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2篇
农学   113篇
基础科学   42篇
  144篇
综合类   267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79篇
植物保护   6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81.
南疆育苗移栽杂交棉叶枝性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天杂26号棉花品种为试材,在裸根苗移栽和穴盘苗移栽2种栽培方式下,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棉花第1~9节位叶枝长度、叶枝籽棉重量和叶枝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穴盘苗移栽棉和裸根苗移栽棉的单株叶枝籽棉重及有效叶枝数量均随栽培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其中穴盘苗移栽棉的降低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682.
生菜立体化的无土栽培即立柱栽培,是在不影响平面栽培情况下,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和太阳能,通过竖立起来的柱形栽培向空间发展,可提高土地利用率3~5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3倍,同时也提高了设施利用率,立柱栽培有基质培和水培两种形式,着重介绍了立体水培技术。  相似文献   
683.
以叶用莴苣为试验材料,采用深液静止水培技术,在营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大豆蛋白肽,分析其对叶用莴苣的生长发育、硝酸盐含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营养液中添加大豆蛋白肽浓度为1/1 000的处理,能促进叶用莴苣的生长发育,产量为11.69 kg·m-2,比CK提高28%;其硝酸盐含量为699.37 mg·kg-1,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大豆蛋白肽提高了叶用莴苣VC的含量,改善了叶用莴苣的品质。  相似文献   
684.
【目的】针对目前设施农业中常用的灌溉方式容易造成土表水分蒸发和水肥流失,且不能按照作物所需自动供水供肥的现状,本研究探讨了负压灌溉提高紫叶生菜的产量和品质,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机理。【方法】在温室内进行盆栽试验,以紫叶生菜(Lactuca sativa L.)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灌溉处理:常规灌溉、滴灌和负压灌溉。收获后,测定了紫叶生菜的产量,分析了品质(维生素C、可溶性糖、花青素和硝酸盐含量),植株的养分(氮、磷和钾)浓度和吸收量,监测了土壤水分含量动态的变化,计算了水分消耗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细菌在门分类上的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负压灌溉下显著提高紫叶生菜的产量和品质,负压灌溉比常规和滴灌处理的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68.1%和29.0%,也提高了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花青素的含量,减少了硝酸盐含量。与常规灌溉相比负压灌溉显著提高了紫叶生菜氮、磷、钾的浓度和含量,分别提高13.0%、14.4%、38.4%和90.2%、92.6%、135.5%。紫叶生菜在负压灌溉下耗水量最少,为9900 cm3,比常规和滴灌处理分别减少了23.8%和23.8%;负压下水分利用效率比常规和滴灌分别显著提高了122.2%和70.5%。同时负压灌溉处理下动态的土壤含水量处于10.3%~11.3%之间,变异范围低于常规和滴灌处理9.2%~11.6%。通过高通量测序紫叶生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现,负压灌溉处理下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表现为OTU、Chao1和Shannon指标的数值显著高于常规和滴灌处理,其数值分别为1808、2437和8.48,分别比常规灌溉处理显著提高了15.2%、15.7%和3.16%。同时也改变了细菌在门分类水平上组成的相对丰度,在负压灌溉处理下比常规和滴灌处理分别提高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在细菌门分类上的相对丰度。【结论】本试验证明了负压灌溉系统通过土壤水肥平稳供应机制,实现了紫叶生菜高产优质且高效利用水分的目标。因此,负压灌溉系统相比常规和滴灌,显著提高了紫叶生菜的产量和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为设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85.
沼液、沼渣与化肥配施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沼液、沼渣与化肥配施的不同处理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化肥相比,单施沼液不能提高莴笋产量,其它处理均能使莴笋显著增产(2.9%-19.1%),沼渣+N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沼液和沼渣在配施一定比例化肥的基础上能增加莴笋叶和茎中Vc和氨基酸含量,施用沼液的处理均能提高莴笋叶和茎中还原糖含量,而施用沼渣仅提高莴笋叶中还原糖含量。  相似文献   
686.
通过开展结球生菜生产中所用主要农药——霜霉威、吡虫啉、腐霉利的消解规律研究,探讨生菜农药消解与农药种类、浓度及外部因子的关系,为结球生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以目前我国生产上主要使用的结球生菜品种——皇帝为材料,2007年春季露地种植,按霜霉威、腐霉利、吡虫啉最大推荐用量(计算浓度分别为1203.3、500.0、40.0mg·kg-1)和最大推荐用量的2倍(计算浓度分别为2406.6、1000.0、80.0mg·kg-1)两个农药剂量处理,分别于6月6日施药后当日、2、6、9d取样测定农药残留含量,并记录环境因子温度、光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论是按最大推荐用量还是最大推荐用量2倍喷施,吡虫啉、霜霉威、腐霉利在生菜上均表现为起始和最后阶段消解快、中间阶段消解平缓的特点;按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生菜吡虫啉、霜霉威和腐霉利最大残留限量(分别为5.0、10.0和5.0mg·kg-1)要求,对于吡虫啉,即使按最大推荐用量2倍喷施,其喷施8h后的残留量仅为1.5mg·kg-1,说明春季露地生菜上喷施吡虫啉的安全性较高;对于霜霉威,按最大推荐用量喷施,施药6d后的残留量为10.7mg·kg-1,接近肯定列表制度的要...  相似文献   
687.
基质施硒对生菜富硒效果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北方常见的生菜为材料,采用无土基质栽培方式,进行不同梯度水平的施硒试验,研究生菜富硒效果以及硒对生菜体内叶绿素、Vc含量的影响,为富硒蔬菜无土基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基质施硒可以有效地提高生菜中有机硒的含量,改善生菜的品质。  相似文献   
688.
为研究叶用莴苣中Hsp70基因的功能,以提高其耐热性,构建LsHsp70-3701过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叶用莴苣。从叶用莴苣中克隆得到LsHsp70-3701,利用NcoⅠ和SpeⅠ双酶切LsHsp70-3701和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4,回收目的片段并连接,经鉴定后获得过表达载体。以‘P-S11'叶用莴苣为转化材料,针对遗传转化关键因素:苗龄、植物激素浓度、预培养时间、侵染液OD值、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转化条件为:苗龄5d的子叶,6-BA 0.2mg/L+NAA 0.1mg/L,KT质量浓度为0.2mg/L,OD600为0.3,预培养2d,侵染10min,共培养2d。  相似文献   
689.
In the last years, leafy vegetables cultivated as baby leav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market and have attracted the interest of consumers throughout the world.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 of 2019 and 2020, 97 isolates of Rhizoctonia solani and 112 isolates of Pythium spp. were obtained from baby leaf vegetables exhibited damping-off symptoms. Representative isolates of R. solani from each surveyed plant specie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DNA-ITS) region.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belonging to four anastomosis groups (AGs): AG2-1, AG-IB, AG4-HGI and AG4-HGIII. AG4-HGI was the most prevalent group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solates were distinctly separated according to their AGs. Pathogenicity among the four AGs on 23 plant species varied considerably, from not susceptible to highly susceptible, while, in general, AGs did not exhibit host specificity. Furthermore, a total of 112 Pythium spp. isolates were obtained. The ITS region and the cytochrome oxidase II (coxII) gene were amplified, and three Pythium spp. were identified (P. ultimum, P. aphanidermatum and P. sylvaticum), which were used further for maximum-likelihood phylogenetic analysis. The pathogenicity of representative isolates was assessed in vitro and in vivo on 10 plant species. In general, all three tested Pythium spp. were virulent when used in vitro, while P. ultimum was the most virulent in vivo. This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study aimed at determining the occurrence of specific R. solani AGs and Pythium spp. derived from baby leafy vegetables exhibiting damping-off symptoms in Greece.  相似文献   
690.
为了探究国内外甘薯茎叶研究的发展历程、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前沿,本文以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688篇国内外甘薯茎叶研究文献为研究样本,通过运用CiteSpace等软件对甘薯茎叶研究领域文献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甘薯茎叶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和趋于稳定3个阶段;论文发表期刊较为分散,但英文文献的高频期刊更具学术影响力和传播面。经合作网络分析发现,甘薯茎叶研究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团队,但团队之间合作较少,且中、英文文献涉及的研究团队重合度不高。此外,甘薯茎叶中生物活性物质生理功能解析、茎叶资源的生物质能转化、叶菜型甘薯品种选育及其栽培以及甘薯叶片衰老机制研究等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