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42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1篇
  43篇
综合类   329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102篇
园艺   35篇
植物保护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通过对2株芽孢杆菌的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B02号菌株与Ba-cillus cereus的同源性为100%,系统发育树分析与Bacillus cereus遗传关系最近,确定该菌株为Bacillus ce-reus。而B03号菌株与Bacillus cereus的同源性为98%,要确定其种还需进一步DNA杂交;该2株芽孢杆菌的芽胞数在1.0×1012个/kg体重以下安全无毒。2株芽孢杆菌的药敏性试验和拮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参试菌对5类抗菌药物大多数都很敏感;对4种动物肠道病原菌无明显拮抗作用。通过酶系测定,参试菌都具有一定SOD酶活性。喂养实验结果表明,2株菌对雏鸡具有一定的防病治病效果。以上结论初步证明该菌株的抑病促生机理主要是生物夺氧和有益代谢产物的作用,而非优势种群、生物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12.
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对部分桑园害虫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国祥  孙永军 《蚕业科学》2011,37(3):538-543
为了探讨从传统中草药苦参中提取的苦参碱用于桑树害虫防治的可行性,用2%苦参碱稀释药液对部分桑园害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并检测其对家蚕的安全性。结果表明,2%苦参碱对桑尺蠖、桑毛虫、棉大造桥虫、红腹灯蛾、白毛虫有较强的毒力,其LC50分别为23.55、28.73、28.52、30.71、25.61 mg/L,以1 500倍稀释药液对上述5种害虫室内处理24 h后的死亡率为92.18%~96.78%,并且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24 h虫口退减率为89.81%~96.00%;对桑园微型害虫桑蓟马和朱砂叶螨也有较强的毒力和防治效果,1 500倍稀释药液室内处理24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95.52%、98.07%,田间防治24 h虫口退减率分别为90.61%、92.55%;对桑螟、野桑蚕的毒力较低,LC50分别为364.47和351.01 mg/L,1 500倍稀释药液对2种害虫室内处理24 h后的死亡率仅有3.13%和3.83%,田间防治24 h虫口减退率分别为18.06%、8.70%。用2%苦参碱的2 000倍、1 500倍、1 000倍稀释药液喷施桑树后,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4、8、32 h,安全间隔期后采摘桑叶喂蚕,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和产茧量性状无不良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苦参碱对桑园害虫防治具有选择性药效,如果桑园害虫的优势种群为桑尺蠖、棉大造桥虫、桑毛虫、红腹灯蛾、白毛虫、桑蓟马、朱砂叶螨,可以考虑采用苦参碱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3.
乙酰甲喹性质、毒性与替代药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要介绍了乙酰甲喹的结构特点、药动学性质、常见的中毒症状、临床控制方法,分析了哪些药物可以替代乙酰甲喹,提出了更优选的肠道疾病控制策略,期望对绿色养殖的推广、临床疾病的控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4.
对几种不同种属的动物胆汁通过一系列试验与观察表明,其生理效应主要是引起动物心率减慢,呼吸加快和血压下降,并以鲩鱼(又称草鱼 Ctenopnaryngodon indells)胆汁的这种作用表现最为显著。后者对试验动物的一些组织器官有毒性作用。表现为血液循环紊乱、血管损害和实质细胞变性;30%的鲩鱼胆汁滴眼还可招致动物失明。本项试验结果获得资料表明,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胆汁的成分和效应并不一样,有时这种差异会很大,故在应用上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15.
潘峰  王万峰  时蕾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208-2210,2267
主要介绍了umu测试方法的实验原理和在环境科学中的研究现状.umu实验(即SOS/umu实验)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用于检测环境致突变的短期筛选实验.它基于环境诱变物质损伤DNA后诱导SOS反应,表达umu基因,进而生成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原理设计而成.通过检测此酶的活性可确定受试物引起的DNA损伤程度.因该方法具有简单易操作、检出率高、廉价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遗传毒理学研究、酶代动力学分析、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估以及药效学评价和新药筛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6.
采用虫体捣碎浸提法,用乙醇、氯仿、丙酮、水4种溶剂浸提青翅蚁形隐翅虫成虫毒素,浸提效果为:氯仿浸提率>乙醇浸提率>丙酮浸提率>水浸提率.采用叶片夹毒法测得乙醇、丙酮、氯仿、水4种溶剂毒素浸提物的LD50依次为:0.3117、0.0090、0.421 3、0.4751μg/g.乙醇、氯仿、丙酮、水4种溶剂浸提物对3~4龄的菜青虫非选择性拒食率24h时依次为88.38%、79.07%、89.60%、69.77%;48 h时依次为85.25%、72.27%、83.85%、44.21%.  相似文献   
117.
本文报道了对香豆素和双香豆素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河西地区草木樨栽培利用的调查及不同生长期植株中香豆素和双香豆素含量的分析、饲喂家畜的最佳利用期、家兔中毒的模拟试验、草木樨饲喂山羊绵羊手和猪的毒性试验、预防草木樨中毒等问题所进行的系列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河西各地区不同生长期草木樨中香豆素和双香豆素含量有很大差异,结合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分析,推荐在开花期之前收割作饲料用最佳。家兔模拟试验,证明了香豆素和双香豆素对动物有毒害作用,家畜食入多量的香豆素后,其潜在性毒害不可忽视。双香豆素的致病作用为引起出血性素质。给羊喂100%的发霉草木樨和50%的鲜草木樨,经128天,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仅见有慢性病理变化。喂猪试验证明,日头均食入香豆素宜控制在25毫克/公斤体重以下,用草粉喂猪,其量限制在日粮的15—20%范围内较为合适。当比例增至35%时,可致慢性潜在性中毒,病理变化为肺水肿和慢性滤泡性胆囊炎。此为国内首先报道。1份草粉加普通水8份浸泡一昼夜,弃去水,消除香豆素和双香豆素毒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8.
Caffeine and theobromine are purine alkaloids widely consumed as stimulants and snacks in coffee and cocoa based foods and most often as part of ingredients in drugs. Man has enjoyed a long history of consumption of caffeine and theobromine. Recent interest in these two alkoloids, however, is centered on their potential reproductive toxicities. Caffeine and theobromine are now known to cross the placental and blood brain barrier thus potentially inducing fetal malformation by affecting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vital in development. The developing fetus may not have developed enzymes for detoxification of these methylxanthine alkaloids via demethylation. There is a need, therefore, to protect the conceptus against insults from teratogens of this nature. Apart from its reproductive toxicity, the presence of caffeine and theobromine in cocoa could limit its potentials as a nourishing food. This is an issue that needs to be addressed by nutritionists and the food industry at lar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atural sources, consumption and uses, toxicity and the major advances in the reproductive toxicology of caffeine and theobromine. The biosynthesis of these compounds in plants, metabolism in mammalian systems and the involvement of cytochrome P450 ar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Evidence in favor of the toxicity of these compounds in experimental animals is presented with emphasi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in human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call for caution in the use of caffeine and theobromine pending further and more elaborate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119.
通过分离培养鉴定认为,山东栖霞、沂源两地发生的套袋苹果黑点病均由粉红聚端孢(Trictochecum roseum Link)、链格孢菌(Altemaria mali Roberts)、点枝项孢(Acremonium stictum Link)三种病原菌引起。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种杀菌剂对这3种病原菌的毒力,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总司令、扑海因对这3种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10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5%氟硅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对苹果黑点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