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1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524篇
林业   578篇
农学   415篇
基础科学   663篇
  605篇
综合类   1050篇
农作物   309篇
水产渔业   102篇
畜牧兽医   239篇
园艺   63篇
植物保护   11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52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21.
以‘金艳’猕猴桃为材料,研究其果实生长动态规律及不同采收期(谢花后153 d、168 d、183 d和198 d)(Ⅰ、Ⅱ、Ⅲ、Ⅳ)的软果品质。结果表明:金艳猕猴桃在凉山州西昌市一般4月中旬进入盛花期;在生育期内,果实尺寸(纵、横径)呈前期逐渐增大,后期趋于平稳的变化,谢花后59 d内为果实快速膨大期,谢花后101 d进入生长缓滞期;随采收期延迟,果实软熟时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和糖酸比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早期采收(Ⅰ、Ⅱ)果实软熟时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糖酸比和总氨基酸偏低,淀粉和粗纤维较高;晚期采收(Ⅲ、Ⅳ期)果实软熟时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糖酸比较高,淀粉和粗纤维较低,风味更浓,口感更佳;Ⅳ期维生素C和总氨基酸含量最高,但采收较晚不利于当年鲜果销售;若作为鲜果,其最佳采收期为Ⅲ期,Ⅱ期和Ⅳ期可作为备选采收期;作为保健品加工原料,最佳采收期为Ⅳ期。  相似文献   
122.
本研究以26份来源于6种金花茶组植物、不同表型防城金花茶和不同月份采收的防城金花茶的成熟叶片为材料,建立同时测定芦丁、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4种黄酮成分的HPLC法,以及优化了测定茶多酚、总黄酮、总多糖和总皂苷成分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基于以上8种成分含量,结合主成分综合评分和聚类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来源金花...  相似文献   
123.
以湖北三峡库区秭归地区不同海拔伦晚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Lane late’ Navel)果实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湖北三峡库区晚熟脐橙果实枯水防控栽培技术,进行了晚熟脐橙种植区域布局研究,结果表明,在湖北三峡库区,江南晚熟脐橙适宜区域化种植在海拔360 m以下,江北在海拔350 m以下。在适宜范围外,随海拔升高,晚熟脐橙果实品质下降,可食率、果汁率降低,酸下降快,化渣性变差,果实枯水加重。其次,探讨了晚熟脐橙果实枯水防控生产技术,冬季套袋试验效果好,果实枯水比率控制在5%以下,显著低于对照果实(枯水率50%),可有效减轻和防止晚熟脐橙果实枯水,而且套袋果实外观好,品质优。覆膜技术效果其次,果实枯水比率可以控制在20%以下,而且该技术简便、劳动量小且成本较低,可以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4.
为评价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 HFNC)治疗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的临床疗效,对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2020年1月24日-2月23日收治的20例接受HFNC治疗的重型NC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经HFNC治疗后, 7例(35%)患者症状及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用P/F表示)改善,继续HFNC治疗; 13例患者(65%)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加重或恶化,改为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或有创机械通气(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MV).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FNC治疗失败组平均年龄高于HFNC治疗成功组(分别为63.30岁和57.76岁).对HFNC治疗进行失败风险的单因素分析发现,治疗成功及失败患者的初始呼吸频率、 CD4+绝对值、P/F、治疗前ROX指数(rate-oxygenation index)、 12 h ROX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成功者基线SaO_2、治疗后2 h ROX指数和治疗后12 h ROX指数显著升高(p0.05).对单因素分子中p0.05的因素及基线P/F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基线SaO_2、基线P/F和治疗后2 h、治疗后12 h的ROX指数均不是HFNC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它们的值越低, HFNC治疗失败的风险就越大.基线P/F200 mmHg(1 mmHg=0.133 kPa)时, HFNC治疗失败的风险高于P/F≥200 mmHg者. HFNC可用于治疗基线P/F≥200 mmHg的重型NCP患者,而基线P/F200 mmHg或年龄≥50岁的患者,治疗失败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25.
设计了一种六齿镍钛合金锚钩用于封堵器等二尖瓣、三尖瓣返流修复系统的心尖固定,并对其力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心脏结构及解剖数据,确定锚钩形状和可控尺寸设计变量,利用Solidworks建立锚钩3D模型,运用Abaqus软件对23个不同尺寸锚钩模型的入鞘过程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锚钩入鞘过程中的最大入鞘力、最大冯米塞斯应变和入鞘轨迹的影响因素.制作了一种规格锚钩实物,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鞘部长度、鞘部角度及齿宽对应力、应变的影响最大,可以通过减小鞘部长度、鞘部角度及齿宽,有效降低最大应力、应变值;厚度、曲率半径及齿宽对入鞘力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根长和角度对入鞘力的影响很小;轴向刺入深度主要通过控制鞘部长度及鞘部角度来定义,径向刺入深度则由曲率半径的大小所决定.研究可为需心尖固定的心脏介入产品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6.
针对现有鲜食玉米收获机在收获果穗时,果穗中含有茎叶等杂质,影响运输、贮存和后续加工等问题,采用轴流风机负压除杂技术去除果穗中的茎秆和茎叶等杂质,同时在除杂装置内增加动、定刀,切碎杂质,便于后续的打包回收利用,并对风机负压除杂装置进行了性能分析和参数优化。通过对动、定刀进行动力学分析,对动、定刀数和刀间隙进行分析,确定了该装置的风机转速范围为1326~1573r/min,动、定刀间隙20mm,定刀数为3~8。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方案,以风机转速、定刀数、喂入量为试验因素,以果穗含杂率和茎秆切碎长度合格率为试验指标进行台架试验,通过分析各因素对指标贡献率,得到影响茎秆切碎长度合格率的主次顺序为喂入量、风机转速、定刀数,影响果穗含杂率的主次顺序为风机转速、喂入量、定刀数。建立了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利用Optimization模块优化得出,当风机转速为1524r/min、单排定刀数为4、喂入量为7.6kg/s时,茎秆切碎长度合格率为96.8%,果穗含杂率为0.69%。对优化后的参数组合进行了5组验证试验,得到茎秆切碎长度合格率平均值为96.2%,果穗含杂率平均值为0.71%。相比于传统收获机,该装置使果穗含杂率降低了23.3%,说明该优化参数能够满足鲜食玉米果穗收获和茎叶青贮相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27.
侯梁宇  王克如  韩冬生  李少昆 《玉米科学》2020,28(1):132-136,141
从种植品种、种植密度与种植方式、机械化作业和收储烘干等环节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71团场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进行调研。分析表明,71团场位于西北灌溉玉米区,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统一作业管理,以密植增产为基础、子粒收获为核心、绿色防控与秸秆还田为保障构建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实现了高产和高效的协同提高与绿色可持续生产。经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导组田间测产验收,2012年、2014年和2017年连续创造16701 kg/hm^2、18414 kg/hm^2和18447 kg/hm^2的全国玉米大面积(700 hm^2)高产纪录,净利润在15000元/hm^2以上,为现代玉米生产树立了成功的模式和样板。  相似文献   
128.
玉米脱粒破碎率关键影响因子及其最优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粒破碎率高是当前中国玉米机械收获子粒的重要限制因素,解析破碎率变化原因,建立其简便预测模型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集7个玉米品种在3个种植密度下组合的果穗,在不同子粒含水率梯度条件下开展单穗脱粒试验。种植密度在6万~9万株/hm2范围内对子粒破碎率没有影响,品种、子粒的含水率、抗侧压碎力和穿刺强度等的影响均达到统计显著水平。品种对破碎率变化的偏贡献率为12.7%,且品种的偏贡献率子粒含水率的偏贡献率抗侧压碎力的偏贡献率穿刺强度的偏贡献率,种植密度的偏贡献率接近于零。破碎率的最优预测因子是穿刺强度,预测模型:破碎率=10.25×0.990穿刺强度,满足破碎率不高于5%约束的穿刺强度值不得低于60 MPa。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破碎率预测、宜机收玉米新品种培育与鉴定、脱粒机具设计与制造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9.
金农糖橘是柑橘新品种,肉质脆嫩,汁多味浓甜,有香味、口感好、品质极优。该品种果实挂树期长,采摘上市时间弹性大,耐贮藏,市场发展前景好。本文概述了金农糖橘的特征特性,并分别从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该品种的栽培管理措施,以期为金农糖橘的品种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0.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weed management strategies is dependent on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the demography of individual species. The current research established eight winter or summer weed species in a winter annual wheat cropping system at Wongan Hills, Western Australia, and investigated emergence of the first cohort of each species, survivorship, plant size, seed production and seed shedding over three years (2016–2019). The winter weeds Bromus diandrus and Lolium rigidum emerged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wheat crop, and the initial cohort of marked plants had 100% survival to seed production in each year. By comparison, other winter weed species like Hordeum leporinum, Rumex hypogaeus, Sonchus oleraceus and Polygonum aviculare frequently emerged later than the crop and had a lower percentage of plants surviving to seed production. However, individual S. oleraceus and P. aviculare plants had the greatest seed production compared to other species. All winter weeds had variable patterns of seed shedding between years, with the exception of L. rigidum. Summer weed species emerged at the same time, but plants in the initial cohort of each species did not always survive to produce seed. The early emergence and high survivorship of B. diandrus indicates high competitive ability, but shedding commenced at a similar time to L. rigidum and harvest weed seed control may be a viable control method for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