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5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1篇
  30篇
综合类   256篇
农作物   7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31.
以抑菌活性生物测定结果为指导,采用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方法,从采自广西土壤的1株放线菌菌株GXWl发酵液中分离到1种未见文献报道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经质谱鉴定并与NCBInr蛋白数据库比对,认为其应为磷酸盐结合蛋白前体 (phosphate-binding protein precursor,pre-PBP),分子质量为39.18 ku。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GXWl归入链霉菌属,并鉴定为锈赤蜡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ubiginosohelvolus。  相似文献   
232.
对拮抗链霉菌Men-myco-93-63固体培养基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进行了初步研究,最后确定乙酸乙酯与丙酮3∶1(V/V)的混合提取剂为最佳提取剂,并明确了该活性成分属于脂溶性。进行了活性成分存在部位的测定试验,结果发现活性成分既存在于菌丝体中,又存在于培养基中。通过HPLC对活性成分进行检测,确定了其中能够进行纯化的组分。  相似文献   
233.
~(60)Coγ射线诱变阿维拉霉素筛选高产菌株及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新乐  陈敏  张虹  胡奇杰 《核农学报》2007,21(5):451-455
用60Coγ射线对绿色产色链霉菌A-05菌株进行了诱变处理,以正突变率为标准确定诱变的适宜剂量为350 Gy。诱变后得到5株较高产突变菌株,其中H-15菌株经连续传代6次,遗传性状稳定,阿维拉霉素发酵单位达到68.5mg/L。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菌株H-15生产阿维拉霉素的发酵培养基碳氮源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所试验的碳氮源中,可溶性淀粉、核糖分别作为唯一碳源时,阿维拉霉素发酵单位较高,分别达82.67和79.45mg/L,乳糖、果糖、葡萄糖分别作为唯一碳源时菌株的效价较低;3%的豆粕粉和2%的大豆蛋白胨作为氮源时阿维拉霉素发酵单位分别为77.6和62.7mg/L。采用双碳源双氮源更有利于菌株提高阿维拉霉素的发酵单位,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淀粉、核糖和大豆蛋白胨对阿维拉霉素发酵单位影响较显著。优化后的碳氮源组成为:可溶性淀粉20.12g/L,D-核糖7.81g/L,豆粕粉25.23g/L,大豆蛋白胨5.06g/L。优化后的模型计算出阿维拉霉素发酵单位由原来的71.63mg/L提高到101.48mg/L。  相似文献   
234.
235.
为探明链霉菌HNS2.2代谢产物中的抗TMV成分,通过活性跟踪、利用柱色谱分离到其活性成分,然后借助核磁共振和质谱鉴定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并使用半叶枯斑法测定各化合物抗病毒的活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液粗提物稀释100倍时,对TMV表现出明显的体外抑制作用,在蔓陀罗Daturastramonium上的枯斑抑制率为66.7%。从其代谢产物中共分离鉴定4个化合物,即槲皮素(quercetindehydrate)、对羟基苯丙酸、4’-羟基黄烷酮(4'-hydroxyflavanone)和3.羟基黄酮(3-hydroxyflavone)。浓度为10mg·mL_的槲皮素对TMV病毒的体外抑制效果最好,在蔓陀罗上枯斑抑制率达到89.12%;其余3个化合物的抑制率分别为19.87%、53.03%和51.20%。  相似文献   
236.
60Co γ射线对南昌霉素产生菌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不同剂量的60 Coγ射线 ,对南昌霉素产生菌———南昌链霉菌 80 - 5 .3- 116菌株的孢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 ,3万仑琴的诱变剂量在对孢子致死率 90 %左右时 ,具有较好的诱变效应 ;初筛摇瓶产量正变率达到2 1.0 8% ;复筛摇瓶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 5 0 %以上的有 10株 ,占初筛菌株的 5 % ;连续 4批摇瓶发酵试验平均产量比出发菌株的产量提高 5 0 %以上 ;有 6个菌株摇瓶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 6 0 %和 70 %以上  相似文献   
237.
研究了冷藏条件下经链霉菌702所产生物活性物质处理的熟肉制品的保藏效果。结果表明:其可有效抑制熟肉制品菌数的增长,明显延长货架期,且与Nisin、Natamycin有同样的抑制细菌的效果。  相似文献   
238.
利用重寄生链霉菌F46与生防放线菌SC1和SC11进行原生质体融合,以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和再生率为指标,研究了Gly、蔗糖、酶及其质量浓度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的酶解时间及灭活时间。结果表明,3个菌株培养液中加入Gly和蔗糖的质量浓度以0.5和30 g/mL为宜。对菌株SC1和SC11,分别用10 mg/mL和15 mg/mL,溶菌酶酶解60 min和100 min较合适;对菌株F46,以蜗牛酶(10 mg/mL)和溶菌酶(10 mg/mL)体积比为1:1的混合酶液酶解75 min为宜。菌株F46在55℃条件下热灭活45 min,菌株SC1和SC11则需在55℃条件下热灭活15 min;菌株F46,SC1和SC11的紫外灭活时间分别为16,2和3 min。  相似文献   
239.
变青链霉菌基因组DNA和质粒DNA在某些特定批号的电泳缓冲液中电泳时,双链DNA遭到很强的降解。变青链霉菌基因组DNA受到有限切割而产生的DNA片段的平均大小为6kb左右。天兰色链霉菌A3(2)和好几种其它链霉菌菌株的DNA,以及大肠杆菌的DNA在同样条件下并不受这种切割的影响。已经证明,这种特异性对变青链霉菌DNA的切割不是由于缓冲液中污染了微生物,进而产生核酸酶所致,而是由于某些批号的EDTA商品中污染了Fe~(2+)所致。变青链霉菌中DNA制备物“较差”的许多报道可能都是上述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2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