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7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818篇
林业   345篇
农学   773篇
基础科学   308篇
  484篇
综合类   3622篇
农作物   506篇
水产渔业   372篇
畜牧兽医   1854篇
园艺   351篇
植物保护   1159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18篇
  2022年   426篇
  2021年   403篇
  2020年   362篇
  2019年   461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429篇
  2016年   478篇
  2015年   458篇
  2014年   506篇
  2013年   444篇
  2012年   696篇
  2011年   694篇
  2010年   548篇
  2009年   497篇
  2008年   384篇
  2007年   442篇
  2006年   327篇
  2005年   278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Brown stripe disease is a severe foliar fungal disease of sugarcane worldwide and is widespread in all sugarcane planting areas in China. Brown stripe is a major disease that seriously affects the output and quality of the sugarcane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s second-largest sugar base, while the pathogen of this disease remains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 To address this, w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the fungi associated with 68 leaf samples showing typical symptoms of brown stripe from 22 sugarcane varieties in different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A total of 113 isolates were obtained, which were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Of these, 64 representative isolates were sequenced for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ITS), GAPDH and EF-1α loci. All representative isolates grouped with the type strain of Bipolaris setariae in the phylogenetic trees inferred with individual and concatenated sequences of ITS, GAPDH and EF1-α. Pathogenicity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B. setariae strains were able to induce typical symptoms of brown stripe.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clarify that only B. setariae is associated with sugarcane brown stripe in Yunnan, China. It is record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as a pathogen causing sugarcane brown stripe in Yunnan, and it is able to infect many major cultivars and new varieties, posing a new threat to the sugar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In addition, these results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ture breeding of disease-resistant varieties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ugarcane brown stripe disease.  相似文献   
82.
<正>普通菜豆(Common bean),俗称芸豆(Kidney bean),为豆科(Fabaceae)菜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既是蔬菜又是粮食,是重要的农副产品。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种植普通菜豆的主要地区之一。随着普通菜豆栽培面积以及连作年限不断增加,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枯萎病,严重影响了普通菜豆的产量和品质,已成为限制普通菜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21年7月,  相似文献   
83.
<正>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芍药科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因其风姿华丽、色彩艳丽、品种繁多、深受大家喜爱,是中国传统名花和世界著名花卉之一。其根皮也被称为丹皮,具有抗炎、抑制血小板、止痛、清热等作用,是六味地黄丸等著名中成药的主要配方,也是饮片中的常用品[1-2]。近年来,随着牡丹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造成牡丹病害的大面积发生,已给牡丹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4.
棉铃虫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围食膜作为昆虫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及有害物质的第一道天然保护性屏障,其上可能存在与Bt抗性相关的受体蛋白。本研究以Bt Cry1Ac抗性和敏感品系的棉铃虫围食膜为对象,采用NuPAGE电泳技术、配体杂交、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技术,测定了围食膜蛋白含量,鉴定了蛋白质的组成及与Bt Cry1Ac毒素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敏感品系围食膜中蛋白含量为22.19%,抗性品系围食膜中蛋白含量为26.99%。抗、感品系棉铃虫围食膜上存在与Cry1Ac毒素结合的6个差异蛋白,推测其中棉铃虫羧酸酯酶蛋白和血影蛋白是2个有意义的抗性相关蛋白,2个新蛋白可能参与Bt抗性。研究证明棉铃虫围食膜上存在Bt结合蛋白且与抗性相关,为进一步明确Bt抗性机制、制定合理的Bt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
为明确贵州魔芋软腐病菌种类?致病力及分布特点,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贵州主要魔芋种植区软腐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 对icdA, mdh, mtlD, proA, rpoS 等5个管家基因进行了扩增?序列测定, 分别用单基因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对病菌进行鉴定, 同时采用组织块接种方法测定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通过组织分离法共分离魔芋软腐病菌株47株; 采用5个管家基因进行分子鉴定, 将病菌分别鉴定为海芋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和方中达迪基氏菌Dickeya fangzhongdai 3个种, 其中海芋果胶杆菌P.aroidearum为贵州魔芋软腐病主要致病菌, 占分离菌株的70%, 广泛分布在多个地区; 其次为方中达迪基氏菌D. fangzhongdai, 占分离菌株的28%, 也普遍存在于贵州各魔芋种植区; 胡萝卜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最少, 占分离菌株的2%?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 菌株间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海芋果胶杆菌不同菌株之间致病力差异较大, 低?中?高致病力菌株都有, 方中达迪基氏菌差异较小, 仅有中?高致病力菌株?本研究确定了贵州魔芋软腐病菌种类?致病力及在贵州的分布特点, 首次报道了海芋果胶杆菌?方中达迪基氏菌是贵州魔芋软腐病的主要病原菌, 进一步加深了对魔芋软腐病及其发生流行的认识, 为软腐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6.
为持续控制小麦叶锈病及促进小麦的抗叶锈病育种工作,2019—2020年自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采集自然感叶锈病的小麦病叶,经分离获得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利用43个小麦叶锈病鉴别寄主材料对其致病类型进行鉴定,并对其毒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70份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中共鉴定出67个致病类型,主要致病类型为THS、SHJ、PHS和SHS,出现频率分别为8.8%、7.6%、5.9%和5.9%。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的单孢分离物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10、Lr12、Lr22a、Lr22b、Lr29、Lr33、Lr35和Lr36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超过90.0%,而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9、Lr24、Lr25、Lr28、Lr38、Lr40、Lr41、Lr42、Lr43和Lr13+3ka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小于10.0%。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显示,3个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对抗叶锈基因Lr1、Lr2a、Lr3、Lr14b、Lr18、Lr21、Lr26、Lr27+31、Lr32和Lr37的毒力存在显著分化。浙江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少的毒性因子(4.73)和毒性值(600...  相似文献   
87.
为更好地利用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野生资源,本研究从我国青藏高原、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以及国外部分地区共采集了1 723份野生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通过表型特征观测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共鉴定出了990份野生老芒麦种质,246份垂穗披碱草种质,并测得老芒麦的DNA含量在5.86~7.30 Gb之间,平均DNA含量为6.66 Gb;垂穗披碱草材料的DNA含量在9.50~10.36 Gb之间,平均DNA含量为9.97 Gb。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北、华北以及东北地区的部分野生老芒麦材料在苗期基部叶鞘出现了绒毛,分析发现该表型出现的概率与经度和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海拔、年年均气温以及年平均降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老芒麦苗期基部叶鞘绒毛的有无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可能是老芒麦种质应对不同环境类型的适应性机制之一。本研究为老芒麦的形态鉴定提供了新的依据,为老芒麦种质资源挖掘和育种应用提供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88.
柔性坐标测量机参数辨识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设计了一种六自由度关节式柔性坐标测量机,并对该测量机测量方程中的参数进行了辨识,提出了一种快速简易的单点锥窝标定方法。该方法基于单点锥窝提供的空间单点基准,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中的高斯-牛顿法,求解测量机测量方程的参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测量机的整体精度,且操作简单、计算效率高。  相似文献   
89.
杂交水稻品种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稳香  胡少奇 《种子》1995,(6):18-19
该试验用幼苗形态鉴定法对杂交裟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通过特定的温度、光照和药剂处理,杂交一代F1的茎基部呈深红色,而不育系A和保持系B的茎基部无色或仅呈微红色。故可鉴定出F1的纯度,但不能将A与B区分出来。  相似文献   
90.
An algorithm of fault section diagnosis based on topology identification for distribution networks is presented. By decomposing the topologic matrix which describing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into two parts,one part only contain the complex coupling factor ,and the other ignore the complex coupling factor. Using this method, the fault zones in distribution network can be identified and isolated efficiently, and the vertexes of the zones can also be identified automatically. This approach adapts to the changefully network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