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48篇
  免费   1333篇
  国内免费   1805篇
林业   1507篇
农学   2196篇
基础科学   538篇
  2505篇
综合类   9250篇
农作物   2088篇
水产渔业   1635篇
畜牧兽医   3994篇
园艺   1148篇
植物保护   925篇
  2024年   138篇
  2023年   307篇
  2022年   686篇
  2021年   843篇
  2020年   874篇
  2019年   1009篇
  2018年   692篇
  2017年   1064篇
  2016年   1179篇
  2015年   932篇
  2014年   1140篇
  2013年   1389篇
  2012年   1748篇
  2011年   1754篇
  2010年   1312篇
  2009年   1323篇
  2008年   1160篇
  2007年   1323篇
  2006年   1053篇
  2005年   816篇
  2004年   685篇
  2003年   529篇
  2002年   475篇
  2001年   447篇
  2000年   395篇
  1999年   365篇
  1998年   304篇
  1997年   257篇
  1996年   267篇
  1995年   221篇
  1994年   174篇
  1993年   155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139篇
  1990年   118篇
  1989年   112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3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不同贮藏温度和保鲜处理对黄秋葵贮藏品质及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采后不同贮藏温度对黄秋葵贮藏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保鲜剂对黄秋葵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台湾“五福”黄秋葵为试材,分别置于低温((4±1)℃、(9±1)℃、(14±1)℃)和常温((20±1)℃)条件下贮藏,研究温度对其贮藏品质的影响;采用1.0%壳聚糖、5.0 mmol/L水杨酸、0.5片安喜布、5%O2+8%CO2处理黄秋葵,研究保鲜处理对其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9±1)℃贮藏组的保鲜效果最好,显著改善了贮藏期间黄秋葵的失重率、硬度、叶绿素含量、VC含量、L值、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MDA含量、细胞膜相对电导率;4种保鲜处理均能显著提高黄秋葵的SOD、POD、CAT活性,并维持其活性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同时,显著抑制黄秋葵果实MDA含量的升高。通过研究发现,壳聚糖涂膜液处理组的效果最佳,水杨酸处理组次之并优于1-MCP处理组,气调处理组的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8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雄花茶中总黄酮、绿原酸及京尼平苷含量,探讨不同原料生产的杜仲雄花茶活性成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杜仲雄花茶中总黄酮、绿原酸及京尼平苷含量分别为1.89%~6.22%、0.06%~2.81%、0.06%~2.09%;不同类型杜仲雄花茶中各类活性成分含量有所差异,以花朵为原料生产的杜仲雄花茶中总黄酮含量和绿原酸含量均为最高,以花蕊为原料生产的杜仲雄花茶中京尼平苷含量最高,发酵杜仲雄花茶中各类活性成分含量均偏低。本研究可为开发不同保健功能杜仲雄花茶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杜仲雄花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83.
对玉米秸秆高温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以降低还原糖损失率和提高灰分去除率为目的,探讨了高温预处理时料液比、蒸煮温度、蒸煮时间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通过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方法得到最优预处理条件为料液比1∶7,蒸煮温度118℃,蒸煮时间0.5 h。在此最优条件下,预处理后的秸秆还原糖损失率为1.86%,灰分去除率为35.2%。  相似文献   
984.
以龙眼核为原料,采用高速剪切辅助碱法提取龙眼核淀粉。根据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结果,结合实际生产情况,确定龙眼核淀粉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剪切速率3 000 r/min,溶液p H值9,料液比1∶20,提取时间30 min,淀粉得率可以达到25.12%。与传统碱法相比,高速剪切辅助碱法得率高、提取时间短、对环境相对友好,是一种值得开发的新型淀粉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985.
李才华 《蔬菜》2019,(7):81-83
为了提高北乡马蹄的产量和质量,使北乡马蹄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为当地的农户创造更高的收益,通过了解当地的情况,阐述了北乡马蹄的基本特征及种植现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总结出北乡马蹄高效栽培技术要点,包括种球选择、育秧、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  相似文献   
986.
以泰宁和顺昌产地菌草栽培的竹荪为试材,以竹屑栽培的竹荪为对照(CK),采用国际通用方法,研究了菌草竹荪的营养成分,并对其子实体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泰宁和顺昌菌草竹荪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2.79%、24.01%,均高于竹屑竹荪18.53%、19.47%;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88%及2.01%,均低于竹屑竹荪2.23%及2.38%;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5.44、16.27 g·(100g)^-1,均高于竹屑竹荪10.83、11.38 g·(100g)^-1。对2个产地菌草竹荪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发现其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低于竹屑竹荪,但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与竹屑竹荪相一致,均为蛋氨酸+胱氨酸;其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生物价(BV)、营养指数(NI)及氨基酸相对比值(EAARR)均高于竹屑竹荪;泰宁产菌草竹荪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高于竹屑竹荪,但顺昌产菌草竹荪与之相反。通过模糊识别法得出,菌草竹荪与全鸡蛋白贴近度分别为0.82、0.80,高于竹屑竹荪的0.79、0.78。菌草栽培竹荪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多种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987.
探讨玉米芯含量不同对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培养料中木质素酶和纤维素酶以及子实体产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设置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分别为10%、30%、50%和70%,在菌丝生长满袋后(菌丝期)和子实体期(第4潮耳出菇期)分别从菌袋的上中下3个部位取培养料混合,测定酶活及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采收子实体统计4潮菇的产量并测定子实体中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50%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在菌丝期,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70%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当玉米芯含量为50%时锰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漆酶活性随玉米芯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羧甲基纤维素酶在4个配方中活性均较高,其中当玉米芯含量为30%时酶活性最高;随玉米芯含量的增加,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升高,β-1,3-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玉米芯含量为50%时酶活性达到最高。在子实体期,除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外,其余几种酶随玉米芯含量的增加,活性的变化规律均与菌丝期不同。在菌丝期,随玉米芯含量增加,培养料中的木质素含量逐渐减少,纤维素含量逐渐增加;在子实体期,随玉米芯含量增加,培养料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均先减少后增加,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50%时含量最低。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50%时子实体每袋总单产和总产量均最高;当玉米芯含量为30%时,子实体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最高,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因此培养料中添加玉米芯可以提高与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相关的酶活性,但是不同的酶在不同含量玉米芯的培养料中分泌规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88.
目前花生仁中甲咪唑烟酸残留量的检测是参考国标中茶叶农残的方法,花生仁基质含有大量的油脂和蛋白质,这与茶叶基质有显著区别,且该方法只能定性。本文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花生仁中甲咪唑烟酸残留量的方法。花生仁样品采用乙腈溶液提取后再经过除脂净化处理,以乙腈:0.02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加入0.1%的三乙胺,磷酸调pH3.0)体积比1:3作为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分析。结果表明:甲咪唑烟酸标准在0~1.2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检出限为7μg/kg;加标回收率为91.1%~98.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都较好。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度好、结果准确,能很好地满足花生仁中甲咪唑烟酸残留量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989.
唐宁 《中国果菜》2019,(3):67-70
脆蜜金柑是近几年选育而成的金柑新品种,色泽金黄,口感皮软、脆甜、化渣、汁液多。在柳州市柳江区进行了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现将园区选择、园地整理、水肥土管理、整形修剪、病虫草害防治、果实采收等关键技术进行介绍,以推动脆蜜金柑产业的持续、快速、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990.
A continuous spectrophotometric assay was developed to measure ascorbic acid oxidation in crude Na2SO4 extracts of flour. The rate of ascorbic acid oxidation in flour extracts measured using this method was similar to the rate in flour-water suspensions and 2–4 fold less than the rate in dough measured using an indophenol-xylene extraction method. Flour extracts appeared to contain two ascorbic acid oxidising factors; one with optimal activity at pH 6·3 and 30 °C and the other with optimal activity at pH 10 and 40 °C. The pH 6·3 factor had properties similar to those of ascorbate oxidase (EC 1·10·3·3) in its pH and temperature stability, strong inhibition by NaN3, KCN and diethyldithiocarbamate, inactivation by proteases, and greater stereospecificity towards -ascorbic acid than -isoascorbic acid. The pH 6·3 factor was most concentrated in the pollard milling fraction of wheat and was lowest in flour. The pH 10 factor had several properties indicating non-enzymic oxidation of ascorbic acid; it was not inactivated by proteases, it was inhibited poorly or not at all by the above ascorbate oxidase inhibitors, and it had low specificity for stereoisomers of ascorbic ac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