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2篇 |
免费 | 339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06篇 |
农学 | 130篇 |
基础科学 | 86篇 |
304篇 | |
综合类 | 699篇 |
农作物 | 18篇 |
水产渔业 | 10篇 |
畜牧兽医 | 47篇 |
园艺 | 10篇 |
植物保护 | 1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62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85篇 |
2013年 | 86篇 |
2012年 | 136篇 |
2011年 | 151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127篇 |
2008年 | 117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林兴龙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4):112-115
汉代把对孤儿等弱势群体的救济以法律的形式同定下来,但是抚孤问题更多依靠社会及民间的力量来解决;宗族内部的收养是救济孤儿的最主要方式,是孤儿得以生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2.
43.
在分析甘肃省中东部黄土高原旱作区当前干旱灾害和农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干旱灾害和农业生产模式以及二者的互作效应对农田系统抵御干旱灾害能力的影响.认为抗旱减灾农作制度必须以科学轮作的作物体系、耕地质量保育和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体系为支撑点.只有建立基于多样化的作物体系、秸秆还田、科学轮作、垄沟种植、二元覆盖和少免耕技术的农作制度,协调农田生产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实现甘肃省中东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抗旱救灾和农田生产力持续提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44.
渭河下游发生洪涝灾害后,渭北渍涝灾害的危害性引起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关注。从渭北渍涝灾害治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排水工程的现状,讨论了今后如何更好地预防治理渍涝灾害,提出了有关对策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45.
朱晓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139-140
简析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地域广、区域差异明显以及发生频率逐渐变大、灾情逐渐加重等基本特征,揭示了导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以及灾情巨大的原因,并提出应改变传统灾害管理体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农业灾害保险建设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46.
为了提供准确的农业灾害预报,本研究运用混沌理论,以北京历年重大旱灾预报为例,构建了长期灾害混沌预报模型。该模型采用便于描绘混沌事件的三阶差分方程与多因子状态方程联立,模拟出北京市1955-2001年的历次旱灾事件发生过程。按照该模型规定的法则做重大旱灾预测比用单纯统计预测的准确率有显著提高。灾害混沌预报模型可作为长期灾害预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7.
1971─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洪涝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溉排水学报》2019,(4)
【目的】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性防涝排涝部署提供依据。【方法】基于1971─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426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分析洪涝发生频率、洪涝强度和洪涝发生站次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度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覆盖水稻关键生育期洪涝灾害时空演变特征。【结果】研究区中度、重度洪涝发生频率所占比最大,中度洪涝发生频率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江西、浙江;重度洪涝发生频率集中在湖南、江西、浙江;特涝发生频率集中在安徽北部与江苏。同时,1971─2012年间研究区域洪涝发生影响范围总体年际尺度变化不明显,洪涝强度20世纪90年代最强,但整体有降低趋势。从研究区水稻物候期来看,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大集中发生在7─8月,早稻与一季稻分别处于灌浆成熟期与拔节孕穗期。【结论】在研究区域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密度,重点可在研究区内(安徽北部、江苏、湖南、江西、浙江)早稻进入灌浆期与一季稻拔节孕穗期前期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依靠研究区地势特点与农田生态自身环境稳定性,预防和排除水稻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48.
新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结硕果韦彦学(河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郑州450003)河南新县连续10年大搞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0年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存款均增长了9倍,90%的贫困户摆脱了贫穷开始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49.
气象灾害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灾害是影响早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以长沙地区(2012~2014年)为例,结合田间试验和气象站观测数据探讨气象灾害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时段发生的气象灾害有春季返青拔节时的阴雨寡照天气;夏季抽穗—成熟阶段的高温热害和干热风。受返青拔节期阴雨寡照影响,早稻植株密度和叶面积指数都降低。抽穗—成熟期的高温热害和干热风减缓了作物灌浆速度,降低了千粒重,但这些气象灾害对植株高度没有显著影响。长沙早稻种植应特别注意营养阶段的阴雨寡照和生殖阶段的高温热害,尤其是前者对最终产量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50.
马铃薯明末清初仅在民间零散种植,对寒苦瘠薄之地的适应,使之在清中后期成为西南及其毗邻地区平民救灾度荒之粮,为清政府在西南实施和巩固\"改土归流\"的民族治理制度提供了大量移民安生立命的粮食保障。其高产特性使发展马铃薯成为抗战时期保障民食军需的重要措施。1950年以来,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和产值持续增长,马铃薯对主粮作物产值贡献的比例平均为其所占面积比例的2倍以上。马铃薯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效以及满足需求侧对食品多元化和健康需求方面,将进一步发挥其独特的生物学优势,彰显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