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8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604篇
林业   33篇
农学   1800篇
基础科学   178篇
  897篇
综合类   3596篇
农作物   1394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6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260篇
  2015年   278篇
  2014年   390篇
  2013年   552篇
  2012年   480篇
  2011年   560篇
  2010年   448篇
  2009年   522篇
  2008年   533篇
  2007年   512篇
  2006年   465篇
  2005年   433篇
  2004年   323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吉林省稻种资源核心种质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有关同类研究的基础上,以我所自建国以来历年收集、观察、鉴定和筛选出性状稳定一致的3170份稻种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试验地同一试验条件下,自1997~2000年进行了连续4年的系统观察、鉴定,确定了以总体取样量15%、按代码分组、组内简单比例取样及组内聚类取样的取样方案作为构建吉林省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案。按照最佳建库方案构建起了一个以资源总数3170份的15%,即477份核心样品资源可代表总体资源98%以上的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库。  相似文献   
222.
唐亮  徐正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633-1635
通过对由杂交稻0201衍生的F7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苗期干物重和叶绿素含量的调查,并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该群体干物重和叶绿素含量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这2个性状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共同控制,且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控制干物重性状2对独立的主基因间表现为隐性上位,控制叶绿素含量性状的2对连锁主基因间是显性上位性作用,重组率为0.488 4.  相似文献   
223.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米硬度的影响。[方法]以21个粒形有差异的水稻品种为材料,设施NP与NPK两种处理,对稻米硬度进行测定,分析两种施肥处理条件下不同粒形的稻米硬度差异及粒形与硬度间的关系。[结果]施NPK肥的稻米硬度平均为79.6 N,只施NP肥的稻米硬度平均为75.8 N;NPK处理中的窄粒型、中等粒型、宽粒型比NP处理中的稻米硬度分别大3.2、3.34、.4 N。在两处理中,穗上部籽粒比穗下部籽粒硬度大,平均差异分别为3.96和3.65 N。[结论]施NPK肥的处理比只施NP肥的处理稻米硬度大;籽粒越宽,硬度越大,且施K肥能明显提高宽粒形品种的硬度;穗上部籽粒比下部籽粒的硬度大。  相似文献   
224.
低温下外源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水杨酸(SA)预处理水稻幼苗,能够提高水稻幼苗的抗寒性。0.5 mmol/L SA预处理水稻幼苗降低了低温胁迫期间水稻幼苗体内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同时酶活性分析表明,SA预处理后水稻幼苗在低温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低温对照上升,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较低温对照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常温下用0.5 mmol/L SA预处理水稻幼苗,提高了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了水稻幼苗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225.
以扬粳9538为材料,通过秸秆还田与氮素管理与秸秆不还田(对照)比较试验,研究了水稻产量及品质的表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SSNM)可以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秸秆全量还田的同时,增加水稻的产量,降低单位面积穗数,提高每穗粒数、结实率。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降低稻米的垩白米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淀粉谱的最高粘度和崩解值增加,消减值减低,稻米食味品质得到改善,该技术同时减少穗分化前干物质积累,增加抽穗期光合速率、根系活力与ATP酶活性,促进同化物向籽粒的运转,减少茎杆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残留。对秸秆还田与不同氮素管理在产量、品质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26.
综述了有关垩白形成的机理和籼、粳稻垩白与品质相关分析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无论籼稻或是粳稻均表现出垩白与出糙率、垩白粒率、粒宽、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与整精米率、透明度、粒长、粒型、胶稠度呈负相关,但类型间有一定差异。并就垩白对各品质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对今后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提高品质的途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27.
水稻单粒种子DNA的快速制备及PC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单粒种子为材料,用NaOH溶液抽提DNA,用于PCR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DNA可以扩增出水稻中的目的基因,并适用于SSR分析。该方法提取DNA速度快,成本低,适合大批量种子D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228.
水稻条纹病毒云南分离物CP基因克隆及序列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云南保山、楚雄、石林和宜良等4地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感病稻株,提取病叶总RNA,经RT-PCR扩增,获得4个RSV云南分离物的CP基因片段。序列测定表明,该片段长999 bp,其中CP基因由969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22个氨基酸。与其它已报道的RSV分离物CP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我国RSV分离物可以划分为2个不同的组,大部分RSV云南分离物为一组,其它的RSV 分离物为另一组。以RSV-CXi分离物的CP与纤细病毒属的其它5种病毒的CP进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RSV与MStV亲缘关系最近,而与RGSV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229.
根系化学讯号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试图阐明水稻根系化学讯号与米质形成的关系。【方法】试验采用不同基因型的水稻材料,测定结实期根系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和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以及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灌浆中、后期根系Z+ZR浓度与胶稠度及碱化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2*~0.90**),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68*~-0.78**);灌浆中期根系ABA浓度与胶稠度及碱化值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 ~-0.91**),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灌浆中期根系ACC浓度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 = 0.97**~0.98**),灌浆后期根系ACC浓度与米粒的垩白度和垩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r = 0.69*~0.96**)。结实期根系分泌的苹果酸和琥珀酸越多的品种,其稻米淀粉谱的崩解值越大,消解值越小;而根系分泌的酒石酸和柠檬酸越多的品种,结果则相反。根系分泌乳酸较多的品种,稻米的胶稠度和碱化值较小,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结实期外源ZR、ABA和ACC处理根系后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与内源激素(Z+ZR, ABA, ACC)同稻米品质指标的关系基本吻合。施用菜籽饼作有机肥,可以提高根系苹果酸和琥珀酸浓度并增大崩解值和降低消解值。【结论】根系化学讯号对稻米品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通过调控根系化学讯号,可以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230.
水稻蛋白质含量NIR模型适配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样品建立水稻蛋白质近红外模型的效果和适配范围。【方法】通过对178份来自“II-32B/岳早籼6号”的重组自交系和496份水稻品种的近红外反射光谱的比较分析,选择其中59个株系和76份品种作为建模样品,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基于品种、重组自交系和混合样品的3个蛋白质含量回归模型。【结果】经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和对模型外部重组自交系和品种样品的验证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基于分离群体的模型因蛋白质含量范围较窄,样品来源较单一,适应范围仅局限于本群体内样品蛋白质含量预测,而品种和混合模型对群体和品种样品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交叉验证决定系数大于0.90,外部验证决定系数大于0.89, 本试验可为近红外建模的样本集选择提供良好的指导意义。【结论】不同类型样品对建模效果有显著影响,品种模型和混合模型的适配范围显著大于群体模型,研究结果不能支持用背景变异较小的样品建立较高精度回归模型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