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35篇
农学   42篇
  5篇
综合类   191篇
农作物   30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2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室内测定了阿维菌素和橡胶籽油对朱砂叶螨的毒力及其复配剂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和橡胶籽油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LC50分别为0.01 μg/ml和1311.81 μg/ml;阿维菌素与橡胶籽油复配对朱砂叶螨成螨增效作用显著,共毒系数最高为293.90;阿维菌素及其与橡胶籽油最优复配剂对经药剂处理螨卵孵化的若螨具有显著的杀灭活性,且相同浓度下复配剂显著优于阿维菌素单剂,但两药剂对螨卵的直接毒杀活性均很低。阿维菌素与橡胶籽油复配剂这一高效、安全生物农药在害螨防治中极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2.
二斑叶螨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二斑叶螨对杀虫剂抗性的发展和现状;并简要介绍了二斑叶螨抗性产生的原因、机理和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63.
A series of novel 4,5-dihydropyrazole-5-thiones (DHPs) was synthesised by treating the corresponding dihydropyrazolones with ‘Lawesson’s reagent and evaluated for miticidal activity against two-spotted spider mites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Of these, 3-(4-chlorophenyl)-4,4-dimethyl-1-phenyl-4,5-dihydropyrazole-5-thione, 3-(4-chlorophenyl)-4-ethyl-4-methyl-1-phenyl-4,5-dihydropyrazole-5-thione, 3-(4-chlorophenyl)-1-phenyl-4,5-dihydropyrazole-5-thione-4-spirocyclopentane and 4,4-dimethyl-1-phenyl-3-(4-trifluoromethyl-phenyl)-4,5-dihydropyrazole-5-thione were highly active (pEC50>4·0) and were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miticide dicofol (pEC50=3·879), which has traditionally been used for the control of phytophagous mites.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 studies were performed on each position of the pyrazole ring of DHP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unsubstituted phenyl, 4-substituted phenyl and thioxo groups on the 1-, 3- and 5-positions of DHPs respectively were required for activity. Quantitative SAR studies using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of substituents and the capacity factor k′ as a hydrophobicity index suggested that: (a) the activities of all types of DHPs examined were mainly dominated by hydrophobicity, (b) the bulkiness of 4-substituents of the 3-phenyl ring favoured the activity and (c) the log k′ optimum for all DHPs was 1·675, equivalent to a log Pow value of c. 5·0.  相似文献   
64.
以47份木薯资源为材料,通过田间螨害情况调查,评价并鉴定木薯品种的朱砂叶螨抗性级别,同时对其中8份不同抗性木薯品种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调查及检测,研究木薯对朱砂叶螨的抗性与植株外部形态、叶片营养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47份资源共包含4种抗性级别,分别为R、MR、S和HS,抗性最高的品种为食用木薯品种SC9和ST-1;未发现木薯品种螨害指数与株高、分枝部位、分枝数、叶形、叶片质地、裂叶长、裂叶宽、叶厚等植株形态学特征及氢氰酸含量、单宁含量、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间的相关关系;螨害指数与SPAD值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41。木薯对朱砂叶螨的抗性可能是各营养成分和生理指标等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或者是在某一个指标达到对朱砂叶螨取食性产生作用的临界点时,才会对抗性起决定作用。SPAD值可作为木薯的朱砂叶螨抗性鉴定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5.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混合抗性品系(R)和敏感品系(S)捕食功能的差异,在RH(75±5)%、光周期16L:8D条件下,设置16、20、24、28和32 ℃5个温度梯度,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对两个品系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效能。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对两个品系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16~28 ℃范围内,对二者的攻击系数、捕食能力、最大日捕食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处理时间则缩短。28 ℃时对雌成螨、若螨和卵捕食量最高,R品系为7.5700头、14.4928头和16.0256粒,S品系为7.9114头、18.3150头和20.1207粒;处理时间最短,R品系为0.1321、0.0690和0.0624 d,S品系为0.1264、0.0546和0.0497 d,温度达到32 ℃时,捕食量下降。在同一温度下,对S品系的捕食能力显著大于R品系(P<0.05)。说明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混合抗性品系有一定的拒食作用,这与二斑叶螨R品系在长期药剂选择压力下体壁硬化有关。因此,田间防治二斑叶螨时要交替轮换使用化学农药,保护天敌实现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协调的同时,避免或延缓其产生抗药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二斑叶螨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66.
赵恒科  蓝月  南灿  胡月  饶萍  田亚  严伟  钱坤  何林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4):2700-2710
【目的】农药复配可扩大防治谱、降低单剂用药量和生产成本,延长药剂使用寿命。开发能耗低、稳定性好的纳米乳剂,使农药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剂型加工更好地发挥其生物效果,提高药效。【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两种杀虫杀螨剂甲氰菊酯、丁氟螨酯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的毒力,采用共毒因子法评价两个药剂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法进行复配农药最佳配比筛选,最后对配比与共毒系数进行数学模型方程拟合对最佳配比进行筛选;并在获得最佳配比的基础上采用低能乳化法加工成8%甲氰菊酯·丁氟螨酯纳米乳剂,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纳米乳剂特性及基本要求,进行8%甲氰菊酯·丁氟螨酯纳米乳剂质量控制指标检测;并通过接触角和黏附功的测定初步探究纳米乳剂的性能。【结果】药膜法测定甲氰菊酯、丁氟螨酯处理朱砂叶螨雌成螨24 h后LC_(50)分别为711.62、4.32 mg·L~(-1),共毒因子法测定结果表明,甲氰菊酯和丁氟螨酯复配在质量比18﹕1和165﹕1之间具有增效作用,增效配比区间较宽,两者复配可行。共毒系数法结果表明,甲氰菊酯与丁氟螨酯的质量比为50﹕1时,共毒系数(CTC)最高,CTC=209.96。通过方程拟合,甲氰菊酯·丁氟螨酯配比与共毒系数的数学模型为y=-216.86x2+19201x-424807,R~2=0.864,理论最佳配比约为39﹕1(质量比),CTC=211.91,进一步通过共毒系数法对理论最佳配比验证得:甲氰菊酯﹕丁氟螨酯=39﹕1时,毒力回归方程为y=0.66x+3.8,r=0.9757,LC_(50)=60.96 mg·L~(-1),共毒系数(CTC)高达215.36。由以上结果可知理论最佳配比与实际最佳配比增效作用基本一致,说明筛选的甲氰菊酯和丁氟螨酯最佳配比具有实际可靠性。最终确定39﹕1(甲氰菊酯﹕丁氟螨酯质量比)为最佳配比进行纳米乳剂的研制。通过溶剂、乳化剂、水质的筛选,得到8%甲氰菊酯·丁氟螨酯纳米乳剂的最佳制剂配方,优化配方为:甲氰菊酯7.8%,丁氟螨酯0.2%,溶剂10%(溶剂油S~(-1)50#﹕二甲苯=4﹕1),乳化剂9%—11%(十二烷基苯磺酸钙﹕聚氧乙烯脂肪酸酯=2﹕3),丙三醇2%,水补足至100%。所研制8%甲氰菊酯·丁氟螨酯纳米乳剂外观呈透明均相液体,乳液稳定性、低温稳定性、热贮稳定性、经时稳定性等指标均合格,稀释200倍呈淡蓝色均相透明液体且分散性良好。8%甲氰菊酯·丁氟螨酯纳米乳剂与两种单剂相比接触角更小,黏附功大,纳米乳液雾滴与靶标结合得更加牢固,药液不容易从靶标上洒落,更有利于植物对药液的吸收,可提高药效。【结论】采用共毒因子法、共毒系数法与拟合方程相结合进行最佳配比的筛选,其结果可以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二元复配剂的增效情况,对农药复配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同时纳米乳剂的引入对于改善当前农药剂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崔琦  李庆 《植物保护》2015,41(3):40-44
在19、22、25、28和31℃5种温度条件下,研究了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国内种群以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为猎物的实验种群参数。在19~31℃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加州新小绥螨世代发育历期和种群倍增时间缩短,在31℃下,世代历期和种群倍增时间最短,分别为5.69d和2.537 2d。净增殖率在25℃时最大,为26.707 7。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31℃时为最大,分别为0.273 2和1.314 2。在28℃时性比(♀/(♀+♂))最大,为0.642 4。在28℃时,平均每雌产卵数最大,为46.6粒/雌。加州新小绥螨国内种群捕食朱砂叶螨的发育和繁殖生物学特性表明该捕食螨具有重要的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68.
69.
加州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 (McGregor)对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 (Ugarov et Nikolski)的捕食潜力,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研究了加州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各螨态的捕食作用。加州新小绥螨对雌成螨、若螨、卵的选择性捕食系数分别为0.44、1.25和1.35。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28 ℃时捕食能力最强,对土耳其斯坦叶螨雌成螨、若螨和卵的攻击系数分别是0.6279、0.7203和0.7554,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0.81头、28.49头和 40.82粒。在相同温度下,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密度下,寻找效应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在28 ℃时寻找效应最高,为0.535。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作用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m=0.520),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降低。研究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具有很好的控制潜力。  相似文献   
70.
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及抗性基因的PASA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北京4个地区二斑叶螨雌成螨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建立了特异性等位基因PCR(PASA)方法,并检测了二斑叶螨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GluCl)基因片段上G323D的突变频率。结果显示,北京昌平、海淀、密云和怀柔4个田间二斑叶螨种群对阿维菌素均达极高抗性水平,其中昌平种群抗性最高,LC50值为448.93 mg/L,抗性倍数为4 988.11倍。室内敏感种群未见抗性个体,昌平和密云种群G323D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为100.00%,怀柔和海淀种群分别为86.25%和90.00%。北京4个地区二斑叶螨种群对阿维菌素达极高抗性水平,抗性基因的突变频率也很高,表明阿维菌素不适宜用来防治这些地区的二斑叶螨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