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9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346篇
林业   550篇
农学   291篇
基础科学   167篇
  1283篇
综合类   1125篇
农作物   205篇
水产渔业   500篇
畜牧兽医   912篇
园艺   137篇
植物保护   19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合理选取标志放流鱼的规格是成功监测放流鱼类动态及评估增殖效果的关键步骤。本研究以黄鳍棘鲷为对象,通过2个实验评价标志鱼的适宜规格。实验1对比了4种体长的黄鳍棘鲷(平均体长5、7、11和14 cm)作T型标志后其生长、存活和标志保留情况,并利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别分析标志鱼存活率和标志保留率的规格特异性;实验2模拟了不同混合比例下2种体长黄鳍棘鲷标志鱼与不标志鱼的捕捞情况,并利用重抽样方法对捕捞结果作计算机重抽样,分析2种鱼能否充分混合以及标志鱼的规格、比例对捕捞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7、11和14 cm标志组的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标志鱼的存活率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5 cm标志组的鱼在标志后7 d内全部死亡,7、11和14 cm标志组的存活率分别为77.5%、92.5%和100.0%)。标志鱼的存活率与初始体长的逻辑斯蒂回归关系式为P=exp(0.099X-6.900)/[1+exp(0.099X-6.900)];(3)各组的标志保留率较高(7、11和14 cm标志组的标志保留率分别为97.5%、100.0%和100.0%),但与体长无明显关系;(4)模拟捕捞结果与计算机重抽样结果无显著差异,二者均不受鱼体规格的影响,但受标志鱼比例的影响极显著,标志鱼比例越高,其捕获率也越高。综上,建议今后采用T型标志方法开展增殖放流品种(如黄鳍棘鲷)的相关研究时,应综合考虑成本和可接受的误差范围以选择符合研究目的的标志鱼规格,若需标志鱼的存活率高于50.0%,则体长至少为7 cm,高于75.0%则体长至少为8 cm,高于95.0%则体长至少为10 cm。此外,在成本允许的条件下,建议尽可能增加放流鱼类中标志鱼的比例以提高增殖效果评估的代表性,而具体适宜的比例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2.
[目的]了解荷斯坦奶牛体尺、体重及外貌评分对产奶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伊犁地区荷斯坦奶牛和褐牛的品种、外貌、体尺测定登记与整理,统计伊犁地区奶牛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体重及外貌评分并利用数据,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产奶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荷斯坦奶牛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体重、外貌评分对产奶量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为今后该地区在奶牛群的遗传选育和生产实践中正确考虑奶牛体尺、体重、体型性状、外貌性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高产、稳产、健康的奶牛,合理规划育种方案和加强饲养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3.
本试验以120日龄鲁禽B1系、B3系专门化品系为研究素材,测定其屠宰性能和体尺性状,分析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并对部分指标进行产品质量分级。结果表明:除胸肌率外,鲁禽B3系在各项屠体指标和分割性状上都高于鲁禽B1系,其中品系间活重、半净膛重和全净膛重差异显著(P〈0.05),半净膛率差异极显著(P〈0.01)。产品质量分级结果表明,鲁禽B3系的全净膛率、腿肌率和鲁禽B1系的全净膛率均高于GB/T19676—2005规定的一级标准,两品系的胸肌率和B1系的腿肌率略低于一级标准而远高于二级标准。鲁禽B3系麻鸡的各项体尺指标均高于鲁禽B1系,其中品系间龙骨长差异显著(P〈0.05),体斜长和胸深差异极显著(P〈0.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屠宰指标和体尺指标间呈中度或高度表型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354~0.992之间。  相似文献   
24.
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越冬白头鹤警戒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7年1月至2月和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对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越冬期白头鹤(Grus monacha)的警戒性进行了观察.通过集群大小与警戒个体比例,说明鸟类越冬集群的生物学意义,同时研究了鹤类对人类不同干扰类型的耐受性.结果表明:白头鹤集群大小对群中个体警戒时间和警戒个体比例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集群中个体警戒时间和警戒个体比例均随集群增大而减小.当鹤群数量超过90只时,警戒个体的比例降到最低((x-)=17.8%),此后保持恒定.白头鹤在农田生境中的警戒观望距离为(408.8±43.3)m,在滩涂生境中为(378.6±32.5)m.白头鹤对人类和机动车(船)的观望距离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人类活动敏感,而对机动车(或船)的警惕性次之.在人类二次干扰条件下,白头鹤的观望距离(F=11.797,P=0.003)、躁动距离(F=44.058,P<0.001)和逃逸距离(F=130.035,P<0.001)均显著增加,其中逃逸距离增加最多.  相似文献   
25.
中草药验方对乏情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选择由卵巢机能失调、子宫炎、阴道炎为主要原因引起的乏情母猪,通过中草药制剂和西药促性腺激素进行催情治疗的效果比较。证实了中草药验方对乏情母猪具有较好的提高繁殖性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小尾寒羊、德国美利奴、德国美利奴(♂)和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简称DF1)共204 只个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间的关系.[方法]以绵羊BMPR-IB 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 检测方法.[结果]B等位基因在小尾寒羊、德国美利奴、德寒杂交一代中的频率分别为0.660、0.532和0.600,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在3个群体间的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BB、B+、++型的产羔数分别为2.86、2.27和2.08,BB 型显著高于B+ 和++ 型(P>0.05),B+ 型显著高于++ 型(P>0.05).[结论]在以小尾寒羊为母本的杂交育种过程中,B等位基因是有效的辅助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27.
采用筛分-比重计法测定滩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组成,同时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测定其中Si、Al、Fe、Mg和K等常量元素的含量,通过建立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以滩涂沉积物常量元素组成作为粒径替代指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砂粒、粉粒、粘粒含量及粒径中值与常量元素含量之间有着十分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粘粒、粉粒含量及粒径中值与Al、Fe、Mg、K呈正相关,与Si含量呈负相关。砂粒含量则相反,与Al、Fe、Mg、K呈负相关,与Si含量呈正相关。利用常量元素含量预测滩涂沉积物粒径分布的关系建立的模型可行且结果可靠,对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8.
氮在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重要部分,也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活跃的场所。土壤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广义上可分为转运和转化2个环节,真菌和细菌分别在这2个环节上扮演重要角色。降雨、氮沉降和温度等变化能够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全球变化加剧背景下,深入了解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内氮的转运和转化过程和机制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的研究现状,通过应用N示踪、分子生物学测序和N-DNA-SIP分子探针技术,研究氮转运和转化的微生物群落及其过程的可行性,并提出今后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的氮循环模式,强调了真菌的转运和细菌的转化过程在氮固持中的贡献,有助于森林生态系统氮固持力和机制系统认知,为开展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氮排放控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9.
种子大小和干旱胁迫对文冠果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种子大小和干旱胁迫对文冠果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文冠果育苗和人工林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文冠果大种子(单粒种子质量1.0g)、中等种子(单粒种子质量0.6~1.0g)、小种子(单粒种子质量0.6g)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完全随机试验方法,以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各水势条件下(对照,-0.2,-0.6 MPa)不同大小文冠果种子的发芽率及幼苗生长状况、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进行研究。【结果】种子大小和干旱胁迫对文冠果种子发芽率有显著影响,大种子相对于中等种子和小种子,具有更高的发芽率;在-0.2 MPa水分处理下,大种子发芽率为100%,中等种子和小种子发芽率分别为97.92%和94.79%;在-0.6MPa水分处理下,大种子发芽率为95.83%,而小种子发芽率为88.55%。种子大小和水分条件对文冠果幼苗生长量也有显著影响,大种子相对中等种子和小种子幼苗有较大的生长量;随着水势的降低,不同大小种子起源的文冠果幼苗生长量逐渐降低。种子大小和水分条件对文冠果幼苗生物量积累及分配均有显著影响,大种子相对中等种子和小种子幼苗有更大的生物量积累。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大种子幼苗将更多的生物量投入到了叶片,而小种子幼苗将更多的生物量投入到根系。【结论】在干旱地区文冠果播种造林中,尽可能选择种粒质量大于1.0g的种子以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30.
以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入侵的林地、荒地和沟渠作为调查样地,探讨黄顶菊凋落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利用环刀进行取样,3种生境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54315头,隶属2门10纲17目。3种生境的优势类群皆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其余类群的相对多度较小。黄顶菊凋落物能够为土壤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地与食物来源,进而影响其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该影响与黄顶菊自身群体的生长状况有关,在长势较弱的林地生境影响较小,而在长势较强的荒地和沟渠生境影响较大。综上所述,黄顶菊入侵3种生境后,植株及其凋落物能为优势类群提供更好的栖息地和隐蔽所,并通过改变表层腐殖土的主要养分含量,引起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升高,且土壤无脊椎动物在凋落物层中多样性呈自上而下的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