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8篇
  免费   480篇
  国内免费   408篇
林业   397篇
农学   668篇
基础科学   171篇
  702篇
综合类   1699篇
农作物   396篇
水产渔业   301篇
畜牧兽医   691篇
园艺   133篇
植物保护   1408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250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279篇
  2019年   294篇
  2018年   218篇
  2017年   289篇
  2016年   281篇
  2015年   268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379篇
  2012年   372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278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模拟土壤环境,采用109Cd2 和65Zn2 核素双标记示踪技术,以玉米为指示植物研究了P、Cd、Zn间的交互作用,P的浓度设计为0.25(CK)、0.6、3.0mmol·L-1,Cd的浓度为6.5×10-3mmol·L-1;Zn的浓度为0.1mmol·L-1。研究结果表明,在P浓度为0.25和0.6mmol·L-1时,植物根系和地上部对109Cd和65Zn的吸收活度都呈增加趋势,当P浓度为3.0mmol·L-1时,植物根系和地上部对109Cd和65Zn的吸收活度下降,说明P的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会使重金属Cd和Zn的有效态降低,从而降低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量。通过对植物根系和地上部吸收的Cd和Zn的比较,发现大多数的Cd和Zn积累在根系,从根部输送到地上部的很少。一是因为植物根系从溶液中吸收重金属后,P与Cd或Zn形成难溶物沉淀下来,使从根系输送到地上部的有效态Cd和Zn显著减少(P≤0.01);二是因为根细胞壁表面带有较多的羧酸基团及少量带正电荷的氨基,Zn2 和Cd2 通过静电吸引而吸附在细胞壁上,减少了Cd和Zn向地上部的输送。从研究结果还可看出,根系吸附的Cd的量大于Zn的量,而茎叶与此相反,这是因为Cd为植物非必需元素,Zn为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会把其所需要的元素优先输送到地上部,供其生长发育,所以大多数Zn通过木质部被输送到地上部,大多数Cd被滞留在根系中。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相同P水平条件下玉米不同部位吸收的Cd和Zn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系吸收的Cd和Zn之间及茎叶吸收的Cd和Zn之间的相关性显著(P≤0.01),Cd与Zn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2.
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是一门鉴定和量化蛋白质与其他代谢物或蛋白质等分子相互作用的前沿技 术,已成为研究植物系统生物学和多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基于质谱的组学技术迅速发展,也促 进蛋白质 - 代谢物相互作用(Protein-metabolite interaction, PMI)、蛋白质 - 蛋白质相互作用(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的发现和验证方法取得巨大进步 , 这些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在功能基因组和功能代谢组研究中 逐渐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系统总结了过去 10 年不同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主要包括 PMI 和 PPI)的分析策略, 并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的相互作用类型,综述了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在植物研究领域的应用进 展,对植物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的应用策略和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瓶颈进行了总结。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的不 断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植物胞内信号转导及代谢调控通路的解析,而精准解析信号网络中关键相互作用将为植物 自身生长发育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等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93.
研究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在香蕉、美人蕉、橡胶树、小叶枇杷、芒果、柑橘、蓖麻、木薯、柠檬、扶桑、木瓜、荔枝、番石榴、垂叶榕等寄主植物上的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橡副珠蜡蚧的世代发育时间以在香蕉上的最短(为62.81 d),在垂叶榕上的最长(为120.58 d);世代存活率以在橡胶树上的最高(为67.30%),在垂叶榕上的最低(为6.51%);平均产卵量以在橡胶树上的最多(为801.34粒),在垂叶榕上的最少(为121.86粒);内禀增长率以在橡胶树上的最大(为0.068 1),在垂叶榕上的最小(为0.0146).综合比较橡副珠蜡蚧在14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及种群特征参数,发现橡胶树、香蕉和美人蕉是橡副珠蜡蚧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特性最适宜的寄主植物,垂叶榕、番石榴、荔枝和番木瓜是橡副珠蜡蚧的最不适宜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94.
【目的】对从健康仔猪粪便中筛选分离出一株发酵乳杆菌的益生性能进行测试,为其在畜禽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Rogosa SL完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出106株乳酸菌,通过革兰氏染色、酸和胆盐耐受初步筛选出1株潜在的饲用乳酸菌,经16S rDNA序列鉴定为发酵乳杆菌LF1,并对其益生性能潜力进行评估,包括抑菌活性(针对大肠杆菌K88、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链球菌、沙门氏菌以及弧菌等12种病原菌)、对模拟胃液中酸性环境的耐受性、对胆盐的耐受性以及对小肠上皮细胞的粘附性。【结果】发酵乳杆菌LF1耐酸和耐胆盐的能力较强,显示出较强的益生菌潜力,但LF1菌株对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不强。在生物拮抗作用方面,发酵乳杆菌LF1的培养上清可以显著抑制多种常见动物病原菌生长。【结论】发酵乳杆菌LF1具有较好的益生性能,通过进一步的动物实验评估后,可以作为应用于畜禽养殖业的益生菌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95.
渤海主要生物种间关系及食物网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根据1992年-1993年渤海增殖生态基础调查大面定点底拖网试捕的渔获物,对渤海27种鱼类和10种虾蟹类的3801个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并与10年前渤海鱼类的食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蓝点马鲛、小黄鱼和白姑鱼等主要捕食鱼类胃含物中鱼的比例较10年前明显增加,鱼类的食性类型无明显变化。渤海低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由1982-1983年的平均2.4上升为2.5,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分别由原来的平均3.2和3.8降为2.8和3.3。渤海主要鱼类之间饵料重叠系数大于0.6的占15%。鱼为渤海多数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主要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96.
The role of soil organisms as possible driver of flowering has never been investigated. We hypothesized that Collembola (microarthropods) will change plant allocation to reproductive modes by changing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Individual seedlings of Poa annua were planted in microcosms,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Collembola. Collembola affected biotic (fungal biomass) and abiotic (NNO3, P2O5) soil properties and some morphological (number of leaves, root biomass) and chemical (C:N, K, Mg, N) traits of P. annua. As a result, flowering of P. annua was promoted by the presence of Collembola. This provides experimental evidence that soil microarthropods can affect the reproduction strategy and phenology of a plant.  相似文献   
97.
98.
为了明确拮抗酵母卡利比克迈耶氏酵母Meyerozyma caribbica对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效果及其对毒素的降解机制, 本文研究了卡利比克迈耶氏酵母结合辅助因子褐藻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 AOS), 对草莓、梨、苹果、番茄的青霉病、灰霉病和黑斑病的抑制效果, 以及拮抗酵母不同处理液对展青霉素(patulin, PAT)体外降解的机制。结果表明, 浓度为1×108 cfu/mL的M. caribbica可有效抑制草莓、梨、苹果青霉病, 草莓、番茄、葡萄灰霉病以及番茄、梨、葡萄黑斑病的发生, 添加5 g/L的AOS能显著增强M. caribbica的抑制效果; M. caribbica发酵液可以有效降解苹果伤口处的PAT, 处理后8 d其降解率为30.35%, 经AOS诱导后, 其对PAT的降解效率达到39.15%。体外条件下, 接种M. caribbica后27 h可将10 μg/mL的PAT完全降解; M. caribbica主要是通过活细胞代谢降解PAT, 同时AOS可显著增加M. caribbica 的降解能力, 说明卡利比克迈耶氏酵母是一株生防潜力较好的菌株, 本研究为该生防菌株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
Stink bugs (Hemiptera: Pentatomidae) are ubiquitous, cryptic, phytophagous pests that are found in many crops. In agroecosystems, individuals disperse from adjacent noncrop hosts and tend to aggregate or cluster within fields. In this study, we characterized the distribution of Euschistus servus (Say) and Euschistus tristigmus (Say) (Hemiptera: Pentatomidae) over 2 yr at thre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farmscapes. Stink bugs were captured in pheromone-baited traps, and Spatial Analysis by Distance Indices (SADIE) used to identify the location of significant aggregations by habitat type and season. Euschistus servus adult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captured in pecan orchards, cotton, other crops, or unmanaged habitats than in woodland habitats. Significant aggregations of E. servus were detected in a variety of habitats including pecan, corn, cotton, peanut, and tobacco, as well as fallow and hay fields, pastures, and hedgerows. Fewer adult E. tristigmus were captured than E. servus adults, and E. tristigmus adults were typically trapped and aggregated in woodland habitats. The resulting data provide an important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the seasonal movement and relative abundance levels of stink bug populations, which are critic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00.
2001~2004年,对中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部分地区的马铃薯线虫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分离鉴定出7个纽带亚科线虫,其中6个是马铃薯上的新记录种。笔者对其中4个种:松树拟盘旋线虫(Pararotylen-chus piniMamiya,1968)、假强壮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pseudorobustus(Steiner,1914)Golden,1956]、双宫螺旋线虫[H.dihystera(Cobb,1890)Sher,1961]和明茨螺旋线虫(H.minziSher,1966)的形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