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94篇
林业   60篇
农学   117篇
基础科学   37篇
  306篇
综合类   247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焦作中马矿区矸石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例,借鉴了国内外对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在介绍中马矿区矸石山的立地情况和社会经济属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针对目标矿区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和途径,并探讨了我国煤矿区煤矸石资源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黄土区安太堡露天矿未复垦排土场为对象,研究未复垦排土场平台水力侵蚀(沟蚀)状况,通过实地外业采样和内业数据处理,结合数据统计分析平台,计算出了研究区内的沟蚀量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平台汇水面、土壤容重、坡度与沟蚀模数的关系,估算研究区水力侵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提出排土场平台复垦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力侵蚀严重,总体沟蚀模数相当于自然地貌土壤侵蚀模数的6.8倍,其中平台汇水面对沟蚀模数的影响巨大;(2)排土场平台表层土壤压实,40cm以内土层压实最为严重,深层土壤土质较疏松;(3)排土场平台坡度和坡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土壤侵蚀的高低,在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中应予考虑。在平台复垦和土壤侵蚀防治中应采用减少平台汇水面积、增大地表水入渗能力和提高植被覆盖度的措施为主,本研究成果可为排土场复垦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焦作市煤矿区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矿区。长期以来,地下采煤引起的大面积土地沉陷及矸石山压占土地对该地区土地资源造成较大的破坏。为了改善矿区环境,结合焦作市中马村矿区采煤沉陷地土壤特点与工程复垦技术,提出几种生物复垦措施对复垦地土壤进行改良:酸碱中和法、绿肥法、施用化肥和农家肥、微生物法。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复垦技术是改善新土壤层的养分状况,增加有机质和保肥能力的最有效方式,采用生物复垦措施后,复垦地土壤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理化特性得到改善,试种的作物产量与工程复垦后土壤相比明显增加,基本接近普通农田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王慧  刘方 《农业环境保护》2011,(6):1051-1057
通过对贵阳市花溪区麦坪乡废弃煤矿区酸性排水进行样品收集与分析,探讨煤矿酸性排水的污染特征及对作物种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煤矿附近50~350m距离内溪沟水pH变化达2.35~6.3,污染物主要以SO24-、Fe、Mn为主;矸石堆洼地蓄积水完全抑制两种植物的萌发;距井口50m溪沟水和距井口30m农田水处理油菜都表现为种子发芽后发霉死亡;距井口100m处溪沟水和距井口30m农田水处理油菜和水稻的种子发芽率、幼苗鲜重和干重、发芽指数和简化活力指数与对照(蒸馏水处理)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煤矿酸性排水胁迫下,水稻各项指标变幅低于油菜,说明物种耐性强度为水稻〉油菜。  相似文献   
5.
以霍林河露天煤矿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实践为例,在实地考察与观测的基础上,对过去排土场复垦工程中的种植模式、植物种类选用和生长表现等方面的成就与不足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的复垦成果,提出一套场地整理、表土覆盖、排土场稳定和边坡护理、植物种类选择、种植模式,以及种植与管护等适合霍林河露天煤矿排土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可供草原地区露天煤矿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壤As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采用露天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在As(Ⅲ)污染土壤上,添加粉煤灰和碳酸钙对小麦成熟期产量及其性状、小麦根、茎叶和籽粒As含量的影响,并探讨了粉煤灰和碳酸钙对土壤As(Ⅲ)污染修复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添加100g·kg^-1的粉煤灰或1.0g·kg^-1的碳酸钙能使小麦株高、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增加。与对照相比,在As(Ⅲ)污染土壤上,100g·kg^-1的粉煤灰处理显著地增加了小麦产量(P〈0.05),极显著地降低了小麦籽粒As含量(P〈0.01);1.0g·kg^-1的碳酸钙处理极显著地增加了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P〈0.01),显著地降低了根中As含量(P〈0.05),极显著地降低了籽粒As含量(P〈0.01)。因此,在As(Ⅲ)污染土壤上,添加100g·kg^-1的粉煤灰或1.0g·kg^-1的碳酸钙能使小麦产量升高,籽粒As含量下降,有效地缓解As(Ⅲ)对小麦的毒害。  相似文献   
7.
流域"地-矿"土地水资源利用冲突测度确定及土地整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量化区域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相互影响程度,有助于把握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提高土地整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该文以山西省泽州县长河流域为研究区,提出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利用相互影响测度与土地整治策略的思路和方法。首先提出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相互影响分析框架,并将土地、水和煤炭作为主要的相互影响对象,将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影响载体,借助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依次评价土地损毁累积作用指数、水资源匮乏指数和煤炭资源损失指数;然后确定综合影响值及其等级空间分布,并据此将流域划分为重点生态修复区、重点生态保护区、损毁土地复垦区、耕地资源保护区、水资源匮乏修复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保护区和耕地质量提升区等七大土地利用功能区,并根据主要限制因素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影响高值区及中值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分别是20.21%和33.39%,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是煤炭开采活动集聚区,煤炭压覆及土地损毁是冲突主要表现特征,划分为重点生态修复区、重点生态保护区、损毁土地复垦区和耕地资源保护区;综合影响低值区及(基本)无影响区分别占24.24%和22.16%,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水资源匮乏是冲突主要表现特征,划分为水资源匮乏修复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保护区、耕地质量提升区,以上分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用途分区基本吻合。综合影响测度模型有利于定量分析"煤炭-水土"相互利用影响等级与主导限制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土地整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风沙黄土区排土场作为一种人造生态系统,自然条件恶劣,土壤贫瘠,植被恢复困难。为了探明有效的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措施,采用植被调查与种子库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地上植物群落与土壤种子库特征及二者的关系,探讨了其植被恢复效益及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工植被恢复下地上植物群落中共47种植物,分属16科40属,土壤种子库共14种植物,分属5科13属,其中均以禾本科、菊科、藜科、豆科占主导地位; 灌木植被的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最优; 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变化范围为88.48~495.47株/m2,74.74~1422.91粒/m2,且均在草地类型下最大。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相似性普遍较低,相似性系数仅为0.16~0.23。因此,风沙黄土区排土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需要加强保护与管理,可以考虑构建以草灌配置为主的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保障群落的恢复潜力,并提高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亦可考虑引入外源种子库提升群落恢复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风沙区煤炭开采对土壤物理性质和结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准确了解煤炭开采对脆弱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方法]通过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毛乌素风沙区超大工作面煤炭开采当年和3a后的土壤物理性质和结皮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开切点土壤物理性质受到采矿的影响强于开采面,开采面土壤的修复能力优于开切点,且采煤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3a后仍未消除;各采样点的土壤温度不仅与对照存在差异性(p0.05),而且各土壤温度在空间和时间跨度上也存在差异性(p0.05);20cm处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含水率与土壤温度均存在负相关,含水率与土壤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结皮的厚度和覆盖度受到采煤的影响,结皮含水率和结皮持水能力在3a内均未恢复到采煤前。[结论]风沙区超大工作面采煤对土壤物理性质和结皮会造成破坏,且在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土壤将进行自我修复,但3a的修复效果与对照组仍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山西采煤产生的土地破坏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西是采煤大省,采煤引发的土地破坏问题相当突出。截至2005年,采煤破坏土地总面积已达1151.95km2。采煤矿区诱发的土地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1)地表与地下水匮乏或缺失;(2)固体废弃物压占土地;(3)地表扰动层和松散堆积物表层水蚀风蚀严重,冲积物淤塞河道,影响行洪;(4)矿区崩塌、泻溜、地面塌陷、滑坡等重力侵蚀时有发生。治理采煤矿区土地破坏问题,要以贯彻落实土地复垦规定为核心,建立健全煤矿区土地保护监督管理机构,抓紧开发建设项目的土地保护方案审批和征收复垦费的环节,制订和落实土地保护的监督检查制度,全面生态恢复和重点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