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61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9篇
  46篇
综合类   121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核(桃)农间作系统小气候水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核桃间作类型:核(桃)麦间作(5m×6m,6m×8m)、核(桃)棉间作(6m×8m)系统中各项小气候因子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核(桃)农间作系统的光照强度、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同一类型中行间各点小气候水平分布也有区别,其中光照强度变化较大;不同间作类型相比,受光量排列顺序为核(桃)麦间5m×6m〈6m×8m〈CK-1(小麦地),核(桃)棉间作6m×8m〈CK-2(棉花田);同一间作类型内各点受光量排列顺序为中测点〈冠下测点〈冠外测点〈对照;3种间作类型下核桃的平均遮荫度分别为32.3%,22.0%,24.8%;其他小气候因子在不同间作类型间和同一间作类型各点间没有光因子的变化大。  相似文献   
102.
苹果花生间作是晋西黄土区主要的农林复合配置模式,但常常因为间作系统结构设计不合理而导致间作系统内作物生长和产量受到影响。为了定量解析果农间作系统对小气候,进而对其间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文深入研究果农间作系统的小气候状况,为优化当地果农间作系统结构提供理论支持。以晋西黄土区吉县7年生苹果(Maluspumila)+花生(Arachis hypogaea)间作系统及花生单作系统(对照)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果树与作物间布设根障,以消除果树地下部分对作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距树行不同距离处作物行的小气候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风速)及作物生长进行监测,经数学模拟分析得出:(1)苹果+花生间作系统的光合有效辐射相对指数为49.39%~88.07%,大气温度相对指数为92.74%~97.32%,空气相对湿度相对指数为112.36%~123.72%,风速相对指数为70.58%~74.22%,且距树行越近小气候效应越显著;(2)果农间作系统对小气候的影响进而造成对间作系统中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负面影响,间作系统内花生的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均低于对照的单作花生,且表现为距树行越近下降越多;(3)各小气候因子对花生生长的影响程度不同,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对花生净光合速率和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2.48%、20.71%、16.45%和53.48%、16.45%、30.07%。  相似文献   
103.
农林复合对近地面微气候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渭北黄土区农林实践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核桃(Juglans regia)-小麦(Triticum aestivum)间作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以两物种的单作系统为对照,讨论农林复合系统对近地面微气候环境的影响,为农林复合系统经营管理和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核桃-小麦间作降低了2—10月近地面气温和地温,期间气温平均值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低0.66℃和0.97℃,期间地温平均值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低0.71℃和1.41℃。核桃-小麦间作提高了11月至第2年1月近地面气温和地温,期间气温平均值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高0.49℃和0.40℃,期间地温平均值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高1.01℃和0.69℃。核桃-小麦间作各月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均高于两单作系统,其全年平均值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提高了14.33%和19.98%。核桃-小麦间作各月近地面平均风速和相对照度均低于两单作系统,其全年平均风速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降低了26.32%和30.00%,全年平均相对照度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降低了21.33%和45.93%。核桃-小麦间作浅层土壤湿度在4—5月低于两单作系统,在6—7月迅速升高,在7—9月高于两单作系统。核桃-小麦间作复合系统可以降低高温季节近地面的土壤温度、气温、风速和相对光强,这对降低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本研究以河南农业大学校园为例选取了3个具有不同绿色空间布局形式的测量样点,在人行高度上进行了9 d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热辐射的数据采集。通过对实测数据分析,秋季静风天天气下,半围合式绿色空间布局的风速、风向变化小于开敞空间和行列式绿色空间布局;相比于其他布局形式,半围合式布局降温1.41℃、增湿4.08%、降低辐射119.25 W·m~(-2),对微气候的改善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5.
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冠层小气候和群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帆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285-2287,2338
[目的]研究不同N肥水平对水稻冠层小气候和群体健康的影响,为研究水稻群体的生产潜力和构建水稻健康群体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研究不同施N条件下形成的水稻群体结构性状对水稻冠层温度、相对湿度和透光率及纹枯病的影响。[结果]群体叶面积指数、株高和茎蘖数对冠层增湿、降温和遮光有极显著效应。冠层昼温、冠层昼湿与LAI和茎蘖数,透光率与茎蘖数和株高均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在齐穗开花期,单位叶面积指数的冠层昼温下降效应和昼湿增加效应至少分别为0.87℃和2.5%;1 m2增加100株茎蘖可使冠层昼温至少下降1.23℃,昼湿至少增加3.3%;每10 cm株高和1 m2100株茎蘖的遮光效应分别为9.3%和7.8%。[结论]冠层昼温降低、冠层昼湿增加和透光率减少导致纹枯病病情指数极显著升高,由高N大群体生成的昼夜变幅小而稳定的冠层小气候将导致水稻群体健康状况的恶化,适度控制群体的空间发展是建立水稻健康群体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6.
基于遥感影像和野外观测,对不同地表类型的温度频率和不同湿地类型的降温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评价北京市湿地在调节小气候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湿地的降温作用显著高于植被和裸地,可显著缓解城市热岛效应(P<0.001),且其温度范围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温度差表现出2012>2004>1996的规律。2013年不同季节的实测数据也间接证明了湿地的降温作用及其距离效应(R2≥0.88, P<0.01)。基于MODIS数据反演的4个年份的温度数据,发现湖库湿地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比河流湿地效果更加显著(P<0.01),其降温效果(7.5~10.9℃)显著优于河流湿地(4.4~7.2℃)。因此,未来湿地建设在增加湿地面积的同时,也要考虑不同的湿地类型,使湿地最大程度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07.
行道树是城市道路绿化的骨干树种,对道路景观有着统领的作用,对改善环境生态有积极作用。为了弄清岭南城市主要行道树对城市道路的微气候影响,以惠州市为例,对惠州主要道路的9个常见行道树种进行了遮荫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所有行道树都具有一定的遮光率和降温率,遮光效果较好的树种是白兰,其遮光率达95.81%,较差的是王棕和长芒杜英,遮光率为61%~63%,其它树种介于两者之间。降温率最高的树种是榕树,其降温率达9.83%,温度可下降3.5℃,降温较差的是长芒杜英,其降温率为1.5%,温度仅下降0.5℃。综合荫质与遮荫效果,遮荫效果较好的树种是榕树,较差的是王棕与长芒杜英,而白兰、海南红豆、非洲楝、高山榕、黄葛树亦具有较好的遮荫效果。今后选择岭南城市的行道树在注重遮荫功能时可优先选择榕树、白兰、海南红豆、非洲楝、高山榕、黄葛树,注重景观特色而对遮荫要求不高时可选王棕与长芒杜英。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不同N肥水平对水稻冠层小气候和群体健康的影响,为研究水稻群体的生产潜力和构建水稻健康群体提供依据。[方法]田间裂区设计,4次重复,以N肥为主区,品种为副区。所有小区均施P、K、Zn,分别为30、40、10 kg/hm^2。N肥设4个水平:N1(不施)、N2(75 kg/hm^2)、N3(145 kg/hm^2)、N4(215 kg/hm^2),分基肥(插秧前1 d)、分蘖中期(MT)、幼穗分化期(PI)、抽穗期(FL)4次施入于MT、PI、FL、FL14(抽穗开花后第14天)4个生长时期在各小区取样,每次每小区取样12蔸,洗净带回室内,测量叶面积、株高,数计茎蘖数,然后去根,分摘茎鞘、叶片和穗,于70℃烘干7 d,分别称干物重。叶面积测定采用Licro-3100叶面积仪,每小区样品测量2 000 cm^2,然后用比叶重法计算叶面积和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最后,利用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研究不同施N条件下形成的水稻群体结构性状对水稻冠层温度、相对湿度和透光率及纹枯病的影响。[结果]群体叶面积指数、株高和茎蘖数对冠层增湿、降温和遮光有极显著效应。冠层昼温、冠层昼湿与LAI和茎蘖数以及透光率与茎蘖数和株高均存在极显著回归关系。在齐穗开花期,单位叶面积指数的冠层昼温下降效应和昼湿增加效应至少分别为0.87℃和2.5%;1 m^2增加100株茎蘖可使冠层昼温至少下降1.23℃,昼湿至少增加3.3%;每10cm株高和1 m^2 100株茎蘖的遮光效应分别为9.3%和7.8%。若固定群体透光率和冠层昼温不变,冠层昼湿每增加10%,齐穗期纹枯病病情指数将提高3.5%;同理,在不考虑性状间协同作用的情况下,群体透光率每减少10%,冠层昼温每降低1℃,齐穗期纹枯病病情指数将分别提高1.5%和2.1%。[结论]冠层昼温降低、冠层昼湿增加和透光率减少导致纹枯病病情指数极显著升高,由高N大群体生成的昼夜变幅小而稳定的冠层小气候将导致水稻群体健康状况的恶化,适度控制群体的空间发展是建立水稻健康群体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9.
山地小气候模型在帽儿山地区气候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地小气候模拟模型(MTCLIM)对帽儿山地区气候进行了模拟,由已测数据作为输入变量,对帽儿山张家沟集水区2002年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降水量、蒸散发等进行了模拟估算,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年积温低于低海拔地区,符合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的一般规律;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分布规律与积温的分布规律相吻合,它们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植被因素的作用,潜在蒸散量略有不同。用帽儿山气象站1989—2001年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两者数据基本符合。将MTCLIM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采用不同的垂直递减率,运用Kringing方法对气象因子的时间、空间分布的模拟,不仅可以了解温度、降水、辐射等因子的分布情况,还可以为生态学过程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为植被动态模型提供气候数据支持,揭示森林植被变化的动态过程,实现森林景观与功能的耦合。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为塔城地区日光温室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北疆日光温室的综合性能.[方法]选取具备代表北疆地域特点的塔城市郊2010年新建的两座日光温室为代表,通过对这两座温室环境参数的测试,分析在地理纬度大、气候特征寒冷的情况下日光温室高度与跨度对日光温室小气候环境(作物栽培环境)的影响.[结果]在相同长度的条件下,温室容积和跨度是影响温室保温性及透光率的主要因子.[结论]增加温室跨度,保持合理的高跨比是提高温室保温性及透光率的主要因素.考虑到建造的经济性,高跨比较低的日光温室要优于较高的日光温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