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6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林业   207篇
农学   92篇
基础科学   109篇
  178篇
综合类   487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172篇
畜牧兽医   101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7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更好地在绿地景观中利用地被植物,在对嘉兴环城河公园绿地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地被植物的种类共有54种,隶属27科43属,分析了耐荫和半耐荫地被在环城河绿地中林下、林缘和滨水的植物景观。从应用种类和栽培管理及养护方面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浅层地温变化对石家庄地区主要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指导农作物生长趋利避害,适应气候变化。【方法】利用石家庄地区主要农作物1989-2010年历年气候单位面积产量(单产)和逐日浅层地温观测数据,采用周期对比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石家庄地区浅层地温变化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夏玉米、花生、棉花和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石家庄地区浅层地温周期较主要农作物气候单产周期长2年左右,而浅层地温暖(冷)期较主要农作物气候单产增产(减产)时段提早出现1~3年;主要农作物在浅层地温暖期是一个增产过程,冷期是一个减产过程;浅层地温变化对棉花和花生播种出苗影响较大,对夏玉米、大豆、冬小麦出苗影响较小;浅层地温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安全越冬影响较大,对夏玉米、大豆、棉花和花生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结论】浅层地温变化对作物出苗、生长和发育存在一定影响,应根据浅层地温变化预测结果选择种植适宜的作物。  相似文献   
993.
雷电流参数是防雷工程设计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必不可少的基础参数.针对重庆地区闪电定位监测网获取的地闪资料(1999-2008年),利用GIS获取其高程属性,重点分析雷电流幅值、地闪密度、正闪比例以及不同雷电流幅值比例随海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雷电流幅值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大;正负极性地闪密度随海拔的上升呈幂指数减少;正闪比例在低海拔(<1 000 m)地区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下降,而在高海拔(>1 000 m)地区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低幅值(0~100 kA)闪电比例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下降,而高幅值(100~200 kA)闪电比例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雷电流参数与海拔变化的关系式,为雷电防护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dietary fiber on methane (CH4) production in pigs using the Chinese native Lantang gilts as study model. The study consisted of two experiments. In the first, 12 Lantang gilts (58.7±0.37 kg), individually housed in open-circuit respiration chambe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ix replicates per dietary group) and fed either with low fiber diet [LFD;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201.5 g/kg] or high fiber diet (HFD; NDF=329.7 g/kg). Wheat bran was the main source of fiber for the LFD while ground rice hull (mixture of rice bran and rice hull) was used in the HFD.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gilts fed LFD recorded higher (P<0.05) digestibility coefficients for dry matter (DM),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cid detergent fiber (ADF) and cellulose than those in the HFD. However, digestibility coefficient for NDF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reatments but that for hemicellulose was higher for HDF than for LDF. Because of the higher NDF and hemicellulose contents in the diet, pigs in the HFD recorded higher (P<0.05) amount of digested NDF (126.1 vs. 83.6 g/d) and hemicellulose (38.7 vs. 11.9 g/d) than those fed LFD. The higher amount of digested NDF and hemicellulose recorded for the HFD treatment was inconsistent with the lower (P<0.01) daily CH4 production from gilts fed the HFD compared to that fed LFD (2.46 vs. 3.90 L/pig). To better explain for the unexpected higher CH4 production from pigs fed LFD, an in vitro fermentation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a factorial design comprised of two inocula (collected from low fiber and high fiber diets) and eight substrates (LFD, HFD, wheat bran, ground rice hull and their respective NDF residues). Results of the in vitro trial seems to suggest that the low CH4 production from the HFD animals was primarily the results of low fermentation rates of HFD and the ground rice hull. However, the calculated CH4 productions based on the molar percentage of volatile fatty acids (VFA) in both, in vivo and in vitro experiments reaffirmed the in vivo result, that is, CH4 production from pigs fed HFD was lower than that fed LFD. Although there is a lack of scientific data from this study to fully explain for the unexpected lower CH4 production from pigs fed the HFD, our results seems to suggest that quantity of digested fiber (including NDF) was not the sole factor affecting enteric CH4 production in pigs.  相似文献   
995.
利用2012年河间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站的气温、相对湿度、风、深层地温等资料,对河间气象站迁站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所使用仪器设备不同、站址周围环境不同、下垫面性质不同,造成观测数据有一定差异。新旧站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5~0℃,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4~0.2℃,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0.8~0℃,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值为-1.1~0.6℃,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值为-1.2~0.3℃,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新站均低于旧站,年极端最高气温新站高于旧站,年极端最低气温新站低于旧站;新旧站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2%~6%,月最小相对湿度差值为-4%~5%,年最小相对湿度新旧站相同;新旧站月2 min平均风速差值为-0.1~0.4 m/s,月最大风速差值为-1.2~2.2 m/s,月极大风速差值为-2.0~2.8m/s,年最大风速新站与旧站基本相同,年极大风速新站比旧站明显偏大;年风向频率新站小于旧站,年最多风向新站为S,旧站为SSW;新旧站4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1~2.5℃,8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4~2.1℃,16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5~2.7℃,32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6~1.1℃,40、16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均高于旧站,80、32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低于旧站。  相似文献   
996.
张惠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80-6382
利用1961~2012年卫辉市0~20 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2年卫辉市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近52年卫辉市年平均浅层地温除地面外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07~0.18℃/10a,15 cm升温率最大;四季浅层地温中,冬、春季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尤其是15~20 cm,升幅为0.17~0.34℃/10a,夏、秋季升高趋势不显著。浅层地温冬季、春季和年平均分别在1976、1986年和20世纪90年代前期发生了突变,夏、秋季无突变;年平均地温异常偏高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异常偏低多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气温升高及降水减少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7.
针对串行工作方式的门禁系统容易引起交通堵塞的“瓶颈”问题,提出将车辆出入门禁过程分为相对独立且能并发执行的3个阶段,即感应读卡、预审判断和处理离开,以加快门禁自动处理过程.采用飞恩卡尔ColdFire系列MCF52233为主控器,采用RFID技术和地感线圈传感器技术,研制出流水线处理方式的快速门禁系统,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可有效缓解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堵塞问题.  相似文献   
998.
关于气温变化特征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关于地温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研究还较少.以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广西桂林气象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1-2010年桂林气温和0-80 cm各层地温的年代和季节变化趋势、地气温差变化、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以及气温和地温关系.结果表明:气温与各层地温有很好的相关性.各年、季平均气温和各层平均地温大部分呈显著的升高趋势,但气温和地温的增温速率不一致,即升温存在非对称性;年均气温低于各层地温1.3-2.1℃,气温的增温速率和增温幅度分别为0.184℃/10 a和0.8℃,高于除0 cm外其它各层地温的变化;气温、5-40 cm地温在冬季的增温最多,0 em和80cm地温分别在秋季和夏季的增温最多;春、夏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温呈减小趋势,春季气温小于0-15 em而大于20-80 cm地温,夏季气温小于0-40 cm而大于80 em地温;秋、冬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温呈增加趋势,秋、冬季气温小于各层地温;气候变暖背景下,年平均、四季气温比除0 em外其它各层地温的响应更快.近50年来,各层地温和气温的温差减小了0.1-0.4℃(0 em地温和气温温差除外),这主要是因为气温的增加幅度要大于地温,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气温差的减小幅度加大.桂林年均地温和四季气温、地温大多无气候突变现象,仅有年均气温和夏季80 em地温分别在1997和1977年出现气候突变.春季气温和5-80 cm各层地温的异常偏低年较一致;秋季气温和40、80 cm地温的异常偏低年相同;夏、冬季气温和地温的异常年份对应性较差;而年均气温和各层地温的异常偏高年较一致.  相似文献   
999.
1000.
东营市野生地被植物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