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6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703篇
林业   832篇
农学   397篇
基础科学   322篇
  2156篇
综合类   2936篇
农作物   277篇
水产渔业   171篇
畜牧兽医   723篇
园艺   98篇
植物保护   616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376篇
  2015年   314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436篇
  2012年   612篇
  2011年   616篇
  2010年   455篇
  2009年   501篇
  2008年   452篇
  2007年   554篇
  2006年   431篇
  2005年   371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赵美清  侯金伟 《草业科学》2003,20(12):42-44
1998—1999年,在临汾地区引入7个草坪草品种和6个牧草品种进行栽培、评价。草坪草品种中。草地早熟禾适宜在该地区种植,尤其是BarVB5649。牧草品种中。多花黑麦草生长快。产量高,但不耐旱、不抗寒,大田推广有困难。苜蓿抗寒耐旱。3个供试品种Baraffa54,Sanditi和Sitel均适宜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102.
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种间竞争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从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的种问竞争机制出发,建立了适合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种间竞争机制的Lotka—Volterra竞争效应模型,并对该模型所描述的竞争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试验所选的3种高寒地区3组分禾草混播草群的种间相容性分为两种类型,即不稳定的群落:多叶老芒麦 无芒雀麦 垂穗披碱草和垂穗披碱草 多叶老芒麦 扁穗冰草,其竞争结局是:群落内多叶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二者共同表现为优势种群,无芒雀麦或扁穗冰草与优势植物的竞争结果将导致其从群落中消失,多叶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种群将能稳定共存;不稳定-稳定过渡群落:无芒雀麦 多叶老芒麦 扁穗冰草,在没有多叶老芒麦种群的时候,无芒雀麦和扁穗冰草种群可以共存,但是如果多叶老芒麦种群加入无芒雀麦和扁穗冰草所占的区域,它将导致无芒雀麦和扁穗冰草种群趋于灭绝。通过对3个混播试验组计算机模拟竞争模型的竞争效应分析,其结果与方法对科学建植同类型的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3.
104.
吴建国  吕佳佳 《草地学报》2009,17(6):699-705
为确定气候变化对高寒草甸分布范围的影响,以Holdridge生命地带性分类系统,采用A1、A2、B1、B2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高寒草甸潜在适宜气候分布范围的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变化下,高寒草甸基准情景下适宜气候分布范围将减少,新适宜气候分布范围将增加,总的适宜气候分布范围变化不大,其中A1、A2情景下变化较大,B1、B2气候情景下变化较小;高寒草甸在基准情景下适宜气候分布范围的最小、最大值与中位数都将减少,新适宜气候扩展范围的最小、最大值与中位数将增加,总的适宜气候分布范围的最小、最大值与中位数变化不大;高寒草甸基准情景下适宜气候分布区南部范围将缩小,新的适宜气候分布范围将主要朝西部和西北部方向扩展,其中A1情景下变化最大,B1情景下变化较小;高寒草甸基准情景下适宜气候分布范围和新的适宜气候分布范围与我国年均气温变化和年降水量变化呈现正相关性.从而预测,气候变化使高寒草甸在基准情景下的气候分布范围将减小,新的适宜分布范围将扩大,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5.
The use of specific 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ion (VH) genes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patient survival in human B-cell lymphomas (hBCL). Given the similarity of human and canine BCL (cBCL) in morphology and clinical treatment, we examined the choice of VH in cBCL and determined whether VH gene selection was a distinct feature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time in dogs. VH gene selection and mutational status in 52 cBCL, including 29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 (cDLBCL, the most common subtype of cBCL), were analyzed by comparison with the 80 published canine germline VH gene sequences. We further examined the prognostic impact of the subgroups defined by these features on canine survival. We found that VH1-44 was 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the majority of the 52 cBCLs (60%) as well as in the majority of the cDLBCL subset (59%). VH1-44 gene expres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 statistically better overall survival (p = 0.039) in cBCL patients, as well as in the cDLBCL subset of patients (p = 0.038).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VH gene selection in cBCL is not random and may therefore have functional implications for cBCL lymphomagenesis, in addition to being a useful prognostic biomarker.  相似文献   
106.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7):187-195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107.
结合气相色谱仪,利用乙炔还原等方法对高寒地区重要饲用植物——燕麦(Avenasativa)根际联合固氮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该地区燕麦根际联合固氮菌株较少(8株),菌株分布以根系表面(RP)最多,根表土壤(RS)次之,距根系较远的土壤(NRS)和根内(HP)最少,即:RP>RS>NRS≥HP;菌株固氮酶活性相差较大(C2H4112.5~1147.9nmol/mL·h),具有较高固氮酶活性的菌株较少(C2H4大于500nmol/mL·h只有2株);菌株均为革兰氏阴性菌,经鉴定分属Azotobacter(3株)、Pseudomonas(3株)和Azospirillus(2株)3个属。相对于其它生境和植物,高寒地区燕麦根际联合固氮菌种类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108.
太行山丘陵区气候条件与牧草生长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金铜  蔡虹 《草业科学》1997,14(6):17-20
对在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引种的29种牧草中能正常生长的11种牧草的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豆科牧草的沙打旺、扁豌豆适应性较差,不适于在此地区发展,红豆草也一定程度地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表现最好的为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的紫花苜蓿、其他苜蓿、黄花草木樨等。  相似文献   
109.
为了研究家蚕线粒体基因组A+T丰富区的结构和家蚕品种的进化,用PCR方法扩增了12个家蚕(Bombyxmori)地方品种线粒体基因组A+T丰富区及其侧翼序列,分离纯化后克隆到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片段长度约1.1 kb,基因排列顺序与C108线粒体相同,依次为12S rRNA基因3′端、A+T丰富区、tRNAMet、tRNAIle、tRNAGln和ND2基因5′端,在tRNAGln和ND2基因之间有47 bp的非编码区。以日本野桑蚕(Bombyxmandarina)为外群,用Phylip软件包构建了基于12个家蚕品种线粒体基因组A+T丰富区序列的NJ进化树。结果显示,甘肃种单独聚为一群,其进化早于其它11个品种聚成的类群,说明甘肃种是供试家蚕品种中进化最早的品种。这一结果在分子水平上为黄河流域是家蚕品种的发祥地之一提供了证据,也进一步支持了家蚕品种的中国起源说。对A+T丰富区及其侧翼基因的结构分析表明,家蚕线粒体12S rRNA和ND2基因都十分保守,14个品种统计只分别发生1个和2个碱基转换;A+T丰富区中(A+T)比例高达94.9%以上,第27 nt开始有1个T-串结构,长度为16~19 bp不等;同时还根据3个tRN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推定了其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110.
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特征的时空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区植被特征之间差异不是很显著,仅延安与安塞在物种丰富度之间和安塞与吴旗在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0.01<p<0.05),其它的两两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延安森林带北缘→安塞森林草原带植被指数呈下降趋势,降幅最大为17.65%,变异系数呈增大趋势,增幅最大为21.49%;安塞森林草原带→吴旗草原带物种丰富度指数及其变异系数都呈增大趋势,而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呈减小趋势,其变异系数呈增大趋势.植被指数随退耕年限的变化趋势图都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并在退耕20年左右后植被群落逐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