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52篇 |
免费 | 146篇 |
国内免费 | 43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7篇 |
农学 | 1138篇 |
基础科学 | 7篇 |
325篇 | |
综合类 | 1242篇 |
农作物 | 489篇 |
水产渔业 | 147篇 |
畜牧兽医 | 551篇 |
园艺 | 278篇 |
植物保护 | 1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112篇 |
2020年 | 122篇 |
2019年 | 130篇 |
2018年 | 79篇 |
2017年 | 108篇 |
2016年 | 158篇 |
2015年 | 180篇 |
2014年 | 202篇 |
2013年 | 211篇 |
2012年 | 225篇 |
2011年 | 314篇 |
2010年 | 237篇 |
2009年 | 275篇 |
2008年 | 276篇 |
2007年 | 284篇 |
2006年 | 262篇 |
2005年 | 223篇 |
2004年 | 173篇 |
2003年 | 159篇 |
2002年 | 101篇 |
2001年 | 93篇 |
2000年 | 84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3年 | 4篇 |
1962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遗传标记技术。本文综述了几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药用植物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为准确、科学的评价药用植物的品质及真伪优劣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2.
5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下的玉米回交群体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综3为受体亲本、衡白522为供体亲本,通过3代回交,利用SSR标记对BC3F1群体背景进行检测,并进行群体植株重要农艺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群体背景回复率在94.40%以上,平均回复率为97.75%,最高回复率为100%,远远高于经典遗传学背景回复率。农艺性状分析结果显示,背景回复率并未达到分子标记结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提高育种选择效果加速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数量性状控制的农艺性状的选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4.
【目的】准确区分水稻的籼粳性在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和进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在籼稻和粳稻中存在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设计的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籼粳性的判别中。但是已公布的这些籼粳性判别分子标记在遗传背景多样的实验材料中是否仍然表现出籼粳特异性尚未可知;此外,目前籼粳性的判别多是基于待测品系与 2 个对照品种的比较,无法反映待测品系与籼(粳)亚种群体的籼粳相似性。因此,需要筛选出一套能在多样性遗传材料中都表现出籼粳性特异的分子标记,并建立籼粳组群判别体系客观判别水稻的籼粳性。【方法】在能代表世界水稻遗传多样性的水稻多样性种质平台 2(RDP2)中,利用 7 万个 SNP分子标记的基因型,选取保留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92 份水稻品种(系),对已知的 51 对用于籼粳性判别的分子标记进行筛选;并根据籼粳特异性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选取 5 份籼稻和 5 份粳稻组成籼稻和粳稻判别组,利用籼性判别值量化水稻籼粳性。【结果】在 51 对分子标记中筛选到 24 对籼粳特异性强的分子标记(在籼 / 粳稻群中出现专一带型的频率均高于 69.5%),它们均匀分布在水稻 12 条染色体上。根据籼粳特异分子标记的带型结果,92 份品种(系)可分为籼稻和粳稻 2 个组群,聚类结果与这些品种(系)已知的籼粳性完全吻合。根据聚类结果,构建了组群判别体系,随机选取 10 份品种(系)对其籼性判别值进行计算,其中 1 份偏籼品系、1 份偏粳品系、4 份籼稻品系、4 份粳稻品系,准确地实现了对其籼粳性的量化判别。【结论】筛选出一套可在
遗传背景丰富的材料中进行籼粳性鉴定的分子标记,并基于籼粳组群建立了一套籼粳判别体系,高效准确判别水稻的籼粳性。 相似文献
55.
56.
Abstract– To assess the levels of gene introgression from cultured to wild brown trout populations, four officially stocked locations and four nonstocked locations were sampled for one to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and compared to the hatchery strain used for stocking. Allozyme analysis for 25 loci included those previously described as providing allelic markers distinguishing hatchery stocks and native populations. Different levels of hybridization and introgression with hatchery índividuals were detected in stocked drainages as well as in protected location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new policies for stocking and monitoring hatchery fish are needed if gene pools of wild Spanish brown trout populations are to be preserved. 相似文献
57.
58.
2个锦鲤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3对微卫星引物,对2个锦鲤(Ornamental carp)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锦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其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7.86和8.37;2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7911和0.792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735和0.679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145和0.7192.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057,遗传相似度为0.9011.13个微卫星位点可用于锦鲤群体的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59.
Manuel Alejandro Merlo Ismael Cross Ana Rodríguez‐Rúa Manuel Manchado Laureana Rebordinos 《Aquaculture Research》2013,44(6):974-984
The meagre (Argyrosomus regius) is a commercially important species for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production has been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is growing importance has not been matched by increased genetic knowledge of the species. For this reason, an initial approach has been made to 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s of the meagre, using three particular multigene families (45S and 5S ribosomal DNA and U2 snRNA gene) as both molecular and cytogenetic markers. Only one type of 5S rDNA and only one ITS‐1 (from 45S rDNA) were obtained, and these therefore coul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markers for this species. However, the U2 snRNA gene produced a multi‐band electrophoretic pattern, and some of these bands were demonstrated to be linked with the U1 snRNA gene. This linkage could also provide a good species‐specific marker which could be useful for tracing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Sciaenidae family. In this study, we have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karyotype of the meagre: this is composed of 48 acrocentric chromosomes. Each of the three gene families were localized on different chromosome pairs, although the U2 snRNA gene probe was also located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 genome of the meagre, as expected by the amplification pattern. 相似文献
60.
为了研究珠母贝属的分类地位和系统演化情况,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扩增并直接测序出雷州半岛珠母贝属中的马氏珠母贝、大珠母贝、珠母贝、斑珠母贝和黑珠母贝的3种线粒体基因(12S r RNA、16S r RNA和COⅠ)部分序列,分析其碱基组成和种间遗传距离。同时结合Gen Bank上发表的白珠母贝序列,构建珠母贝属的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5种珍珠贝的3种基因部分序列碱基AT含量大于GC含量,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线粒体DNA序列基本一致,序列都处于高度饱和的状态。系统分析显示,构建的分子系统树与传统的形态分类基本一致。在黑珠母贝和白珠母贝亲缘关系上,3种线粒体DNA片段在碱基组成、种间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树上都显示黑珠母贝和白珠母贝非常相近,可以认为是同一种中的2个亚种。在斑珠母贝的亲缘关系上,系统分析显示斑珠母贝与黑珠母贝和白珠母贝更为接近。研究表明,大珠母贝和珠母贝在系统进化中较早的分离出来,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种类。3种分子标记对马氏珠母贝亲缘关系分析上存在一定差异,根据现有的数据尚不足以得出结论,需进一步做分子系统研究并结合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