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7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90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选取日本冲绳地区雌性蜂巢石斑鱼为对象,描述与分析了HCG与LHRHa对该鱼催产效果的差异及注射后所引起的性腺发育变化和排卵相关的性类固醇变化,希望能为蜂巢石斑鱼的人工繁殖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以及在实践生产中的重要参考。结果表明,HCG与LHRHa均显著促进了决定排卵的性成熟诱导物质MIS的释放以及鱼的产卵; 产卵后的蜂巢石斑鱼雌二酮E2的水平显著下降,验证了蜂巢石斑鱼卵巢发育及产卵随月亮周期变化的周期性; 在渔业生产中注射催产药物前,确定对象鱼卵泡发育阶段对于提高催产成功率十分重要。在LHRHa注射组,完成卵黄化的蜂巢石斑鱼催产效果最佳,卵黄化早期的鱼不产卵; HCG对卵泡发育初期的蜂巢石斑鱼的催产效果优于LHRHa,但催产效果仍不理想,而对于完成了卵黄化鱼的催产效果不如LHRHa。结合LHRHa的其他优势,本研究认为在具备检验鱼体卵巢发育阶段实验技术的条件下,更加推荐LHRHa作为雌性蜂巢石斑鱼的催产药物。  相似文献   
112.
以玉米成熟胚为外植体,初步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生长素及其浓度对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N6培养基对玉米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率略高于MS培养基,而且N6培养基上诱导的愈伤组织质量好于MS培养基;培养基中所添加的生长素种类及浓度对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有较大影响。在MS和N6培养基中添加2,4-D,诱导玉米成熟胚愈伤组织的效果优于添加NAA;中低浓度的NAA(1.O~3.Omg/L)和中高浓度的2,4-D(2.0~5.0mg/L)有利于玉米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  相似文献   
113.
前胡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活性及其有效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中药前胡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活性成分。方法以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活性为追踪目标,对前胡的丙酮提取物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活性最强的部分,再用SephadexLH-20和液相制备色谱分离得到诱抗活性的主活性成分,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ESI-MS质谱和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波谱法对其进行结构解析与鉴定。结果该植物的丙酮提取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得到7个馏分,其中4、5、6三个馏分对水稻稻瘟病有较强的诱导抗病性,质量浓度为50mg·L-1时,其诱抗效果分别为55.18%、59.54%、54.36%,经过SephadexLH-20和液相制备色谱分离得到3个主活性成分,质量浓度为10mg·L-1时,其诱抗效果分别为52.77%、60.76%、60.28%,波谱结构解析表明,三者分别为北美芹素、前胡香豆素Ⅱ、前胡香豆素Ⅲ,其中前胡香豆素Ⅲ为国内首次从前胡中分离得到。结论香豆素是前胡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14.
A breeding experiment on Pangasius sutchi was conducted from July 2008 to September 2008 in a hatchery in West Bengal, India, using three different inducing agents, each injected at two different dosages: carp pituitary extract (CPE) and two synthetic hormones, Ovaprim and Ovatide. The fertilization rate was 82% to 91%. Hatching took place within 34 to 36 hours from the time of fertilization, with a hatching rate 73% to 79%. The response to spawning with CPE was best with Ovatide and Ovaprim in terms of percentage of fertilization, high hatching rate, and ease of stripping.  相似文献   
115.
以秋桂矮11、华籼占、万籼占45等3个籼稻品种的种子为外植体,消毒后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上,(25±1)℃下暗培养20~30天后比较不同品种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再将愈伤组织继代培养20天后调查其增殖率。结果表明,在NMB培养基中添加2.5~3.0 mg/L 2,4-D有利于提高籼稻愈伤组织诱导率,添加脯氨酸、水解酪蛋白等营养物有利于提高万籼占45的愈伤诱导率,但对提高秋桂矮11、华籼占的愈伤诱导率影响不大;在NPCS培养基(NMB 0.5g/L脯氨酸 0.3 g/L水解酪蛋白 3~5 g/L山梨醇)继代培养1~2次,以30 g/L麦芽糖为碳源、2,4-D浓度为2.5 mg/L时,籼稻愈伤组织活性明显提高,其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率最大。  相似文献   
116.
阿月浑子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探索优良经济树种阿月浑子的繁殖方法,以种子胚为外植体,进行了阿月浑子组织培养研究,筛选出了较适宜的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将DKW培养基应用于阿月浑子的组织培养,选出了合适的芽增殖培养条件。在诱导生根试验中,根皮苷具有辅助生根作用,使生根率达80%以上,并移栽成苗。  相似文献   
117.
以3个杂交种京科968、先玉335、京科528及4个自交系京724、京92、京X005、京17为测验种,研究新选育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率情况。结果表明,利用子粒颜色标记鉴别单倍体子粒存在误差,影响鉴别精度,通过田间种植进一步校正获得实际诱导率。同一诱导系不同单株的单倍体诱导率、不同测验种之间的单倍体诱导率均有差异。分析78份诱导系的140个穗系的282个测交组合,21份诱导系的25个测交组合的实际诱导率超过15.0%,最高达到25.3%。综合筛选出12份单倍体诱导系用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8.
选用5头(20-34月龄)无子宫和卵巢疾病的黑白花育成牛,研究用诱乳激素配合地塞米松和乳房按摩诱导泌乳的效果。试验牛每天每100kg体重注射0.5mL诱乳激素,连续注射8d,隔1d后每头每天再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20mg,连续注射3d,在注射激素药物期间每天按摩乳房三次,观察诱乳情况。结果5头育成牛全部诱乳成功,成功率100%。试验牛305d平均日产奶量8.32kg;同时对试验牛随后的繁殖和泌乳情况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5头育成牛诱乳当年全部受胎并于次年产犊,泌乳期平均日产奶量11.86kg,产奶量比诱乳当年相对提高42.55%。  相似文献   
119.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81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数据、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灾情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对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等评价因子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加权综合分析法以及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构建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将黑龙江省划分为高、次高、中等、次低和低5个等级风险区.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呈“东西高-南北低”的分布,松嫩平原大部、三江平原北部和南部地区处于高-次高风险区,哈尔滨西北部、大庆东南部、绥化北部和西部以及鹤岗中部地区,属于高风险区;而大兴安岭地区和东南半山区处于低-次低风险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几率较低.灾情验证结果表明,实际灾情的高值-次高值分布与风险区划结果基本符合,风险区划模型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0.
光温敏不育水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与原因综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光温敏不育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是近年来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为寻求克服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界定了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含义,综述了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表达的种种复杂表现、不育起点温度漂变现象及其克服办法,着重论述了光温敏不育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及原因。认为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是光温敏不育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不育起点温度上的遗传基础不纯或遗传杂合性是导致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内在原因,并提出在育种上应充分考虑不育性表达的数量性状特征,采取花培育种途径或在杂交育种中采用系谱法和混合法相结合的后代选择方法,以达到选育不育性表达稳定的光温敏不育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