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5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3篇
  110篇
综合类   143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21.
为探究新烟碱类杀虫剂哌虫啶在3种典型土壤中的降解及其生物有效性,本研究在室内模拟土壤生境,以赤子爱胜蚯蚓和哌虫啶分别作为受试模式生物和目标污染物,采用蚯蚓生物富集量和间接生物测量法,研究哌虫啶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哌虫啶在棕壤、红壤和黑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1.45~12.62、12.42~14.38 d和5.19~10.21 d,在3种典型土壤中的降解速度为黑土>棕壤>红壤。哌虫啶在蚯蚓体内的生物累积量随其在土壤中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10 mg·kg-1哌虫啶处理下,棕壤、红壤和黑土中蚯蚓体内哌虫啶的含量分别为190、210 ng·g-1和160 ng·g-1,生物富集法研究表明,哌虫啶在黑土中的生物有效性较低,在红壤和棕壤中的生物有效性相对较高。不同处理的蚯蚓受到哌虫啶的氧化胁迫,其蛋白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各指标在黑土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在棕壤和红壤中受到的影响较大,哌虫啶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黑土中生物有效性较弱,而在棕壤和红壤中生物有效性较强。  相似文献   
322.
有机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志强  朱启红 《农机化研究》2007,(3):216-217,220
有机固体废物是一种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资源",其回收利用技术主要有堆肥、厌氧消化、蚯蚓处理、液化、乙醇化、直接燃烧和固化等.为此,通过对常见几种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建议有关部门今后要加强液化与乙醇化技术的系统性研究以及工艺过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323.
为筛选出高效安全的韭蛆防治药剂,室内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比较了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啉与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等6种对照药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力,同时用人工土壤法测定了13种药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并通过盆栽试验验证了其对韭蛆和蚯蚓的选择毒力。结果表明,吡虫啉、噻虫胺、呋虫胺、噻虫啉、噻虫嗪对韭菜迟眼蕈蚊4龄幼虫的毒力明显高于6种对照药剂,对虫酰肼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为101.6、55.0、32.9、27.2、13.6;13种供试药剂中,除吡虫啉、啶虫脒、噻虫胺、呋虫胺对蚯蚓中等毒性外,其余均为低毒;盆栽试验中,吡虫啉、噻虫嗪、毒死蜱、噻唑膦、高效氯氟氰菊酯的防虫效果和保苗效果均分别高于其它药剂,但其中只有噻虫嗪对蚯蚓没有明显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324.
以番茄为供试材料,采用常规栽培作为对照(CK),设 3个处理,分别为:垄面上开50 cm(T1)、60 cm(T2)和70 cm(T3)宽的暗沟(蚓床)养殖蚯蚓,研究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垄上不同蚓床宽度套种套养技术均优于对照,可有效促进植株地上部生长。(2)从根系生长发育看,T1更有利于促进植株根系生长,T1根系总长、一级分枝数和健康根尖数均最多。其中,根系总长分别较CK、T2、T3增加了0.18%、0.91%和7.74%;一级分枝数分别较CK、T2、T3增加了12.53%、45.42%和18.0%;健康根尖数分别较CK、T2、T3增加了12.53%、45.42%和18.00%。(3)从产量情况看,T2产量最高,T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较T1、T3、CK分别增加了23.96%、19.91%和49.34%。(4)从品质提升看,T1更有利于提升番茄品质,T1维生素C和糖酸比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其中,维生素C含量分别较T2、T3、CK显著增加了22.87%、55.45%和46.40%,糖酸比分别较T2、T3和CK显著增加了23.33%、27.38%和11.08%;T1谷氨基酸与天冬氨酸比值更接近4,C/T值为5.88,分别较CK、T2、T3增加13.70%、5.76%和9.70%。(5)T1土壤有效氮、磷、钾、全量氮、磷、钾、全盐及有机质含量均最高。综合判定,垄上开50 cm宽的暗沟养殖蚯蚓套种番茄(T1)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25.
为探究草炭、蚯蚓粪分别与生物炭混合后在不同茬口中基质特性变化和影响细菌群落结构、代谢变化的驱动因素,为生物炭在无土栽培方面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黄瓜为研究对象,设计草炭、草炭+生物炭、蚯蚓粪和蚯蚓粪+生物炭4个处理,连续两茬栽培黄瓜,利用单因素、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蚯蚓粪和草炭分别与生物炭混合后基质养分变化及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秋茬中,相较蚯蚓粪和草炭,草炭+生物炭和蚯蚓粪+生物炭处理黄瓜单果质量显著增加。2)秋茬及春茬中,蚯蚓粪+生物炭处理容重较蚯蚓粪处理降低;相较草炭和蚯蚓粪,草炭+生物炭和蚯蚓粪+生物炭处理全氮、有机质含量增加。3)秋茬中,相较草炭,草炭+生物炭处理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均增加;不同处理显著影响细菌群落代谢功能;不同基质和不同茬口对基质养分及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存在显著互作效应。4)细菌门水平与基质环境因子间的冗余分析发现,基质中的有机质含量、全氮水平和容重情况是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综上,将草炭和蚯蚓粪分别与生物炭混合可提升基质养分和增加草炭细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  相似文献   
326.
蚯蚓与蚯蚓粪快速高效分离是规模化蚯蚓生物消解农业废弃物的关键技术环节。针对目前电刺激分离蚯蚓方法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缺乏相关定量参数等问题,该研究探讨了蚯蚓分离率对电刺激方式、强度、通断电循环周期时长、通电时长及电刺激耦合物料含水率、物料厚度等因子的响应关系,并分析了电刺激对蚯蚓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可促进蚯蚓与蚓粪分离,间歇式电刺激方式较持续式电刺激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间歇式电刺激方式下,蚯蚓分离率与电刺激强度、通断电循环周期时长、通电时长均呈显著的开口向下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蚯蚓生长的物料含水率适宜值为52.60%,物料厚度越小,越有利于电刺激分离率的提高;电刺激处理对蚯蚓体内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纤维素酶、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丙二醛含量,蚯蚓经过5 d的恢复性驯养后,丙二醛含量可恢复至对照处理水平;综合蚯蚓分离率、技术参数易操作性等,采用间歇式电刺激方式分离蚯蚓,设计电刺激强度2 mA、通断电周期时长30 s、通电时长1 s,控制物料含水率50%左右、物料厚度20~25 cm,辅助210 lx白光光照,电刺激作业时间30 min,蚯蚓分离效率可达85%左右。研究可为快速高效分离蚯蚓活体与蚯蚓粪的设备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7.
针对中国北方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微咸水代替淡水长期灌溉而引发的盐渍化土壤改良问题,该研究以黄瓜"德尔99"为试材,通过连续四茬(2018-2020年)定位试验,探究了土壤增施蚯蚓堆肥(W)、脱硫石膏(DG)或二者配施(DG+W)对微咸水灌溉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及黄瓜产量的影响,并将其纳入土壤质量指数(Soil Quality Index,SQI),与黄瓜产量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1)施用脱硫石膏+蚯蚓堆肥处理可显著提升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与比未处理土壤(CK)相比分别增加了61.63%、23.46%、55.35%和55.45%,可显著降低土壤的pH值和土壤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P<0.05);2)施用脱硫石膏+蚯蚓堆肥处理的Chao1指数、Sobs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CK,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3)连续种植四茬后,脱硫石膏+蚯蚓堆肥配施处理的黄瓜产量与对照(CK)相比,分别增加了8.9%、3.1%、18.67%和13.71%;土壤综合质量指数(SQI)与黄瓜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蚯蚓堆肥与脱硫石膏能够协同提升微咸水灌溉下土壤综合质量与设施黄瓜产量,该研究可为中国北方地区微咸水灌溉下设施蔬菜的可持续生产和盐碱地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28.
苗桓  许加明  虞悦  卜元卿  王艮梅  周蓉 《土壤》2023,55(6):1316-1322
通过研究三种不同森林土壤中蚯蚓对莠去津暴露的响应,为莠去津在林业上的科学使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研究三种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壤中莠去津对蚯蚓的影响,以40、80、160、320、480 mg/kg作为暴露浓度,暴露后于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第35天分别测定土壤中蚯蚓鲜重和死亡率,于第0天和第35天测定土壤中蚯蚓体宽。结果表明,三种森林土壤中莠去津暴露浓度越高,暴露时间越长,对蚯蚓致死效应越强,对蚯蚓鲜重和体宽的抑制效应也越强,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暴露浓度相同时,三种土壤中莠去津对蚯蚓死亡率、鲜重和体重的影响均表现为黄棕壤>雏形土>石灰土。莠去津对蚯蚓的毒性效应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之间具有明显负相关性,与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之间具有明显正相关性。研究结果揭示不同类型土壤中莠去津对蚯蚓的毒性作用具有明显差异,且与土壤的肥力具有显著相关性,其可为评估莠去津在农林业上使用的环境风险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