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4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21篇 |
农学 | 91篇 |
基础科学 | 3篇 |
75篇 | |
综合类 | 373篇 |
农作物 | 9篇 |
畜牧兽医 | 9篇 |
园艺 | 231篇 |
植物保护 | 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42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81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59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新疆红肉苹果杂交后代绵/脆肉株系果实质地差异相关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富士’× 新疆红肉苹果杂交F1群体中的2个绵肉株系‘绵肉1号’、‘绵肉2号’和2个脆肉株系‘脆肉1号’、‘脆肉2号’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为试材,测定其果实硬度、脆度、乙烯释放量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2个脆肉株系各个时期的果实硬度和脆度均显著高于2个绵肉株系;②在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的乙烯释放量均小,绵肉株系与脆肉株系间差异不明显,在花后130 d的成熟期,2个绵肉株系的乙烯释放量是2个脆肉株系的10倍;③2个绵肉株系果实的果胶酶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绝大部分发育时期高于2个脆肉株系,而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β–木糖苷酶、淀粉酶和脂氧合酶的活性在发育前期差异较小,到发育后期2个绵肉株系显著高于2个脆肉株系;④相关分析显示,绵肉脆肉特性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及淀粉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2.
以3 年生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Pamp)Rehd. var. pinyiensis Jiang]盆栽树为材料,通过2,4-D 水溶液灌根处理,探讨了新根(延长根和吸收根)细胞死亡及其抗凋亡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在60 mg · L-1 2,4-D 处理后的70 d 内,新根细胞死亡量和类caspase3/7(半胱天冬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ATP 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变化与之相反。平邑甜茶抗凋亡基因MhBAG、MhBI-1 与MhHSP70 在新根中均受2,4-D 诱导,随着2,4-D 处理时间的延长,MhBAG 基因的表达水平先下降后逐渐升高,MhBI-1 与MhHSP70 则先升高后下降。在2,4-D 处理下,吸收根细胞死亡量与根系活力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延长根,吸收根MhBI-1 与MhHSP70 表达量的早期升高幅度大于延长根,表明吸收根细胞对2,4-D 的敏感性高于延长根;但在基因表达高峰时,延长根抗凋亡基因表达量的升高倍数明显高于吸收根,暗示延长根比吸收根有更强的抗凋亡能力。 相似文献
103.
以‘嘎拉’苹果为材料,克隆了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Md6PGDH1(序列号:MDP0000279299)全长。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包含一个长为1 047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4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6.430 k D,预测等电点为9.24。同源性分析表明Md6PGDH1还有另外3个同源基因;功能域分析表明Md6PGDH蛋白含有两个保守的绑定域;亚细胞预测表明Md6PGDH定位存在差异。分析Md6PGDH1启动子发现存在多个响应非生物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定量分析显示,Md6PGDH1在苹果的不同组织中都有表达,且受非生物胁迫诱导。原核诱导Md6PGDH1蛋白并进行蛋白酶活的测定,为后续蛋白功能鉴定奠定了基础。Md6PGDH1在苹果愈伤组织中过量表达,提高其抗盐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4.
平邑甜茶幼苗与葱混作对苹果连作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葱(Allium fistulosum L.)与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混作对苹果连作土壤环境及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作土对照相比,平邑甜茶与葱混作能促进幼苗株高、地径、鲜样质量、干样质量的增长(分别为对照的1.42倍、1.67倍、3.63倍和2.99倍);提高了平邑甜茶幼苗的根系呼吸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58倍、2.74倍、2.41倍和6.79倍);显著提高土壤中脲酶、蔗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混作石灰氮溴甲烷连作土;同时混作土壤中细菌数量为连作对照的2.44倍,放线菌数量为连作土对照的1.79倍,而真菌数量较连作土对照减少了69.4%,土壤中细菌/真菌比值表现为溴甲烷混作石灰氮连作土;提高了土壤真菌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降低了优势度指数;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明显减少。平邑甜茶幼苗与葱混作,可以减少连作土壤中真菌数量,提高细菌数量,减轻苹果的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05.
苹果属植物无融合生殖特性——文献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了国内外苹果属中无融合生殖种类;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些种无融合生殖特性的研究成果,包括兼性无融合生殖习性、无性胚形成方式、遗传方式、染色体倍性和同工酶表现;简述了无融合生殖在科研及生产的应用现状和潜力。 相似文献
106.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啤酒糟和白酒糟对连作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及其连作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土壤添加酒糟可显著提高平邑甜茶幼苗株高、干样质量、鲜样质量等生物量指标。添加酒糟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数量与连作土对照相比也有明显提升。通过聚类分析、主成成分分析和多样性分析发现,加入酒糟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且不同酒糟类型和不同酒糟处理方式造成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不同;由于酒糟自身携带及灭菌酒糟在土壤中滋生的微生物,促使土壤中优势种群的出现,改变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土壤中的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与连作土壤对照中的层出镰孢菌基因拷贝数相比,啤酒糟、白酒糟、灭菌啤酒糟和灭菌白酒糟处理分别降低了39.1%、58.1%、20.9%和39.2%,酒糟灭菌后减弱了对有害菌层出镰孢菌的抑制作用。综上,苹果连作土壤中加入酒糟后,改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降低了有害真菌的数量,减轻了苹果连作障碍现象,其中白酒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7.
苹果种质资源枝干轮纹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田间自然发病抗性鉴定法与利用苹果轮纹病菌ZZ26人工接种枝条鉴定法相结合,对189份栽培种苹果种质资源进行了苹果轮纹病综合抗性鉴定,并根据抗病性鉴定结果对其进行抗病类型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苹果种质资源抗病性表现存在差异,但参试种质中未发现免疫种质。通过人工接种,189份苹果种质资源的抗病类型可分为:高抗(16个);中抗(75个);中感(81个);高感(17个)。通过田间调查,2012年得到抗病类型3种,即高抗(144个);中抗(44个);中感(1个)。2013年同样是3个抗病类型:高抗(14个);中抗(162个);中感(13个)。两年调查均无高感品种。2017年再次调查,结果显示田间调查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有随种植年限增加一致率逐渐提高的趋势,2012年为13.23%,2013年为38.62%,2017年则超过一半,达到57.14%。经过综合抗性筛选,最终得到表现一致性较好的高抗种质2份:北之幸和秦冠。 相似文献
108.
垂丝海棠插穗生根与可溶性蛋白和激素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DS-PADE电泳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研究了垂丝海棠插穗切口处的可溶性蛋白质变化和激素变化与生根的关系.结果表明:46KD、39KD、31KD、28KD、26KD、24KD等可溶性蛋白质等与生根有关.其中,39KD、26KD、24KD是调控蛋白,其作用是诱导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愈伤组织形成及根原基的产生有关,当不定根形成后即消失,46KD、31KD、28KD蛋白是伴随不定根产生而新形成的蛋白,促进垂丝海棠插穗的生根,46KD蛋白是一种阻碍细胞分化的蛋白,对生根不利. 相似文献
109.
’Fuji’ apples (Malus domestica Borkh cv. ‘Fuji’) sometimes develop a discolouration in the peel during cold storage, typically in the periphery of sunburned peel. We refer to this particular postharvest disorder as ‘Fuji’ stain as we have not observed it in any cultivar other than ‘Fuji’ and the discolouration looks like a stain on the peel. Because peel discolouration occurs, peel pigments are thought to be involved. Hence the concentrations of anthocyanins, epicatechin, quercetin glycosides, chlorogenic acid, chlorophylls, and carotenoids in peel disks taken from areas exhibiting ‘Fuji’ stain were compared to concentrations observed in peel disks not exhibiting ‘Fuji’ stain. In 2005, peel from sunburned apples exhibiting ‘Fuji’ stain was compared to peel from three areas of sunburned apples not exhibiting stain [i.e. sunburned peel, the area around the sunburned peel (halo), and the area around the halo (OH)]. Additionally, stained peel was compared to the sun-exposed side of non-stained non-sunburned apples (NSNB). The second year, 2006, we compared stained peel to NSNB peel and the area outside the stained area (OS) on those fruit with sta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idaein, epicatechin, and quercetin glycosides were consistently low in the stained peel both years. This is in contrast to our earlier studies in which sunburned ‘Fuji’ apples ha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quercetin glycosides and epicatechin and low concentrations of idaein, and non-sunburned apples had low concentrations of quercetin glycosides and epicatechin an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idaein. The consistent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stained peel reported here indicates an association of these compounds with the incidence of stain. In 2005, chlorogenic acid concentrations in the stain peel were lower than other peel types, but in 2006 they were higher. Differences in chlorophyll and carotenoid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among many of the peel types. However, there is not a clear association between stain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chlorophyll and carotenoid concentrations due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not being observed in both years. While our research provides insight into pigment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Fuji’ stain formation, more work is needed to help clarify the inconsistencies observed between the 2 years. 相似文献
110.
磷与VA菌根真菌对小金海棠苹果苗生长及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隔网分室盆栽装置, 研究了P 不同水平下, 接种VA 菌根真菌〔Glomus versiforme (Karsten) Berch. 〕对小金海棠(Malus xiaojinensis Cheng et Jiang) 实生苗生长及P、Fe、Zn、Cu 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 菌根真菌的侵染能显著增加小金海棠实生苗的生长量,改善宿主植物的P 营养。虽然小金海棠菌根苗地上部及根部Fe 含量因边室施加P 肥明显降低, 但其Fe 的吸收量明显增加, 且在施P 50 mg·kg-1的水平(P1) 下达最大值。菌根真菌的侵染增加了小金海棠苗对Zn 和Cu 元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