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135篇
农作物   89篇
植物保护   1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不同作业方式和施药模式下杀虫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植保无人机施药沉积利用率高但防治效果不稳定的问题,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保无人机和背负式喷雾器喷施后药液在水稻植株上的农药沉积率,选择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和毒死蜱4种杀虫剂分别对分蘖期和拔节期水稻进行不同施药模式的室内喷施试验,以模拟分析水稻非靶标部位的农药沉积对褐飞虱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喷施后水稻中上部的农药沉积率为34.83%,显著高于背负式喷雾器的农药沉积率(15.30%),但药后7 d的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61.4%和64.4%,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烯啶虫胺、呋虫胺和吡蚜酮3种内吸性杀虫剂室内模拟喷施后1 d和4 d均为直接喷施处理的水稻基部农药含量最高,且该处理药后1、4和7 d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分别为23.33%~70.00%、46.67%~80.42%和70.00%~87.50%;其次为遮挡茎部喷施处理,而水中加药和叶片受药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差。对于兼有触杀和熏蒸毒性的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水中加药处理和直接喷施处理药后1、2和4 d的校正死亡率均在98.33%以上,显著高于其他2种处理。表明不同杀虫剂的吸收传导特性不同,这直接影响其能否到达水稻基部,进而影响其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2.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贵州三地(黄平、惠水、湄潭)褐飞虱对烯啶虫胺的抗性水平和烯啶虫胺、哒螨灵及其组合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室内毒力及田间小区防效。结果表明,贵州黄平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47.94,惠水和湄潭种群则表现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6.11、5.09。烯啶虫胺与哒螨灵以有效成分比1∶1组合时,增效作用显著,其共毒系数(CTC)为154.71,LC50为3.05 mg/L。田间喷施该复配组合7 d后,对褐飞虱的防效高达92.94%,显著高于烯啶虫胺单剂处理(80.11%)和哒螨灵单剂处理(72.90%)。  相似文献   
93.
为给我国褐飞虱精细化预测预报及源头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2007—2016年期间中国两广南部8个国家基准病虫测报站每年3-5月的逐日褐飞虱灯诱数据来分析其种群始见期变化、春季迁入量与迁入峰次变化,通过轨迹回推方法分析两广南部各站及各月虫源地分布,并根据850 hPa风向频率图分析虫源地的风场分布。结果表明:①两广南部大部分站点褐飞虱的平均始见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一般3月开始有迁入发生,4月迁入峰次较少,到5月时峰次逐渐增多,5月是春季主要迁入期;近年来两广南部迁入较早的年份褐飞虱迁入虫量有所回落。②两广南部春季迁入的境外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中部、老挝中部,少量来自泰国东北部,而国内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两广最南端的部分地区。③10年中,虫源地3—5月常盛行西南风,特别是在主迁入期5月西南风十分稳定。稳定的西南风有利于中南半岛的褐飞虱种群北迁进入我国。④联合境外虫源地国家,有效控制两广南部褐飞虱的春季迁入量,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后期种群大量北迁对我国水稻生长发育造成的危害,有利于我国全年对褐飞虱虫害的防控。  相似文献   
94.
为明确抗感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水稻遗传群体在细胞水平的生理变化差异,通过蛋白质组学法对抗褐飞虱水稻遗传群体16W19-1-1和感稻飞虱水稻遗传群体16W45水稻叶片的差异蛋白质组进行研究,采用串联质谱标签标记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进行差异蛋白质谱分析,利用Mascot search results软件进行搜库以确定差异表达蛋白,应用qPCR技术对差异蛋白关联基因在抗感褐飞虱遗传群体中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抗感褐飞虱遗传群体中共鉴定出7 625个蛋白,其中差异蛋白229个,涉及上调蛋白156个,下调蛋白73个,主要集中在代谢蛋白、氧化还原蛋白和应激蛋白,主要参与了氰胺基酸代谢、牛磺酸代谢、聚糖降解、脂肪酸链伸长等通路。最终找到9个关键蛋白,关联6种酶,分别为γ-谷氨酰基转移酶、β-葡糖苷酶、β-N-乙酰-D-氨基葡萄糖酶、谷氨酸脱羧酶、甚长链烯酰-CoA还原酶和甚长链3-氧酰辅酶,对应8个基因。表明以上6种酶与植物抗虫性关系密切,可能在上述水稻品系抗褐飞虱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
烯效唑对稻飞虱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烯效唑对稻飞虱取食和产卵行为的影响刘光杰,赵伟春(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浙江农业大学,杭州310029)关键词:烯效唑;白背飞虱;褐飞虱;取食产卵;抗虫性InfluencesofUniconazoleontheFeedingandOvip...  相似文献   
96.
稻飞虱、叶蝉求偶鸣声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用自己研制的昆虫鸣声采集装置,对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Sogatella furcifera)和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求偶鸣声和行为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7.
98.
氟吡呋喃酮是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新烟碱类杀虫剂。为探究氟吡呋喃酮在水稻稻飞虱上的应用前景,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采自中国7省10地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和5省8地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的抗性。结果表明:10个地区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表现为低等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6.1~17.4),其中江西南昌、河南信阳、安徽六安和浙江杭州种群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RR=10.1~17.4);相反,白背飞虱除湖北孝感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表现为低水平抗性(RR=6.3)外,其他7个地区的田间种群均保持敏感(RR=1.1~3.6)。本研究揭示了中国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的敏感性现状,可为合理应用氟吡呋喃酮防控稻飞虱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
黑肩绿盲蝽对不均匀分布猎物的捕食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工气候室内黑肩绿盲蝽Cyrtorhinous lividipennis(Reuter)褐对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高密度小区表现出明显的聚集反应。在褐飞虱密度高的小区出现的时间大于在低密度小区内的时间。其聚集的机制很可能是该捕食者对高猎物密度小区的捕食频繁,停留的时间也更长。尽管黑肩绿盲蝽表现出很明显的聚集行为,但是它们对褐飞虱的捕食率却与褐飞虱的密度无关或成逆密度相关。形成这种现象的据本原因是捕食者的最大食量和该捕食者在各害虫密度小区内的搜索时间限制。  相似文献   
100.
褐稻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方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文把褐稻虱种群按其生长发育顺序划分为卵(E)、1-2龄若虫(S)、3-4龄若虫(L)和成虫(A)4个阶段,把各阶段的作因子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状态(staltes),在稻田调查中分别记录其单位面积的数量。通过换算,计算卵、1-2龄若虫和3-5龄若虫的存活率(Sg,Ss,Sl)及各作用因子相对应的存活率(S1,S2,S3,S4,S5,S6),同时通过实验种群的产卵量(FPfP),成虫逐日产卵概率(Pn)和自然种群成虫逐日存活率(AAa)组成的下代卵量概率,∑Pfl(SAa)′组成褐稻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各个组分,如果包含成虫迁移后的居留率St,则根据生命表组分建立的种群趋势数字模型(Morris-Watt种群数学模型^[7,10,11])可扩充为:I=SESSSLFPFP♂St∑Pfl(SAa)协′I=S1S2S3S4S5S6FPFP♀St∑Pfl(SA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