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7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大口鲇苗种规模化繁育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大口鲇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在水温19-25℃下,采用HCC PG LRH-A2和催产灵1号 LRH-A2这2种混合催产药物对大口鲇催产都十分有效,催产率均为100%;鱼卵受精率与人工授精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鱼苗开口时间和饵料丰欠对苗种培育成活率影响显著,饵料缺乏是导致苗种培育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对920万尾大口鲇水花鱼苗进行了规模化培育,共培育3cm以上规格苗种742.2万尾,平均育苗成活率为80.67%。  相似文献   
22.
23.
黄土斜坡优先流促滑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斜坡中因节理、裂隙、孔洞等优势通道的存在而发育的优先流所产生的促滑效应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期引起学者重视优先流理论在斜坡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为准确开展滑坡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优先流的定义与类型出发,分析了优先流的众多影响因素,重点综述和评价了优先流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斜坡优先流探测技术以及稳定性评价模型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黄土斜坡优先流促滑致灾的4个发展阶段,并以典型滑坡作为实证,最后分析了优先流促滑作用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黄土斜坡优势渗流通道中普遍发育的优先流是有限降雨影响深度条件下斜坡失稳的合理解释,然而,优先流在滑坡致灾规律理论及应用上仍需更多实践检验。[结论]斜坡优先流是斜坡水文学、非饱和土力学、地质灾害学等相关学科方面一项重要的理论,多年来已取得不少成果,今后还需继续深入开展黄土斜坡优先流促滑效应研究,加强多学科交叉和新技术应用,来提高地质灾害科学预测与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24.
杨树溃疡病菌三菌系及诱导物对寄主两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杨树溃疡病菌(Dothiorelagregaria)三菌系直接感染及三菌系代谢产物、菌丝体提取物等两类诱导物诱导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愈伤组织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两个不同生理型的杨树溃疡病菌对寄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诱导作用差异较大,但对苯丙氨酸解氨酸活性诱导作用的大小与不同生理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5.
采用正交优化法对抗病诱导剂SRS2在田间防治烟草赤星病的效果作了试验评价,根据结果认为该制剂具有良好的药理特性和显著的防病效果。其最佳施药方法为烟株打顶后立即喷施该药剂,喷施浓度为100倍。  相似文献   
26.
实验综合医学治疗妇女不孕症的经验和兽医临床上诱导猪、牛、羊等发情的实验报道,从前期工作中对小白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实验中筛选出3个中药组方,将3个中药组方分别应用于10只处于间情期的健康京巴母犬。每只母犬每天经口灌服复方中草药煎剂4mL,连用20d。每天观察实验犬的行为变化、外观变化,在用药后的第14,18,20,25天剖杀试验犬,取出其卵巢、子宫和阴道制成切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卵巢、子宫内膜和阴道等的组织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药组方C诱导犬发情时阴道黏膜增厚、充血、上皮脱落,使子宫内膜和子宫腺体发生了明显的增生,卵巢出现了成熟卵泡和排卵点,说明中药诱导非繁殖季节母犬发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7.
为实现赤眼蜂滞育技术在工厂化生产中的应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诱导始期(卵期,幼虫前期、中期、后期,预蛹初期)、温度(8、10、12和14℃)及诱导历期(10、20、30和40 d)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滞育诱导的作用,并对其解除滞育的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从卵期到预蛹初期均可被诱导滞育,以幼虫中期诱导效果最佳。12℃为诱导松毛虫赤眼蜂滞育的最适温度,12℃下诱导滞育20 d,松毛虫赤眼蜂即可进入稳定的滞育状态,滞育率达97.4%。赤眼蜂滞育后,需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后才能完成滞育发育。滞育松毛虫赤眼蜂在3℃条件下储藏70 d,解除滞育率达95.9%,3℃条件下经历各储存时间的滞育解除率均高于0℃。  相似文献   
28.
光色对中华绒螯蟹幼体诱集与仔蟹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光照颜色的行为反应,探究蟹类颜色视觉的特征,采用自制的试验装置,研究了蓝光(波长446~493 nm)、绿光(波长502~579 nm)、黄光(波长586~600 nm)、红光(波长620~644 nm)、白光(波长440~637 nm)对中华绒螯蟹Ⅱ~Ⅴ期溞状幼体与大眼幼体的诱集效果,以及对仔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装置中,Ⅱ~Ⅴ期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在蓝光下的分布率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光照组(P0.01),各期幼体在绿光下的分布率也不同程度地高于其他光照组;在室外土池中,采用容积为1 L的捕苗器,在蓝光下捕获大眼幼体的数量最多,为1097尾,极显著高于白光组(253尾)、红光组(121尾)和黄光组(35尾)(P0.01),显著高于绿光组(629尾)(P0.05);24 h内各光色组中仔蟹的昼夜摄食量结果显示,各组仔蟹的日摄食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天摄食量平均值高于夜晚,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9.
Detailed knowledge of the evolutionary genetics of virulence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host–pathogen dynamics. This study used a virulence assay based on digital image analysis and treated virulence as a quantitative rather than a binary trait. Such quantitative data may better reflect the genetic underpinning of virulence in many pathogen systems and provide better resolution in statistical investigations.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based on a common garden design was conducted to measure virulence (% of leaf area covered by lesions) of 126 genetically distinct isolates of the barley scald pathogen, Rhynchosporium commune, originating from nine field populations around the world. Virulence in this pathosystem was found to be a quantitative trait with a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in all populations. By comparing population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for virulence and neutral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e. a QST/GST comparison), evidence that virulence is under stabilizing selection across populations was found. Heritability values were high and ranged from 0·52 to 0·96 with a mean heritability of 0·84. Virulenc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pore production as predicted by the trade‐off theory of virulence evolution. Furthermore, an association analysis between virulence and sequence haplotypes of three known necrosis‐inducing effector genes (NIP1, NIP2 and NIP3) revealed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NIP2 haplotypes and NIP1 deletions. Overall, the results support a quantitative model for virulence in the R. commune–barley pathosystem and very high evolutionary potential for this trait.  相似文献   
30.
牛Nramp1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牛Nramp1基因是主要的抗病候选基因,但其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欲确定牛Nramp1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找到启动子核心序列和主要的调控区,探索Nramp1基因表达机制。【方法】采用基因克隆、DNA测序、半定量RT-PCR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等技术手段,构建牛Nramp1基因5′侧翼区长片段及固定3′端的不同节段的pEGFP-N1和/或pGL3重组质粒,分别转染293T和RAW264.7细胞,并进行脂多糖(LPS)诱导,对不同片段的启动子活性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牛Nramp1基因5′侧翼区长片段具有较强的启动子活性,+58—-89区域具有基本的启动子功能,+58—-1 748启动子活性最强。进一步研究表明,-89—-205 bp区域、 -278—-1 495 bp区域存在着正调控元件,在-205—-278 bp区域内存在着负调控元件;另外,LPS能显著增强启动子活性,其诱导牛Nramp1基因的表达具有细胞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推测的牛Nramp1基因启动子片段的重组报告基因载体, 确定了启动子核心区域和主要的调控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