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以气温和土温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264.
黄泛沙地杨树丰产林改善小气候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树丰产林内的小气候因素进行系统测定,结果表明:杨树丰产林能有效地降低风速;减少土壤的风蚀量;对空气温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在5月份能降低日平均空气温度、减小空气温度日较差;降低土壤温度,尤其是土壤表层温度的降温效果最为明显;杨树丰产林明显的提高空气湿度,有效地减少地面水分蒸发;杨树纯林能增加土壤湿度,而林麦间作则由于作物根系的吸水作用,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纯林和对照地。  相似文献   
265.
建筑物的遮阴效应及对绿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用图解法,以北京为例,对各种不同走向、不同长高比的建筑物,在不同季节对周围地面的遮阴范围和遮阴时数进行了估算与分析。并用相对日照时数对建筑物各方向的日照条件进行了综合排序,其结果为夏季以建筑物北侧日照条件最好,其它各方向相差不大;冬季以南侧和偏南侧日照条件最好,北侧和偏北侧最差;全年综合情况则以南侧最优,北侧最差。  相似文献   
266.
枣麦间作系统小气候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试验对2×6(m)栽培模式的枣麦间作田内各项小气候因子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在枣麦间作系统中,平均日光照强度低于对照,受光量表现为冠下测点<中测点相似文献   
267.
[目的]分析弥雾调控技术下微气候变化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优质高产的弥雾调控技术方式,为葡萄节水提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方法]在常规滴灌的基础上与微喷叠加,组成微喷弥雾调控灌水技术处理,监测各微喷弥雾调控处理下葡萄园温度、湿度、果实品质等指标变化,分析弥雾调控下微气候因子与葡萄果实品质的响应关系.[结果]采用...  相似文献   
268.
The fact that the shelter created by windbreaks can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crop production is supported by eight decades of research from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planting windbreaks to enhance crop production has general currency in Australia, the practice is not as wide as it could be. This review of the last decade of windbreak literature defines the research needed to encourage wider utilisation of windbreak technology. After outlining the principal mechanisms behind the effect of shelter on temperate crops, the review discusses relevant literature of the past decade especially that from Australia. The main mechanisms discussed are: the protection of crops from physical damage; soil conservation; the direct augmentation of soil moisture; and the alteration of the crop energy balance and plant water relations. Also discussed are the elusiveness of the shelter effect, competition from windbreak trees, and the modelling of windbreak system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Australia include: quantifying the competition of various windbreak species and the effect of root pruning on both crop and tree; a model of crop energy and water relations at the tree-crop interface; an economic model and a farmer-oriented decision support tool.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269.
稀疏马尾松林混交红椎后的小气候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混交林在抗病虫害、改善气候、促进林木生长方面的作用原理,适地适树混交其它树种,能提高林木根系的吸收能力[1]和林分生产力,增强林分的抗逆性[2]。研究稀疏林分及其改造后的小气候变化,对指导林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1试验区自然概况广西凭祥市中国林...  相似文献   
270.
以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为例,选取林荫型、建筑围合型、空旷广场型3类不同景观空间中的3个样点,以温度、湿度、风速作为人体舒适度指数中的影响因子,通过夏季某天14 h的连续定点监测,对3个样点的空间小气候舒适度进行对比研究,以评估夏季不同景观空间小气候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林荫型景观空间能有效降低温度,且全天温、湿度变化均较小,总体上其舒适度明显优于其他2个景观空间。在高校校园中林荫型空间更符合人体舒适度的要求,适合人群活动。在校园内进行室外活动空间设计时,可通过增加乔灌草群落的方式调节空间小气候以提高人体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