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62篇
  免费   1541篇
  国内免费   3044篇
林业   1879篇
农学   2677篇
基础科学   1315篇
  10623篇
综合类   10636篇
农作物   1665篇
水产渔业   1323篇
畜牧兽医   1701篇
园艺   1006篇
植物保护   1222篇
  2024年   219篇
  2023年   515篇
  2022年   786篇
  2021年   882篇
  2020年   863篇
  2019年   1029篇
  2018年   783篇
  2017年   1232篇
  2016年   1550篇
  2015年   1399篇
  2014年   1615篇
  2013年   1774篇
  2012年   2062篇
  2011年   2476篇
  2010年   1823篇
  2009年   1949篇
  2008年   1799篇
  2007年   1871篇
  2006年   1563篇
  2005年   1330篇
  2004年   960篇
  2003年   799篇
  2002年   576篇
  2001年   472篇
  2000年   490篇
  1999年   425篇
  1998年   365篇
  1997年   357篇
  1996年   341篇
  1995年   284篇
  1994年   253篇
  1993年   247篇
  1992年   203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98篇
  1989年   113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79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不同灌溉策略下冬小麦根系的分布与水分养分的空间有效性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刘坤  陈新平  张福锁 《土壤学报》2003,40(5):697-70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少量多次和少次多量的灌溉方式下冬小麦根系的分布与水分养分的空间有效性。结果表明 :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降低了冬小麦返青后表层根系的生长 ,减少了拔节后该层根系的衰退。在少次多量的灌溉方式下返青期不灌水促进了表层根系的生长 ,然而拔节后该层根系衰退较多 ,但中层 ( 3 0~ 60cm)根系生长高于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不同灌溉策略下根系分布的差异并不影响冬小麦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由于播前土体内蓄水不足 ,三种灌溉方式下 0~ 90cm土壤可用水在收获后均消耗殆尽。灌溉促进了表层硝态氮的吸收和向下迁移 ,但两种灌溉方式下硝态氮在土体内的迁移均未超出 60cm土体 ,仍在根层之内。而不同的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土体速效磷钾的分布没有影响。扬花前两种灌溉方式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的吸收并无差异 ,扬花后少次多量的灌溉方式由于水分供应不足 ,影响了灌浆 ,降低了千粒重 ,进而影响了产量 ,同时土壤水分缺乏也减少了该时期养分的吸收。而在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下 ,扬花后灌水不仅可以促进冬小麦灌浆 ,提高千粒重 ,而且增加了对养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992.
有机酸对土壤中镉的解吸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酒石酸和柠檬酸对两种不同处理土壤 (镉质土和污染土 )中Cd的解吸行为 ,探讨了介质pH值、支持电解质等对其解吸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有机酸浓度升高 ,柠檬酸和酒石酸对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解吸率呈先降低后升高变化 ,出现一波谷 ,波谷位置与有机酸和土壤类型有关。当解吸液起始pH值由 2升至 8时 ,柠檬酸对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解吸率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 ,先后出现一波谷和一波峰 ,且柠檬酸浓度高时变化趋势尤为明显 ;而酒石酸对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解吸率则一直降低。解吸液中支持电解质浓度提高 ,酒石酸对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解吸率增大 ,且以KCl为支持电解质时的解吸率要高于KNO3。  相似文献   
993.
覆盖免耕土壤棵间蒸发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以翻耕、铁茬等常规耕作为对照,采用Micro-1ysimeter对覆盖免耕夏玉米田的土壤棵间蒸发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同翻耕、铁茬等相比,免耕有效地减少土壤棵间蒸发,免耕土壤日蒸发量最低,铁茬其次,翻耕最高;从阶段土壤棵间蒸发量变化看,翻耕的蒸发量较高,前期与免耕和铁茬差异较大,后期差异减小,免耕最低;从蒸发占蒸散的比例看,翻耕蒸发比例高,免耕比例最低。免耕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蒸发量,增加作物蒸腾耗水。  相似文献   
994.
双氰胺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欣  颜丽  朱宁  王旭  李伟 《土壤通报》2003,34(4):346-348
本文选用沈阳市东陵区天拄山耕作棕壤,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双氰胺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情况。双氰胺对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主要在培养的前20天,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主要在培养的第20、30天时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在培养的第30天时表现为显著的激活作用;对土壤转化酶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5.
典型黑土pH值变化对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的方法,控制典型黑土样品的酸碱度值,探讨典型黑土中Cu、Zn、Mn、P和Fe等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与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pH值变化0.5个单位左右,有效态铜含量变化约0.5~1倍;有效态锰含量变化约3~5倍;有效态锌含量变化9~15倍之多;有效态磷含量变化约1.5~2倍;有效态铁含量变化约3~4倍。说明精确掌握土壤的酸碱度值对于土壤诊断、合理施肥、提高作物产量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土壤氮矿化-固持周转(MIT)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彩艳  陈欣 《土壤通报》2003,34(5):473-477
土壤氮矿化-固持周转(MIT)过程与土壤供氮力及氮素损失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概述了近年来MIT过程的研究方法及其相应的模型;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长状况以及有机、无机肥的施用等影响MIT过程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详尽地阐述,并展望了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7.
火烧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火烧以后 ,土壤的各种性质会发生较大变化 ,原因是火向土壤中施加了热量、灰烬 ,并且改变了土壤环境和微气候 ,土壤性质也可因植被和生物活性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对火烧后土壤生态系统中养分的浓度、有效性、迁移性 ,土壤中的生物和酶活性 ,土壤有机碳库等的变化进行了综合评述 ,以期为森林火灾、草地烧荒后的土壤管理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对磷钾肥利用率和需用量计算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甚悟  张勇军 《土壤通报》2003,34(3):198-201
P、K肥当季习惯利用率不考虑肥料与土壤养分的交换利用量,以无肥对照为基数,把利用率估算过低。原需肥量计算公式纯粹是利用率不妥计算的逆运算。应该从长期施肥效应考虑,残留P、K量也可交换利用及再利用。因此速效磷P、K肥平衡最佳需要量等于带出量除以总回收率。引用资料初步验证表明新算法成立,且很合理适用。  相似文献   
999.
南极海洋性气候区是南极风化与成土作用相对较强的地区。本文在对本区气候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冻胀风化是本区最主要的物理风化形式,强烈的现代地貌过程对本区风化与成土过程具有显著影响。阐述了本区内化学风化的主要过程、机制与产物,同时指出生物因素在本区的岩石风化与原始土壤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Reclamation of Brazilian cerrados (savannas) has been intensified in the last decad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soil quality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dynamics. Studying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tillage systems is essential to define better strategies for land use in Cerrado, which may favor C sequestration and improve soil quality. We used density fractionation and 13C natural abundance to assess changes in SOM in an Oxisol previously under a cerrado sensu-stricto following 30 years of cultivation.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were to: (i) evaluate the long-term impact of tillage systems on SOM stocks in a Dark Red Latosol (Oxisol) from the Cerrado Biome, and (ii) better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SOM in different density fractions of this soil. Cultivation led to compaction,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bulk density. This resulted in the systematic overestimation of C and N stocks in cultivated areas when compared to the natural cerrado. Conversion of the cerrado into cropland using plow tillage (PT) or no-tillage (NT) system did not alter the total C (100 Mg ha−1) and N (7 Mg ha−1) stocks in the first 45 cm depth at the end of 30 years of cultivation. However, about 22% of the total C was replaced by C from maize. The relative replacement of C decreased following the order: free light fraction (F-LF)>heavy fraction (HF)>occluded light fraction (O-LF). The low substitution in the O-LF was attributed to a possible presence of charcoal. Converting cerrado into cropl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LF quantity. The proportions of C replacement in this fraction were higher in PT than NT, suggesting a faster turnover in PT. Nevertheless, because most C (95%) was held in the HF, C dynamics in the whole soil were controlled by the behavior of this fraction. The maintenance of C levels even at the end of 30 years of cultivation and the lack of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NT and PT were attributed to the high clay contents and Fe+Al oxi-hydroxides concentrations of the studied soil as well as to a sufficient C supply by the maize cro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