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62篇
  免费   651篇
  国内免费   1247篇
林业   591篇
农学   1048篇
基础科学   336篇
  5498篇
综合类   4739篇
农作物   861篇
水产渔业   240篇
畜牧兽医   896篇
园艺   275篇
植物保护   576篇
  2024年   135篇
  2023年   383篇
  2022年   524篇
  2021年   594篇
  2020年   560篇
  2019年   596篇
  2018年   503篇
  2017年   796篇
  2016年   859篇
  2015年   657篇
  2014年   684篇
  2013年   1050篇
  2012年   1140篇
  2011年   898篇
  2010年   663篇
  2009年   639篇
  2008年   598篇
  2007年   670篇
  2006年   580篇
  2005年   460篇
  2004年   350篇
  2003年   280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3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为深入探讨国际有机农业和中国有机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其整体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利用对比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国际有机农业和中国有机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溯和对比。结果表明:1)20世纪初,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展。在整体论和还原论这2种不同观点指导下,现代农业分化成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2大体系,两者既矛盾又统一;2)国际有机农业理念多样,经历了起源、发展壮大和迈向主流化等3个发展阶段,分别称为有机1.0、2.0和3.0阶段。3)20世纪90年代,有机农业主要以农产品认证的形式正式被引入国内,国内对其理念、政策、人才和技术尚未成体系。因此,中国有机产业虽然市场发展快速,但是面临生产端需要更高质量发展的境况;4)基于还原论的常规农业是机械唯物主义在农业领域的表现,与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终将存在分歧。中国农业现代化不能只是侧重常规农业,更必须发展以整体论为指导的有机农业。总之,有机产业在中国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同时也正面临巨大挑战。在新常态下,中国有机产业应着力建立起全面的科学哲学、科学与技术以及产业与实践体系,以满足消费者对有机理念到产品与服务的多维度需求。  相似文献   
62.
横坡垄作对坡耕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流失有一定的阻控作用,但黑土区特有长而缓的地形与横垄对坡耕地SOC空间分异会产生交互作用,而这种交互作用引发的SOC流失风险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该研究以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分局红星农场为研究区域,2022年在横坡垄作与顺坡水线方向上共布设25个采样点,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异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横坡垄作方向上垄沟土壤有机碳含量从坡顶到水线呈现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在垄台从坡顶到水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顺坡水线方向,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垄沟呈现从上坡到下坡增大的变化趋势;在垄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由于断垄产生水线,顺坡土壤有机碳含量上坡与下坡仍有显著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 有机碳与可蚀性K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垄沟和垄台相关系数分别为–0.228和–0.238,P<0.05),与碳循环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垄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8和0.676,P<0.01)。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顺坡水线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其对垄沟和垄台SOC的解释力分别达到61%和52%以上;顺坡水线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共同增强了对土壤有机碳的解释力,尤其是顺坡水线与高程的交互作用最为明显。黑土区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主要受顺坡水线与高程的交互作用,横坡垄作虽然能够拦截径流,但由于长缓坡地形影响产生的断垄会加剧土壤侵蚀诱发的有机碳流失。因此,黑土坡耕地治理需要同时考虑横垄与地形的共同影响,从而实现防蚀的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63.
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氮素变异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以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保证自然因素相对一致的条件下,根据退耕年限的不同和有无梯化过程,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全氮及氮素形态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各形态氮素含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根据此结论,并结合该区域性水热同期的先天条件,认为在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氮素肥力的自然修复是存在可能的。  相似文献   
64.
子午岭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团聚体形成的重要胶结剂之一,土壤团聚体分布影响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性。对子午岭植被恢复过程中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农田,植被恢复可增加土壤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同时增加不同层次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就粒径而言,虽然各个植被下〈0.25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低,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影响最大的是〈0.25mm粒径,辽东栎林地〈0.25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是农田〈0.25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3倍;其次,植被类型对〉5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大,辽东栎、早期森林、灌丛、草地和弃耕地土壤〉5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比农田土壤〉5ra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149%,209%,104%,62%,10%。说明植被演替可增加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但首先是增加较大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着植被的进一步演替,小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也相应的增加,这部分有机碳是稳定的,说明植被恢复增强了土壤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65.
长白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分析不同森林植被下有机碳的分解动态和土壤碳库各组分大小、周转时间。结果表明:土壤样品培养90天,CO2累计释放量表层大致为1723~5065mg/kg、下层大致为178~642mg/kg。分解速率总的趋势是前期快,后期慢,表层明显大于下层。大小顺序为:冷杉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针叶林。在不同植被下的表层和下层土壤中,活性碳占总有机碳的0.54%~1.67%,0.45%~5.48%.平均驻留时间为11~56天、60~88天;缓效性碳占总有机碳的23.0%~63.3%,33.2%~72.2%,平均驻留时间为4~70年、24~161年;惰效性碳占总有机碳的35.5%~75.5%.26.0%~65.%。表层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碳、缓效性碳和惰效性碳含量都明显大于下层。凋落物的化学组成主要决定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含量,土壤的粘粒含量等性质主要决定惰效性碳库含量。  相似文献   
66.
缸套变形对柴油机颗粒物排放影响的试验与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油机缸套的不均匀变形引起机油窜入燃烧室参与燃烧是造成颗粒物排放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以493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利用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优化冷却水腔结构,均匀冷却介质流场及温度场分布.达到减小缸套变形、降低颗粒物排放的目的,并通过排放试验验证了减小缸套变形对降低颗粒物排放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在采用其他方法机内降低颗粒物排放出现瓶颈时进一步降低颗粒物.  相似文献   
67.
运用137Cs示踪技术探讨了丹江口市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并分析了137Cs含量与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用地土壤侵蚀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沟谷旱地>坡耕地>菜田>水田>草地>灌丛,耕作土的侵蚀强度多为中度和强度侵蚀,非耕作土则是微度和轻度侵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重金属分布影响很大,有机质含量分布规律为草地>灌丛>菜田>水田>沟谷旱地>坡耕地;Pb与Ni含量为灌丛>草地>坡耕地>沟谷旱地>菜田>水田;Cr与Cu含量为灌丛>菜田>坡耕地>草地>沟谷旱地>水田;Zn含量为灌丛>菜田>草地>坡耕地>沟谷旱地>水田。对137Cs含量与土壤有机质、重金属含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说明在景观简单的小流域,可以利用137Cs含量和数学模型预测土壤有机质和重金属的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68.
研究了三江平原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沟渠沉积物DOC含量和分布,探讨了3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沟渠沉积物DOC含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沟渠系统虽然都是在湿地的基础上开挖而成,但是分散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沟渠沉积物DOC含量及其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湿地开垦为农田利于沟渠各层沉积物DOC的累积,水田和旱田相比,旱田更有利于沟渠各层沉积物DOC的累积;沟渠沉积物DOC垂直分布随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穿过型沟渠和边界沟渠相比,边界沟渠沉积物DOC垂直分布显示出更强的沉积特点。挖沟排水和土地开垦耕作,不仅导致大量DOC向沟渠迁移并沉积在沟渠中,而且最终导致不同沟渠沉积物中DOC的含量和分布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9.
柳杉人工林采伐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初期土壤有机碳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25年生柳杉人工林(对照)采伐后形成的柳杉人工幼龄林、经济林、苗圃地、皆伐迹地、农耕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初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对照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除经济林外,苗圃地、柳杉人工幼龄林、农耕地和皆伐迹地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0.8%,28.1%,37.8%,40.1%;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储量排序为:皆伐迹地(214.2±17.0 t C/hm2)>经济林(191.3±13.4 t C/hm2)>柳杉人工幼龄林(173.5±15.1t C/hm2)>苗圃地(171.9±9.2 t C/hm2)>农耕地(132.7±12.1 t C/hm2),分别比对照(272.9±21.8 t C/hm2)减少了21.5%,29.9%,36.4%,37.0%,51.4%。人工林采伐后形成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减小的程度与采伐后紧接着采取的人为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全有机营养液基质袋栽条件下不同品种西瓜产量与品质的差异,筛选适宜全有机营养基质袋式栽培模式的西瓜品种。【方法】以14个西瓜品种(红小玉、苏梦907-099、苏梦RS66-57、小兰、苏梦907-126、苏梦907-032、早佳84-24、苏创5号、苏创4号、苏创907-145、苏创907-124、苏创907-144、苏创907-147、苏梦6号)为研究对象,其中苏梦6号同时用基质袋栽和土壤栽培方式,其他品种用基质袋栽方式,比较不同品种西瓜产量、果形指数、果皮厚度、单果质量等商品性状,中心可溶性固形物、边际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还原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含量等营养风味品质,以及挥发性物质含量、特征香气成分等芳香特性,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提取和分析不同品种西瓜挥发性物质成分,依据相对气味活度值筛选各品种西瓜关键香气成分,采用系统聚类法对西瓜品种进行分类,基于AHP-熵权法结合博弈论原理对不同西瓜品种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全有机营养液基质袋式栽培条件下,苏创907-147产量最高,达54 125 kg/hm2;苏梦6号果皮最薄,仅4.18 mm;苏梦6号中心可溶性固形物、边际可溶性固形物及维生素C含量最高,分别为13.53%,11.37%,30.06 μg/g;从不同西瓜品种中共检测出114种挥发性物质,苏创907-145和苏创907-147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分别是反,顺-2,6-壬二烯醛和十一醇,其余品种中均以顺-3-壬烯-1-醇相对含量最高;检测到的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醇类、醛类、烯类、酮类、烷类、呋喃类、酯类、其他类8大类,苏创907-145中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其余品种均以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苏梦RS66-57、小兰和苏创907-145挥发性物质成分较为特殊;苏创907-145中反,顺-2,6-壬二烯醛(黄瓜味)对总体风味贡献最高,早佳84-24、苏创907-144、苏创907-147、苏梦6号(土壤栽培)中顺,顺-3,6-壬二烯醛(瓜味、清香、稍有奶香)对总体风味的贡献最高,其余品种中贡献最高的为顺-3-壬烯-1-醇(清香、动物脂味);苏创907-124香气最浓郁,芳香化合物总含量和关键香气成分总含量分别达到744.03和498.26 mg/kg,且香味独特。利用组合赋权法对不同品种进行综合打分,得分最高的为苏梦6号(基质袋栽方式)。【结论】供试14个西瓜品种中,苏梦6号最适宜进行全有机营养液基质袋式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