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17篇
农学   55篇
基础科学   48篇
  36篇
综合类   155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Maintaining connectivity among local populations in a fragmented landscape is crucial for the survival of many species. For isolated habitat patches, stochastic fluctuations and reduced gene flow can lead to high risk of extinction.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landscape is especially crucial for the carabid species living in the fragmented forests of the Bereg plain (NE Hungary and W Ukraine) because a highway will be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plain. Our purpose is to (1)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three possible highway tracks, (2) suggest a solution that is realistic with less impact on connectivity than other plans and (3) discuss how to decrease the disadvantageous effects of each track. Our results, based on a network analysis of landscape graph of patches and ecological corridors, indicate that the intended highway could have deleterious consequences on forest-living carabids. Relatively simple actions, like the establishment of stepping stones, could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of habitat connectivity and promote the survival of carabids, or minor modifications in one possible track could diminish its adverse effects. While many other studies would be needed for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biotic impact of the highway, we provide an example on the usefulness of network analysis for land use management.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的货车制动系统,应用键图法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为制动系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全球转基因玉米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文献计量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期刊收录的2005—2015年间转基因玉米研究的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转基因玉米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检索式检索,符合要求的文献共2851篇,经过排重筛选后为2701篇,文献量整体趋势呈平稳状态且有上升趋势。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关于学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文献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及关键词共现网络的科学知识图谱。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中国科研学者与机构在转基因玉米研究中占据数量优势,但是在引文被引方面,外国学者及其文章的重要性高于中国的学者及其文章。另外,全球转基因玉米研究热点主要围绕菌群、基因、蛋白质、稳定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杭白菊主栽品种早、晚小洋菊对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棉蚜Aphis gossypii、桃蚜Myzus persicae的抗性,通过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研究菊蚜在菊顶叶上刺吸行为,并检测了菊顶叶主要化合物。结果表明:在晚小洋菊上,菊小长管蚜的E1、E2波平均持续时间4.31、3.47 min,分别短于在早小洋菊上的4.63、3.75 min;棉蚜、桃蚜的E1、E2波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4.32、4.72 min和4.92、4.64 min;3种蚜虫的平均刺探次数均大于在早小洋菊上的平均刺探次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个主栽品种之间抗性存在差异。早小洋菊顶叶平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2.71 mg/g和25.36 mg/g,均高于晚小洋菊;早小洋菊顶叶总酚含量为0.24 mg/g,显著低于晚小洋菊;早、晚小洋菊总黄酮含量分别为3.46 mg/g和3.37 mg/g。早小洋菊顶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基本上与每种菊蚜的E1、E2波持续时间显著正相关,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与每种菊蚜的E1或E2波持续时间显著负相关。推测早小洋菊对于菊长管蚜的抗性稍弱于晚小洋菊,2种杭白菊对棉蚜或桃蚜的抗性相当,且菊叶中的这4种物质含量与抗蚜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轴向柱塞泵内部子系统强耦合作用下柱塞泵呈明显的全局耦合特性,而柱塞泵传统局部动力学模型普遍存在恒压力、定转速等假设条件,缺乏对全局耦合特性的综合分析能力,为此在分析子系统间结构关系及耦合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数组的键合图建模方法,建立了斜盘式轴向柱塞泵键合图模型。进行了柱塞-滑靴子系统摩擦学-动力学耦合机理分析,并定义能量损耗因子,综合包含非线性因素的各子系统动力学方程参数,最终导出柱塞泵全局耦合动力学模型。对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冲裁件的计算机自动(优化)排样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给出了其实现的主要算法及数学模型,这一方法已在冲裁模CAD系统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弱1/2-传递图     
图X称为弱1/2-传递图,如果X是弱边传递但不是弱弧传递的图.图X弱边传递是指自同态幺半群End(X)在边集上的传递作用;而图X弱弧传递是指End(X)在有序边集上的传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EPG)研究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成虫对吡虫啉、吡蚜酮、螺虫乙酯和溴氰虫酰胺4种杀虫剂LC25处理24 h番茄苗的取食行为,探明内吸性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烟粉虱成虫取食行为的影响.[方法]以无农药暴露史的Q型烟粉虱成虫...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极大极小(γ,δ)双子在某一特征值下的等价定义,把任意的极大极小(γ,δ)双子化为极大代数下的双子,从而得到计算极大极小〈γ,δ〉双子M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方法以及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长输管道水力瞬变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蒲家宁 《油气储运》2000,19(3):16-20
根据各种管道边界的瞬变方程和管道水击的连锁Allievi方法,针对具有实际元器件和边界的长输管道的不稳定流动,设计了基于特征线差分解法的分析流程和仿真计算程序。利用长输管道水击数值计算所得线路上各节点的瞬态值进行B样条曲线拟合,实现了水力瞬变过程中线路水力坡降线及某些水力参数变化情况的图形输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