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70篇
  免费   1083篇
  国内免费   2420篇
林业   1485篇
农学   2621篇
基础科学   1248篇
  2729篇
综合类   8382篇
农作物   1634篇
水产渔业   1504篇
畜牧兽医   1702篇
园艺   847篇
植物保护   1321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365篇
  2022年   617篇
  2021年   736篇
  2020年   770篇
  2019年   911篇
  2018年   652篇
  2017年   970篇
  2016年   1150篇
  2015年   945篇
  2014年   1148篇
  2013年   1281篇
  2012年   1569篇
  2011年   1615篇
  2010年   1154篇
  2009年   1170篇
  2008年   1027篇
  2007年   1085篇
  2006年   869篇
  2005年   796篇
  2004年   631篇
  2003年   499篇
  2002年   467篇
  2001年   400篇
  2000年   387篇
  1999年   316篇
  1998年   264篇
  1997年   255篇
  1996年   217篇
  1995年   171篇
  1994年   156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以欧亚种葡萄美人指(Vitisviniferacv.ManicureFinger)为试材,正常光湿为对照,采用正常光偏高湿、偏弱光正常湿度、偏弱光高湿、偏弱光临界高湿、临界弱光偏高湿和临界弱光临界高湿6种处理。试验表明:单一偏弱光处理,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上升,其余处理叶绿素含量下降;6种处理叶绿体类囊体膜磷酸酯酶活性都低于对照,叶绿体类囊体膜磷酸酯酶活性与光照和湿度有关;正常光偏高湿和偏弱光正常湿度部分芽能分化花原基,但在偏弱光高湿或偏弱光临界高湿花芽分化质量严重下降,临界弱光偏高湿和临界弱光临界高湿几乎未发现花原基;单一的弱光因子比单一的高湿因子对叶绿体类囊体膜磷酸酯酶活性和花芽形态分化影响更大,但弱光与高湿同时存在比单一弱光或高湿因子作用于葡萄时,叶绿体类囊体膜磷酸酯酶活性下降更为显著,花芽更难以形成。  相似文献   
72.
禽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与溶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UJS—10C小型发酵罐分批培养禽大肠杆菌,通过平板计数、比浊计数的方法,对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中细菌生长与溶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溶氧的规律性变化能够反映大肠杆菌生长的规律,即在细菌生长的适应期细菌数量较少,耗氧量少,溶氧曲线最高;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细菌不断增多,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溶氧曲线下降;达到对数生长期,曲线最低;进入稳定期,曲线趋于平稳;到发酵后期,细菌进入衰老期,溶氧曲线略有上升,这时可终止发酵。  相似文献   
73.
浅论优质牧草在肉牛饲养中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针对我国肉牛饲养在饲料利用中的误区,结合肉牛的消化及代谢特点,分析了牧草的鲜喂、青贮、干草饲喂以及综合利用4种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营养特点,指出优质牧草用于肉牛饲养能充分发挥牧草的优良特性,而且符合我国畜牧业发展要求,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4.
九种根际促生菌最适培养条件初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测定了分离自燕麦和小麦根际九株促生菌对温度、pH值、光照及培养方式的需求,结果表明:虽然九株促生菌适应范围较广,即在5~45℃、pH4~9、3种光照条件(12h黑暗12h光照、24h光照和24h黑暗)和3种培养方式(全天振荡、间歇振荡和静止培养)下均能较好生长,但不同菌株的最适培养条件不尽相同。通过对各菌株的最适培养条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为后续确定促生菌的最佳发酵条件和生态适应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5.
专门化肉用种羊选定、引进后,通过适应性研究,在较大规模养羊业生产实践中。对现代集约化肉羊业的主要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完善和创新,组装集成并应用于生产。技术研究应用结果既为市场提供了大批专门化肉用种羊和优质安全的杂种肉羊,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为我国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集约化肉羊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理想的生产模式:从适宜的专门化肉羊品种到运用高效母羊快速扩繁技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肉羊杂交利用体系,普遍应用种羊鲜、冻精生产大批肉用杂种羔羊,种植高产优质饲草及其科学加工调制和利用.建立严格兽医防疫制度.实行放牧 补饲或全舍饲的精细管理和集约化育肥,至生产优质、安全、标准肉羊,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6.
对藏鸡(T)、饲养在北京的藏鸡(TB)、矮小隐性白(D)、农大小型蛋鸡商品代种蛋(M)、寿光鸡(S)、藏鸡×矮小隐性白(TD)、藏鸡×寿光鸡(TS)7组种蛋在西藏林芝进行孵化研究,通过阶段死亡率、出雏率、失水率数据分析了影响高海拔地区胚胎发育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胚胎本身的高原生活力是鸡蛋高海拔孵化主要因素,其次是蛋壳传导力。  相似文献   
77.
定性和定量分析一批兽药硫酸黏菌素可溶性粉中的未知添加物。照《中国兽药典》2010年版一部对该批检品用微生物检定法进行含量测定时,发现该样品的抑菌圈为虚圈,用薄层色谱鉴别该样品,未显示与标准品溶液一致的主斑点,怀疑该样品中有处方外非法添加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 MS)对该样品进行筛查,发现疑似添加物,并使用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HPLC-DAD)法进行了双重确证和含量测定。该样品中非法添加物确证为磺胺氯达嗪和甲氧苄啶,添加量分别为58.5 mg/g和13.4 mg/g。本研究通过建立筛查方法为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分析非法添加物的可能原因为打击兽药处方外非法添加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8.
前期实验表明,变温处理(28 ℃ 12 h/16 ℃ 12 h)可显著提高羊草种子的萌发率,且羊草种子萌发中的第1天是接受变温信号的关键时期。以此为研究基础,结合羊草种子变温萌发的转录组测序数据,针对羊草种子萌发初期对变温处理的响应筛选出与种子萌发、休眠及低温相关的基因24个,利用测序结果中这些基因的RPKM值制作基因表达热图并分析其表达差异。以萌发率高、低的两种羊草种质的种子为材料,对24个基因在恒温12 h(28 ℃)和变温1 d(28 ℃ 12 h/16 ℃ 12 h)萌发处理中的表达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恒温对照相比,变温处理12 h后,表达明显上调的基因有SAIN1,PP2C62,EXPB3,EXPB4,GA3ox,EXPA2和EXPA7,而表达明显下调的基因有bHLH49,GID1,ABI8,Chi1,11833,CBF3,NAC2,PP2C72,SAIN2和5423。通过进一步分析相关基因在高、低萌发率两个种质中表达的差异,筛选出其中可能与羊草种子萌发相关的基因有几丁质酶基因Chi1,转录因子基因CBF3,羊草新基因5423,赤霉素合成基因GA3ox,细胞松弛素蛋白基因EXPB4和羊草新基因SAIN1,将为下一步阐明羊草种子萌发的分子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9.
低温胁迫对狗牙根生理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寒性差异较大的杂交狗牙根品种运动百慕大、天堂419和普通狗牙根品种保定狗牙根为试验材料,分析了昼夜温度为适温(30 ℃/25 ℃)、亚适温(18 ℃/12 ℃)、冷害(8 ℃/4 ℃)和冻害(4 ℃/-4 ℃)4种温度处理下,低温对狗牙根生长速率和草坪质量、MDA含量、叶绿素荧光(Fv/Fm)、光合作用(Pn、Gs、Ci、Tr)、H2O2O2·-含量、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APX)、抗氧化酶及耐寒相关基因(CBF1、COR、LE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狗牙根草坪质量、生长速率、Fv/Fm和光合作用显著下降,但在耐寒性强的运动百慕大中下降幅度较小;低温下叶片MDA和H2O2含量及O2·-产生速率显著升高,其中在耐寒性弱的保定狗牙根中升高程度更大;狗牙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而显著升高,其中在运动百慕大中更为明显;狗牙根CBF1、COR和LEA基因表达量随着温度的下降而显著升高,尤其是在耐寒狗牙根运动百慕大中更为显著。低温诱导的抗氧化酶和耐寒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增强了细胞内的抗氧化防御,有助于狗牙根植株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和细胞膜稳定性,延缓叶片的衰老,从而提高了狗牙根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80.
Feed intake and diet composition appear to affect the body temperature of pigs. Two trials were conducted to analyse the effect of feed intake level and dietary protein content on the intestinal temperature (IT) of pigs housed under thermo neutral conditions. Ten pigs (64.1 ± 1.3 kg initial body weight) fitted with an ileal cannula were used. A thermometer set to register the IT at 5‐min intervals was implanted into the ileum through the cannula. In both trials,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ranged from 19.1 to 21.6°C and the pigs were fed at 07:00 and 19:00 hr (same amount each time). In trial 1, the pigs were fed daily 1.2 or 1.8 kg of a wheat–soybean meal diet. The IT followed a similar pattern along a 24‐hr period regardless the feed intake level. The IT rapidly increased up to 0.61 and 0.74°C after the morning meal and up to 0.53 and 0.47°C after the evening meal in pigs fed 1.2 and 1.8 kg/d respectively. The postprandial IT was higher in pigs fed 1.8 kg after each meal (p < .05). In trial 2, pigs were fed daily 1.8 kg of a low (11%) or a high (22%) crude protein diet. The IT followed a similar pattern along the 24‐hr period regardless the dietary protein level. The postprandial IT did not differ between pigs fed the low protein or the high protein (p > .10). The IT rapidly increased up to 0.66 and 0.62°C after the morning meal in pigs fed the high‐ and low‐protein diet (p < .05), but there was no change after the evening meal (p > .10). In conclusion, the feed intake level affected the IT of pigs housed under TN conditions, but the dietary protein content had no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