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1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3篇
  24篇
综合类   159篇
农作物   57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我国甘薯新病害-茎腐病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6年以来广东省主要甘薯产区发现1种甘薯新病害,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变黄,茎基部呈黑色水浸状腐烂,并逐渐沿茎枝向顶端腐烂,后整株倒伏、死亡。从甘薯病茎部分离得到了病菌,经柯赫法则验证为致病病原菌。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采用茎枝、菌液共培养法接种8个甘薯品种,结果表明8个品种均无抗病性,病原菌致病性较强。这是我国首次发现该病害。   相似文献   
102.
为了解不同地区甘薯茎腐病菌Dickeya dadantii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及致病力差异,采用重复序列PCR基因指纹(repetitive element palindromic PCR,REP-PCR)技术和薯片接种方法,对采自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市的6个市区县的59株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对引物对59株菌株扩增出41个清晰的条带,其中36个为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的扩增条带数在4~10之间,平均为7.2。在物种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1.4768、0.2801和0.4186,其中湛江种群多样性最高,南宁种群多样性最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9时,59株菌株可被划分为5个类群,类群划分与菌株来源地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不同地区病菌种群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其中合浦种群与湛江种群致病力最强,万州种群致病力较弱。表明甘薯茎腐病菌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区的病菌种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与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103.
As a critical food crop, sweetpotato(Ipomoea batatas(L.) Lam.) is widely planted all over the world, but it is deeply affected by Sweetpotato Virus Disease(SPVD). The present study utilized short tandem target mimic(STTM) technology to effectively up-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laccase(Ib LACs) by successfully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mi R397. The upstream genes in the lignin synthesis pathway were widely up-regulated by feedback regulation, including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 4-coumar...  相似文献   
104.
不同蔬菜型甘薯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茎尖产量和品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蔬菜型甘薯的茎尖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不同品种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与普通甘薯品种南薯88相比,渝菜1号的茎尖产量和新增产值最高,且多酚氧化酶活性低,营养品质优.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1 hm2 104 948株)栽培条件下各参试品种(系)的茎尖产量均比低密度(1 hm2 52 474株)栽培条件下高,各品种(系)高密度栽培条件下1 hm2的新增产值平均比低密度栽培条件下的高15 647.68元.  相似文献   
105.
水培对叶菜型甘薯茎尖营养品质与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水培及不同营养液配方、不同N素形态及其比例对叶菜型甘薯茎尖营养品质与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方法】以1/2Hoagland配方(1/2 HL)、4种通用营养液、10种不同N素形态及其比例的营养液水培叶菜型甘薯,研究水培对其茎尖叶片、嫩茎和叶柄的营养品质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1)与土壤栽培相比,1/2 HL水培提高了叶菜型甘薯VC、黄酮和硝酸盐含量,对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2)叶菜型甘薯不同部位硝酸盐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嫩茎最高,叶片居中,叶柄最低。(3)不同营养液配方显著影响叶菜型甘薯硝酸盐含量。营养液华南B与1/2HL培养的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华南A;园氏配方与土壤栽培相当,二者均极显著低于1/2HL、华南A和华南B。(4)营养液中不同N素形态及其比例对叶菜型甘薯叶片硝酸盐含量影响显著。硝态N提高了硝酸盐含量,而氨态N会减缓水培叶菜型甘薯硝酸盐含量的增加;酰氨态氮可以降低硝酸盐含量。【结论】与土壤栽培相比,水培提高了叶菜型甘薯VC、黄酮和硝酸盐含量,对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水培营养液中增加硝态N会提高叶菜型甘薯硝酸盐含量,适量氨态N可减缓硝酸盐含量的增加。营养液中酰氨态氮可以降低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106.
酶法提取薯渣膳食纤维及制品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α-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糖化酶对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渣进行酶解,提取膳食纤维,并对所得膳食纤维产品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心甘薯是提取薯渣膳食纤维的理想材料;各种酶的最适用量分别为:α-淀粉酶1.2mL/g,胰蛋白酶0.7mL/g,糖化酶4.0mL/g;糖化酶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60℃,时间40min,pH 5.0;膳食纤维产品中总膳食纤维含量为81.43%,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可达40.31%,甘薯渣膳食纤维膨胀力和持水力分别达到195mL/g和910%。  相似文献   
107.
甘薯淀粉若干重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并比较了84个甘薯基因型的淀粉率、褐变度、多酚氧化酶活性、直链淀粉含量以及淀粉酶活性,探讨了淀粉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上述各性状于基因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干率与淀粉率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淀粉率与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褐变度与淀粉酶活性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8.
1990年选用优良亲本进行放任授粉的集团杂交 ,育成甘薯新品种金山 12 55,于 1996和 1997年分别通过专家技术鉴定及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该品种表现高产、优质、高抗蔓割病、耐旱及耐贮等特性 ,在莆田、惠安、晋江、漳浦、福清等 16个县 (市 )示范推广 ,到 1999年累计种植面积 370 2 7hm2 ,已取得了较大增产效益 .  相似文献   
109.
食用甘薯品种选育及系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食用甘薯品种的选育方法,加快优良食用甘薯品种的选育进程。本研究对2001—2020年育成的22个食用型甘薯品种主要性状和亲本系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个食用甘薯品种的平均鲜薯产量32689.0 kg/hm2,平均干物率28.1%。其中12个苏薯系列红心食用甘薯品种的平均胡萝卜素含量4.77 mg/100g鲜薯,10个宁紫薯系列紫心食用甘薯品种的平均花青素含量24.49 mg/100g鲜薯。系谱分析表明:苏薯系列红心食用甘薯品种基因源主要来自于美国品种,其中大多数品种都具有‘南瑞苕’血统,宁紫薯系列紫心甘薯品种基因源主要来自于日本品种,同时种质创新和桥梁亲本的应用也对紫心甘薯品种选育起到重要作用。外引资源和创新种质都是食用甘薯育种不可或缺的亲本来源,定向配组杂交是选育优良食用甘薯品种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0.
Interspecific hybrids from cross incompatible relatives of sweetpotat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mmary Hybrids were obtained from Ipomoea interspecific crosses through ovule culture. The hybridity of the progeny obtained from I. triloba × IitI. trifida and (I. triloba × I. lacunosa) × I. batatas (4x) crosses was established by comparisons of floral morphology and analyses of peroxidase and esterase isozymes. The hybrids displayed the inflorescence type and sepal shape and texture of their male parents, while corolla size and anther and nectary color tended to be intermediate to their parents. The isozyme banding patterns of the hybrids contained bands present in the patterns of each of their parents. Pollen grain viability, measured by aceto-carmine stainability, was 44.1%, 92.3% and 82.4%, respectively, for the I. triloba × I. trifida hybrid and the (I. triloba × I. lacunosa) × I. batatas (4x) hybrids, H1 and H2. A controlled pollination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I. triloba × I. trifida, and the (I. triloba × I. lacunosa) × I. batatas (4x) hybrids, H1 and H2 were partially self fertile with 6%, 70% and 13%, respectively, of the pollinated flowers producing viable seed. Success in backcrossing and sib-mating varied with the cross combi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