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9篇
综合类   5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4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采用以体数、鲜重和叶绿素为测试指标的浮萍生长抑制试验(ISO20079),评价了Cu和乙草胺单一和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u和乙草胺单一污染对浮萍上述指标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Cu的毒性大于乙草胺。Cu和乙草胺对浮萍的联合毒性作用与浓度组合及暴露时间密切相关:当采用浓度1:1进行试验时,暴露时间为24h的相加指数(AI)为0.057,联合毒性为相加作用;暴露时间为48、96、168h的AI分别为0.193、0.509、0.783,为协同作用。而当采用毒性1:1进行试验时,暴露时间为24h的AI为-0.163,为拮抗作用;48h的AI为0.029,为相加作用;96、168h的A1分别为0.471、0.585,为协同作用。总的来说,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90%乙草胺乳油防治花生田杂草药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90%乙草胺乳油在华南地区花生田的应用效果,采用大田药效试验的方法,对90%乙草胺乳油防除春秋两季花生田杂草的效果、安全性及最佳使用剂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剂在花生播前苗后进行土壤处理,推荐使用剂量1080~1350 g(a.i.)/hm2,药后45天对牛筋草、马唐、稗草等一年生杂草的防效在80%以上,在春花生田使用发现,对小藜、繁缕防效较差,建议后期再次用药。在推荐使用剂量内对花生安全,高浓度会产生一定药害。从而,为90%乙草胺乳油在华南地区花生田的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设定不同浓度低剂量的乙草胺,对昆明小鼠进行90 d灌胃试验,来确定乙草胺的亚慢性毒性。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受试物组的动物体重有明显下降(P<0.05)。浓度越高,体重下降越快。通过HE染色镜检观察,发现受试物组动物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粒增加、肝细胞纤维化。浓度越高,肝内脂肪含量越多,肝细胞纤维化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油菜和小麦种苗根系对乙草胺的耐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油菜和小麦根系对乙草胺耐药性差异的原因,采用水培法研究了梯度浓度乙草胺对油菜和小麦种苗根系形态、根尖生理代谢和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 mg/L乙草胺对油菜根长抑制率为33.63%,而对小麦根长抑制率可达55.22%;100 mg/L乙草胺对油菜侧根抑制率为63.03%,而对小麦侧根抑制率达100.00%;经0.01 mg/L乙草胺处理后的油菜根尖细胞膜透性高于小麦,当乙草胺浓度高于0.1 mg/L后,小麦根尖细胞膜透性剧烈增加且高于油菜;在较高浓度乙草胺胁迫下,小麦根尖抗氧化酶活性均低于油菜;10 mg/L乙草胺处理下,小麦根尖的解剖结构变异较油菜明显,表现为细胞排列松散、混乱,根冠变形,分生组织细胞染色程度变浅,伸长区细胞分化提前,中柱鞘细胞木质化。研究表明,小麦的根系建成比油菜更容易受乙草胺抑制,且侧根数比根长更敏感;油菜和小麦对乙草胺耐药性差异可能与细胞膜透性、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根尖细胞组织分化等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乙草胺残留问题,采用连续传代富集培养的方法,从长期生产乙草胺的农药厂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乙草胺降解菌株AC-1。经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菌株AC-1被鉴定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菌株AC-1在48h内能将0.2 m M的乙草胺完全降解,但不能矿化乙草胺。借助LC-MS,确定乙草胺降解终产物为2-氯-N-(2-乙基-6-甲基苯基)乙酰胺(CMEPA)。菌株AC-1降解乙草胺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 H值为7.5。0.1 m M的Cu2+和Hg2+对菌株AC-1降解乙草胺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0.1 m M的Fe2+则对菌株AC-1降解乙草胺具有微弱的促进作用。菌株AC-1对乙草胺的降解效果与起始接种量呈正相关。菌株AC-1对甲草胺和丁草胺表现出良好的降解效果,但对异丙甲草胺的降解能力非常微弱。土壤降解试验表明,投加菌株AC-1可以明显促进土壤中乙草胺的降解。本研究为乙草胺的有效降解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从生产乙草胺的农药厂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到一株乙草胺降解菌,命名为DC\|6。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其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该菌能够降解甲草胺、乙草胺和丁草胺,而对于异丙甲草胺、丙草胺和异丙草胺却没有任何降解效果,48 h对丁草胺、乙草胺和甲草胺的降解率分别为76.7%、93.6%和98.6%,对甲草胺的降解效率最高,而对丁草胺的降解效率最低,表明侧链烷基长短影响着该类除草剂的降解速率,随着侧链基团碳原子的增加以及支链的增多降解效率呈下降的趋势。通过气相色谱-质谱鉴定了该菌降解乙草胺的代谢产物并分析了乙草胺的代谢途径,发现乙草胺首先N\|脱烷基形成2\|氯\|N\|(2\|乙基\|6\|甲基苯基)乙酰胺(CMEPA),然后水解生成苯胺衍生物2\|乙基\|6\|甲基苯胺(MEA),MEA能够进一步完全降解。但苯胺类化合物降解途径中的关键酶苯胺双加氧酶没有参与MEA降解代谢,表明菌株DC\|6对MEA的降解不同于已报道苯胺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17.
The actions and interactions of acetochlor and As on the soil phosphatase activity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1, 3, 6, 10, 15, 30 and 60 d of exposure under control conditions. The soils were exposed to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acetochlor and As individually and simultaneous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cetochlor, As only, and combined pollution all clearly inhibited soil phosphatase activity. The maximum inhibition ratios of soil phosphatase activity by acetochlor, As only and combined pollution were 36.44, 74.12 and 61.29%, respectively. Two kinetic models, ν=c/(1+bi) (model 1) and ν=c(1+ai)/(l+bi) (model 2), were us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As and acetochlor and the activity of soil phosphatase. The semi-effect dose (ED 50 ) values induced by As and acetochlor stress based on the inhibition of soil phosphatase were 18.1 and 33.11 mg kg-1,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calculation by model 1.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acetochlor with As on soil phosphatase primarily consisted of significant antagonism effects at the higher concentrations tested. The step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xicity order was As (III)>acetochlor>As (III)×acetochlor throughout the incubation period.  相似文献   
18.
乙草胺对土壤脲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以典型棕壤为供试土壤,研究不同浓度乙草胺对土壤脲酶活性和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乙草胺能显著抑制土壤脲酶活性,并在培养的第3~6 d达到最大抑制;利用模型 y=c/(1+bx)和y=c(1+ax)/(1+bx) 对不同浓度乙草胺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进行拟合,证明模型y=c/(1+bx)拟合效果较好,表明乙草胺除草剂对土壤脲酶的抑制作用为完全抑制,而脲酶ED50 为13.12~75.76 mg/kg;乙草胺的施入使土壤脲酶Vmax值降低,Km值则保持不变,属于典型的非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与农药复合型污染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然而当前关于两者共同作用对蚯蚓-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研究还很少。为了探讨镉-乙草胺复合污染对蚯蚓-土壤-玉米农田系统的生态毒理效应和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从镉-乙草胺复合胁迫下蚯蚓生理响应、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形态特征等变化,探讨两者复合污染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镉-乙草胺复合胁迫下蚯蚓体内SOD活性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MDA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复合胁迫处理第2d和50d时, 20~30 cm土层的蚯蚓数量占所有土层蚯蚓总量百分比比对照分别增加1.34倍和1.14倍,蚯蚓对镉-乙草胺复合污染作出规避效应而向深层土壤迁移。2)镉-乙草胺复合胁迫下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与处理时间、处理方式、污染物无关,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土壤碱解氮含量呈先显著降低后升高的趋势。3)处理第50d,30 mg·kg~(-1)镉、200 mg·kg~(-1)乙草胺及30 mg·kg~(-1)镉+200 mg·kg~(-1)乙草胺处理组玉米根数均显著低于对照,抑制率分别为23.21%、42.86%和50.00%,玉米生物量与株高呈相同趋势,即30mg·kg~(-1)镉处理200mg·kg~(-1)乙草胺处理30 mg·kg~(-1)镉+200 mg·kg~(-1)乙草胺处理。相关分析表明,两种污染物除对蚯蚓SOD活性产生拮抗效应外,对蚯蚓MDA、土壤养分与玉米生长指标均不存在交互作用。本研究得出镉-乙草胺复合污染促进蚯蚓向下迁移影响其垂直分布,并且可以通过改变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最终抑制玉米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黄腐酸对乙草胺生物活性及持效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玉米根长法或芽长法研究了黄腐酸对乙草胺的生物活性、持效期和除草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乙草胺浓度和玉米根芽生长呈明显负线性关系,乙草胺浓度与根芽的线性方程为Y1=0.098x1+9.449和Y2=0.079x2+22.255,相关系数R1=-0.9916、R2=-0.9809;黄腐酸能够提高乙草胺的生物活性和除草效果,并延长乙草胺的持效期,添加0.25%~4.00%黄腐酸,乙草胺抑制玉米芽长和根长的活性分别提高7.12%~14.27%和6.32%~11.65%,其持效期延长0.46~12.17天:施药后28天,添加0.5%~2.0%的黄腐酸使乙草胺防除稗草的鲜重抑制率提高11.93%~16.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