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8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295篇
林业   161篇
农学   752篇
基础科学   223篇
  444篇
综合类   1955篇
农作物   184篇
水产渔业   569篇
畜牧兽医   524篇
园艺   63篇
植物保护   169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368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实现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为助推粮食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的同步实现,本研究立足粮食安全视域,阐释生态低碳农业的科学内涵,厘清粮食安全与生态低碳农业的辩证关系,剖析粮食安全战略下生态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针对性提出发展战略与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在“大食物观”“大产业观”“大农业观”指导下,生态低碳农业涉及全食物品类、全产业流程、全生活环节。粮食安全是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底线要求,生态低碳农业是可持续保障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当前,发展生态低碳农业面临自然资源约束、科学技术瓶颈、小农生产模式、居民观念局限等现实困难,亟需探索水地资源拓展、技术创新应用、居民素质提升等有效路径,推动生态低碳农业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  相似文献   
92.
Abyssal seafloor ecosystems cover more than 50% of the Earth’s surface. Being formed by mainly heterotrophic organisms, they depend on the flux of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POM) photosynthetically produced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ocean. As dead phytoplankton sinks from the euphotic to the abyssal zone, the trophic value of POM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essential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 decrease. This results in pronounced food periodicity and limitations for bottom dwellers. Deep-sea invertebrate seston eaters and surface deposit feeders consume the sinking POM. Other invertebrates utilize different food items that have undergone a trophic upgrade, with PUFA synthesized from saturated and monounsaturated FA. Foraminifera and nematodes can synthesize arachidonic acid (AA), 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while some barophylic bacteria produce EPA and/or docosahexaenoic acid. FA analysis of deep-sea invertebrates has shown high levels of PUFA including, in particular, arachidonic acid, bacterial FA, and a vast number of new and uncommon fatty acids such as 21:4(n-7), 22:4(n-8), 23:4(n-9), and 22:5(n-5) characteristic of foraminifera. We suppose that bacteria growing on detritus having a low trophic value provide the first trophic upgrading of organic matter for foraminifera and nematodes. In turn, these metazoans perform the second-stage upgrading for megafauna invertebrates. Deep-sea megafauna, including major members of Echinodermata, Mollusca, and Polychaeta display FA markers characteristic of bacteria, foraminifera, and nematodes and reveal new markers in the food chain.  相似文献   
93.
为了给北方海水鱼虾蟹苗提供一种新的活饵料,在海水中进行了大量培养西藏拟溞Daphniopsistibetana和将该溞投喂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的试验。结果表明:西藏拟溞培育的最高密度为1 570~2 320个/L,平均日产量为23.0~35.2 g/(m3.d);摄食西藏拟溞的红鳍东方鲀的存活率、体长和体重相对增长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系数高于对照组,而日粮却与对照组接近;摄食西藏拟溞的红鳍东方鲀鱼体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中,除C22∶6ω3(DHA)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外,其余脂肪酸的含量均高于或与对照组相当。同时也讨论了影响西藏拟溞密度和产量的生态因子及西藏拟溞的营养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94.
Food system 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 is uniquely imperative for bring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within reach and leaving no one behind. Food system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are interacting with planetary boundaries and are adversely affected by extreme weather-related events. A practical question for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takeholders is how to foster climateresilient food systems in the face of lingering food system vulnerabilities and policy gaps. This paper reviews food syste...  相似文献   
95.
根据福建省及其地级市2009—2016年的粮食生产数据,对其粮食生产和耕地利用情况进行时空分析,并采用LMDI模型分解各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的贡献,比较和分析不同耕地利用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效应,以探究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2009—2016年粮食产量约下降2.4%,其中,粮作比下降8.8%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2009—2016年,福建省各地级市中仅龙岩和三明2地实现粮食增产。厦门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降幅最大,龙岩和漳州粮食单产增幅明显,泉州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明显,所有地级市的粮作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构效应是导致福建省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影响省内各地级市粮食产量变化的因素则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96.
基于粮食安全贡献度的FSP模型分析框架,从省际粮食供需平衡的角度测算中国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并探究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供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除2000—2003年粮食产量骤降造成粮食供给缺口外,1991—1999年、2004—2018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盈余(调出量)呈“稳中有降—绝对增长”的U型变化趋势,历年粮食安全贡献度均高于85%,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地位相对稳固。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供求格局经历了省际间的分化和重组。一方面,粮食供给向中北部地区集聚,而南部地区粮食产需紧平衡,粮食供需错配严重;另一方面,粮食供需空间分异明显,2000年后黑龙江、河南、吉林3省的粮食安全贡献度合计达50%左右,而湖南、江西、江苏、河北、湖北、四川、辽宁7省的历年粮食安全贡献度均低于5%,粮食调出总量合计仅占粮食主产区粮食调出总量的10%~20%。  相似文献   
97.
98.
针对从海量食品安全事件新闻报道中很难抽取出所需答案的问题,以食品安全事件语料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抽取技术的自动问答系统。首先,利用深度学习模型TextCNN对用户输入的问题进行分类,得到其所属类型。其次,对于输入问题,借助Lucene搜索引擎找到其最佳匹配文档。再次,根据输入问题的类型,从食品安全事件数据库(采用信息抽取技术自动提取的一个结构化数据库)中筛选出该文档所包含的答案候选句集合。最后,利用深度学习模型Bi LSTM及基于答案候选句上下文的特征提取方法构建一个答案抽取模型,该模型能从给定的答案候选句集合中提取出最终答案。为检查基于食品安全事件数据库的答案候选句筛选方式及基于答案候选句上下文的特征提取方式对整个自动问答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多种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含有基于食品安全事件数据库的答案候选句筛选方式和基于答案候选句上下文的特征提取方式的问答系统表现最佳,其回答准确率达到44%。这相比于传统的问答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
气候变暖对我国水稻生产的综合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仍将上升1.5℃以上。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全国8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探明气候变暖对我国“口粮绝对安全”的潜在影响意义重大。作者依据多年的田间增温试验及长期观察,并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阐明了我国粮食主产区气候变暖的基本态势,总结发现温度升高1.5℃对我国水稻生产的潜在影响正负参半,并取决于具体的稻作季节和地区。但是,随着水稻种植制度调整,尤其是南方双季稻种植面积下降,温度升高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负面影响将逐步递增。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气候变暖的气候智慧型稻作技术创新建议,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0.
以明虾虾仁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结合实验验证的方法,研究两种送风方式(单侧送风和双侧送风)和两种载物方式(板带载物和网带载物)对虾仁冻结过程的影响,找到使虾仁冻结时间最短的送风和载物方式。研究发现:对于虾仁冻结来说,采用双侧送风+网带载物可以使虾仁表面流场流速更大,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减少虾仁冻结时间,相对于其他送风方式和载物方式来说可缩短虾仁冻结时间的14%~25%;双侧送风有助于低速侧形成提高虾仁下表面流速的涡流,而网带载物可以避免在虾仁下侧面与网带交界处以及虾仁头部形成射流"真空区",上述均有助于提高虾仁表面风速,缩短虾仁冻结时长;但是冻结速度越快,虾仁冻结均匀性则越差。在本次实验中,虾仁内外最大温差出现在实验组D(双侧送风+网带载物),最大温差可达13.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