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9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256篇
林业   99篇
农学   55篇
基础科学   166篇
  143篇
综合类   682篇
农作物   70篇
水产渔业   930篇
畜牧兽医   87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9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2009年9月26日—10月6日对人工养殖环境棘腹蛙(Paa boulengeri)非繁殖期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非繁殖期,棘腹蛙幼蛙早于成蛙出来觅食,雄蛙早于雌蛙出来觅食;棘腹蛙摄食高峰期出现在19:00—20:00。在整个摄食过程中,棘腹蛙的行为可划分为静止、跳跃、转向、捕食、侵占、驱赶、打斗、爬行。棘腹蛙幼蛙与成蛙、雌性成蛙与雄性成蛙之间在摄食行为上存在差异,其中幼蛙与成蛙之间在跳跃、转动、捕食、侵占、驱赶、打斗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成年雌蛙与雄蛙之间在侵占、驱赶、打斗行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2.
本试验通过比较不同饲养标准杜寒杂交肉用绵羊增重、器官发育、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差异,确定适宜的饲养标准。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体重为(28.30±0.86)kg的杜寒杂交F1代肉羊6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4组分别饲喂按照以下饲养标准配制的饲粮:本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提出的杜寒杂交肉用绵羊饲养标准、美国NRC(2007)、英国AFRC(1993)以及我国农业行业标准的《肉羊饲养标准》(NY/T 816—2004),分别记为CARS、NRC、AFRC和HB。试验期81 d,每3 d记录1次采食量,每20 d进行1次称重,当CARS组羊只的平均体重达到44 kg时,每组选取10只羊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组织器官重量和肉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组羊只的实际干物质采食量,NRC组AFRC组CARS组HB组,其中NRC组与CARS和HB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平均日增重和胴体重,CARS、HB、AFRC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且均显著高于NRC组(P0.05);饲料转化率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CARS组HB组AFRC组NRC组;屠宰率,CARS组显著高于NRC组(P0.05),与HB、AFRC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CARS组羊只的心脏、肝脏、肾脏重量占宰前活重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背最长肌失水率、肌肉色亮度、红度和黄度值,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杜寒杂交肉羊在不同饲养标准下的实际日增重200~220g,从增重和屠宰性能上来看,CARS制订的饲养标准与国外饲养标准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3.
我国是生猪养殖与猪肉消费大国,多年来猪肉总产量和人均猪肉占有量居世界首位。由于人们对猪肉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及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猪营养研究也经历了从最初营养需要的研究,到通过营养技术调控猪肉品质、肠道健康、繁殖性能和免疫等方面的转变。随着研究模型、组学技术、功能性分子营养以及肠道健康等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生猪营养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综述了近 5 年来国内外生猪相关营养调控技术,包括母猪、公猪、仔猪和生长育肥猪的营养需求(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常量和微量元素、添加剂等),生产性能与营养调控,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精准饲喂技术等多个方面,以期为今后生猪营养调控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不同饲养阶段猪粪中微量元素含量水平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调查取样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地区规模化养殖场不同饲养阶段猪粪中常见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结果表明:各饲养阶段猪的粪便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著;从平均含量水平来看,猪粪中铜锌呈现相同的规律,即仔猪粪>育肥猪粪>种猪粪,猪粪中镉含量的规律为种猪粪>仔猪粪>育肥猪粪,猪粪中砷含量的规律为育肥猪粪>仔猪粪>种猪粪;猪粪中的铜锌砷超标率均为100.00%,铜的最高含量可达1170.00mg/kg,锌的最高含量可达1860.00mg/kg,砷的最高含量可达104.00mg/kg;猪粪中的镉含量均不超标;为了有效减少粪便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必须严格控制饲料中微量元素的添加量。  相似文献   
95.
拉氏南美南极鱼Patagonotothen ramsayi为南极鱼科中数量最多、生态地位非常重要的次南极鱼种,为了解拉氏南美南极鱼的营养动力学与生态功能,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法探究了该鱼种的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结果表明:从西南大西洋拉氏南美南极鱼肌肉中共检测出16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包括C_(16∶0)、C_(18∶1n9)、C_(20∶5n3)(EPA)和C_(22∶6n3)(DHA),DHA平均含量显著高于EPA(P0.05);多种特征脂肪酸含量与体长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7种脂肪酸含量与体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指示摄食对象营养级高低的DHA/EPA值与体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表明,拉氏南美南极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其肉食性特性随体长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96.
陕北白绒山羊养殖在实现了从传统放牧型到全舍饲的设施化养殖转型之后,白绒山羊疾病的发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饲养方式下的新的特点和趋势,严重威胁白绒山羊产业化进程.本研究对舍饲条件下白绒山羊疾病发生的特点、规律和趋势进行了调研和总结,并根据当地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97.
AHP模型在牧草饲用价值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牧草的饲用价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运用AHP模型对聚合草、鲁梅克斯K-1、串叶松香草、菊苣等4种高效牧草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牧草饲用价值是化学成分、适口性、消化率3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粗蛋白因素在牧草饲用价值评价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一般情况下,粗蛋白含量越高,饲用价值也越好;4种牧草饲用价值综合排序为:聚合草>鲁梅克斯>串叶松香草>菊苣。  相似文献   
98.
麦蚜取食行为特殊刺探电位波形图(EPG)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上的刺探行为,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刺探电位波形(EPG),即点G波,E0波和两种F波,并就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点G波是蚜虫在刺探途径阶段(C波阶段)的试探性主动吸食过程;E0波是蚜虫口针即将到达韧皮部时短暂的判断、休息和适应过程;一种F波是蚜虫在木质部主动吸食受阻的一种过渡波;另一种F波与蚜虫口针在植物组织中遇阻后的重复回撤与刺探行为有关。结果表明,EPG波形不仅有其稳定性,同时也有其多样性。  相似文献   
99.
The dose-response curve was quantified for the avian repellency of cinnamamide, a derivative of the plant secondary compound cinnamic acid, using a three-day, ‘short-term no-choice’ test. This test was designed to resemble more closely the availability of alternative food in the birds' natural environment than in previous no-choice studies. Cinnamamide reduced food consumption by feral pigeons (Columba livia Gmelin) at concentrations as low as 6.17 μmole g?1 food (0.09% w/w) and this reduction increased with concentration. An R50 index, the concentration at which food consumption was reduced by 50% was interpolated from the dose-response curve as 18.4 (±0.38) μmole g?1 food 10.26% w/w). This index can now be matched with those of related compounds in future structure-activity studies. The birds' response to cinnamamide changed over the three-day trial with respect to concentration. Repellency declined at concentrations < R50 and increased at concentrations > R50. This suggests that pigeons become habituated to cinnamamide at low concentrations but at high concentrations they may develop a conditioned aver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quantitative confirmation of previous laboratory and field demonstrations of cinnamamide's effectiveness as a non-lethal chemical repellent suitable for reducing avian pest damage.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