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04篇
  免费   1459篇
  国内免费   2811篇
林业   2333篇
农学   3550篇
基础科学   1416篇
  4103篇
综合类   10842篇
农作物   1666篇
水产渔业   1797篇
畜牧兽医   2427篇
园艺   1150篇
植物保护   1890篇
  2024年   149篇
  2023年   502篇
  2022年   785篇
  2021年   939篇
  2020年   1001篇
  2019年   1193篇
  2018年   828篇
  2017年   1332篇
  2016年   1582篇
  2015年   1289篇
  2014年   1525篇
  2013年   1741篇
  2012年   2152篇
  2011年   2199篇
  2010年   1675篇
  2009年   1660篇
  2008年   1425篇
  2007年   1485篇
  2006年   1107篇
  2005年   1003篇
  2004年   742篇
  2003年   603篇
  2002年   547篇
  2001年   451篇
  2000年   447篇
  1999年   356篇
  1998年   317篇
  1997年   316篇
  1996年   266篇
  1995年   239篇
  1994年   213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49篇
  1989年   112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70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991.
卢招雄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110-111,133
分析了不同封育时间闽粤栲群落的凋落物特征随不同立地条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封育时间闽粤栲群落每hm2凋落物干重、每t干物质持水量及每hm2凋落物持水量随立地因子变化较小,t检验结果表明:每hm2凋落物持水量达到显著水平.从不同封育时间来看,封育20年后闽粤栲群落的凋落物每hm2凋落物干重、每t干物质持水量及每hm2凋落物持水量比封育10年后闽粤栲群落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封育20年后凹形每hm2凋落物干重、每hm2凋落物持水量与封育10年后凹形每hm2凋落物持水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凸形每hm2凋落物干重、每hm2凋落物持水量则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92.
山东冬季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和分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山东省80个代表站1961~2005年12、1、2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探讨冬季气温的分布类型和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气温变化存在3种基本空间分布类型,其中总体一致性暖(冷)型是主要分布类型,概率高于80%,其中严重/异常偏暖年份都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严重/异常偏冷年份则发生在80年代中期之前。另外两种类型东暖(冷)西暖(冷)型、南暖(冷)北暖(冷)型也偶有出现,但未达到异常标准。冬季及各月标准化气温第1主成分年际变化线性增温趋势显著,在不同年代存在2~6a的准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993.
施氮量对黄籽双低杂交油菜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油研9号、油研10号不同施氮量的根、叶片、茎枝蕾花角果干物重、单株干物重、单株干鲜比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0~375kg·hm-2的单株根、叶片干物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生育进程先增后降,单株根干物重初花期达最大值,平均为15.45~30.60g,单株叶片干物重现蕾期、初花期达最大值,平均为14.00~27.25g和35.85~41.10g;单株茎技蕾花角果干物重、单株干物重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成熟期施氮量达最大(375kg·hm-2)时则降低,并随生育进程逐渐增加,成熟期达最大值,平均为89.00~206.51g和99.30~225.71g;单株干鲜比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随生育进程逐渐增加,成熟期达最大值,平均为22.16%~33.21%.  相似文献   
994.
魔芋试管芋形成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步成苗分化的魔芋组培苗长至3~4 cm,分株切割,置入诱导试管芋的不同配比的6种培养基中培养,在不同的光、温条件下培养约20 d,在培养基MS NAA 1 mg/L PP3331 mg/L、光照1500~2000 lx、温度25~30℃的培养条件下,试管内大量形成试管芋。试管芋播种于大田,成活率达100%,5~6个月收获150~200 g的球茎。  相似文献   
995.
在生长箱中25±1℃恒温、光暗周期12/12h的条件下,研究了多效唑对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L.)Choisy,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L.)Voigt,苦苣幕Sonchu oleraceus L.、小藜 Chenopodium serotinum L,白苋Amaranthus albus L.等5种双子叶果固有害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多效唑浓度的增加上述5种杂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胚根、胚芽的伸长也受到了显著抑制。种子发芽及胚根、胚芽伸长对多效唑反应的敏感程度因杂草种类而异:白苋为极敏感型,5mg/L的多效唑处理极显著地降低了胚根胚芽长度。10mg/L的处理极显著地降低了发芽率和发芽势,15mg/L的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降至50%以下,35mg/L的处理完全抑制了其种子萌发;苦苣莱为敏感型,25mg/L的处理极显著地降低了发芽率,100mg/L的处理的种子发芽率降至50%以下;小藜、圆叶牵牛和裂叶牵牛为不敏感型,200ms/L、150mg/L和200mg/L处理极显著降低发芽率,400mg/L浓度以上处理的小黎种子发芽率降至50%以下,圆叶牵牛种子在200。350mg/L.裂叶牵牛种子在200-500mg/L的多效唑浸渍中仍有90%左右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996.
以定向刨花板厂的大片杨木刨花经简易粉碎设备粉碎分选得到的刨花和42.5强度等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为原料,Na2SiO3为添加剂,通过热压制板的方法,研究了热压温度和养护时间对快速固化水泥刨花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85~95℃范围内,热压温度对厚板(20 mm)的物理力学性能无显著影响,而对薄板(12 mm)的弹性模量和吸水厚度膨胀率影响显著。②水泥刨花板卸出压机后的自然养护时间对快速固化水泥刨花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板在养护期间水泥的水化情况。厚板卸出压机后的含水率高,养护期间水泥水化好,养护时间对性能的影响显著;薄板卸出压机后含水率低,养护期间水泥水化不如厚板好,养护时间对性能无显著影响。表7参10  相似文献   
997.
抽穗开花期高温对水稻剑叶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目的】探明水稻功能叶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反应及适应机理。【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对两个耐热性不同的水稻品系进行高温处理(8:00~17:00,37℃,17:00~8:00,30℃),研究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热稳定蛋白和膜透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高温胁迫下,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值下降,胁迫后恢复期间稍有回升,耐热品系996叶绿素含量高于热敏感品系4628。高温使剑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细胞间CO2浓度上升,与热敏感品系4628相比,耐热品系996在高温胁迫下能保持较高的光合特性;高温使水稻剑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热稳定蛋白含量上升;热敏感品系4628剑叶中丙二醛含量和膜透性在高温胁迫下增幅大于耐热品系996。【结论】高温胁迫下水稻剑叶中能保持较高的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和热稳定蛋白含量以及较低的膜透性和MDA含量,是耐高温品种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998.
对单相层状钙钛矿结构的xBiFeO3-(1-x)SrBi2Nb2O9(x=0,0.1)陶瓷进行了表征和复阻抗分析。结果表明,BiFeO3的掺入降低了SBN的烧结温度,陶瓷晶粒尺寸减小,致密度提高;在较高温度时,SBFN的电学响应主要来源于晶粒效应,而SBN的电学响应则是晶粒效应、晶界效应和电极与介质界面效应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在实践育种的基础上,选用直链淀粉含量具有显著差异的水稻品种,配置2种类型的杂交组合(组合1:低AC×高AC、组合2:低AC×中AC),构成2套分析材料(每套包括双亲、F2、F3代),考察直链淀粉含量及其抽穗期.试验结果表明:两个组合类型的F2、F3代的低直链淀粉含量单株的抽穗日期都是在每个组合的抽穗早期,因此这是选择低直链淀粉含量单株的重点时期.  相似文献   
1000.
酷暑对兔体温和猪瘟定型热比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无猪瘟抗体原料兔作试验,研究酷暑对兔体温变化及注射猪瘟兔化弱毒脾淋乳浆液后产生定型热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兔体周围气温达38℃时,100%的兔体温超过41℃;当环境温度达35.5℃时,100%的兔体温超过40℃。这些试验兔群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中暑症状。发生中暑的试验兔群,在22℃的GMP生产动物房内饲养3 d后,每只注射含4 000个发热单位的猪瘟兔化弱毒脾淋乳浆液,5个试验组所产生的定型热比率分别为47%、65%、73%、54%、63%;而饲养于17~25℃舒适气温中的无猪瘟抗体兔群,转移到22℃的GMP生产动物房,注射相同病毒量后,产生定型热比率为98%、96%。上述结果表明在猪瘟兔化弱毒脾淋疫苗生产中,GMP生产动物房必须给兔子提供最舒适的室温,原料兔在生产后期和运输过程中也应避免中暑。但中暑过的试验兔,若能产生定型热,其脾淋毒价仍符合制造活疫苗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