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9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林业   231篇
农学   115篇
基础科学   151篇
  785篇
综合类   2352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114篇
植物保护   11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296篇
  2011年   382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丘陵山区农用自适应调平底盘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地面凹凸不平,针对农用车辆行驶稳定性较差、车体倾斜等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调平方法,并根据丘陵山区农用动力底盘作业要求,设计一种自适应调平悬架及应用该悬架的自适应调平底盘。建立虚拟样机三维模型,并导入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中进行仿真分析,将底盘仿真过程中的侧倾角和俯仰角与四轮刚性底盘在同等条件下仿真得到的侧倾角和俯仰角对比,自适应调平底盘参考某种作业环境在幅值和波长特定的波形地面上行走作业时,侧倾角和俯仰角之和可降低60%左右。通过对样机土槽试验结果分析,证明自适应调平方法的可行性和仿真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2.
基于弱约束的四维变分方法和陆面过程模式发展了一个地表温度的陆面数据同化系统。本文反演了地球静止业务环境卫星(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GOES)的地表温度,并将反演的地表温度同化入陆面过程模式,改进陆面过程模式中地表水热通量的估算精度。以弱约束的变分方法通过在代价函数中增加弱约束项代替陆面过程模式动力方程组中存在的模式误差,构建新的代价函数并对其优化,从而改善模式中显热与潜热的估算精度。将GOES地表温度与实测地表温度进行比较,其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试验中的观测误差。选择美国通量网AmeriFlux中2个主要农业站点的气象和通量数据作为试验数据,对同化系统进行驱动和验证。结果表明同化后的地表温度、潜/显热估算精度均有提高。其中,各站地表温度RMSE平均仅为1 K,显热通量平均RMSE下降22 W/m2,潜热通量平均RMSE下降26 W/m2。因此结合陆面过程模式的弱约束变分方法同化GOES反演温度产品估算近地表水热通量的方法是有效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73.
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城市污水污泥由于其产生量的巨大及成分的复杂,如何对它进行合理利用已越来越受人们关注。文章系统地综述了污泥的减容化、无害化处理方式及其进展,并重点对其资源化的土地利用和水处理利用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污泥的资源化最经济、最有效的处理途径。  相似文献   
74.
土壤磷素流失的途径、环境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40  
单艳红  杨林章  王建国 《土壤》2004,36(6):602-608
土壤长期过量的P肥(包括化肥和有机肥)投入导致土壤P素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大了土壤P素流失的风险。大部分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素是P,土壤P的流失是重要的非点源污染。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土壤P管理的研究做一综述,内容包括土壤P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土壤P的流失途径及影响因素、系列水体P和土壤P指数、土壤P流失控制对策(土地利用管理、立法、政策的改变)等。  相似文献   
75.
开垦对草甸土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选取科尔沁沙地东南缘草甸土两块10×10m的样地为例,分析了草地开垦8a后的耕地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草地与耕地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草地亚表层(1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于耕地(p<0.05);草地与耕地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差异,表现为草地的表层和亚表层的结构异质性分别大于耕地,分数维小于耕地,空间依赖性强于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的破碎程度弱于耕地。耕地表层与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草地表层与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但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比较相似。因此,开垦不仅影响草甸土有机碳含量的高低,而且影响其空间结构特征和分布格局。这对进一步了解草地开垦对土壤有机碳及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丘陵土壤CaCO_3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宇平  段建南 《土壤通报》2003,34(4):319-321
本文以具有典型黄土丘陵特征的砖窑沟流域为例,对该流域梁峁地主要土壤类型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0cm层土壤剖面CaCO3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aCO3含量耕地>林地>荒草地;耕地土壤CaCO3有明显的累积层,累积深度约在20~100cm之间;林地累积层深度约在20~60cm之间;而荒草地无明显累积层。这种现象与一般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  相似文献   
77.
试验采用广东东莞花岗岩发育的坡地赤红壤为样品进行研究表明 :在坡地赤红壤的 4种利用模式中 ,旱地种植花生 ,荔枝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酸性 ,提高土壤肥力 ;提高土壤Al-P和Fe -P的含量 ,减少O -P的所占的比例 ,提高坡地赤红壤磷酸盐的有效性 ;增加土壤表层的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 ,可能使土壤的磷酸酶的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78.
79.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land use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has changed greatly as the result of political initiatives. These changes have caused soil nutrient changes which are examined in this paper for Zunhua County, northern China from 1980 to 1999. The areas of farmland, grassland, and paddy decreased greatly and were replaced by increases in forest and residential land. The soils under forest in 1999 transformed from farmland in 1980 increased in organic matter by 21%, total nitrogen by 18%, available nitrogen by 65%, available phosphorus by 17%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by 17%. Similarly, in the area which was converted from farmland in 1980 to grassland in 1999,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vailable nitrogen,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increased by 38%, 37%, 71%, 2% and 28%, respectively. Changes from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not only changed land cover but also improved soil fertility and probably reduced soil nutrient losses.  相似文献   
80.
龙健  李娟  汪境仁 《土壤通报》2006,37(2):249-252
本文研究了黔中岩溶丘陵区几种不同士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特征。结果表明,农林(林草)复合利用模式在土壤粒级组成、孔隙分布、持水性能、有机质和N、P养分、酶活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肥力性状特征,有机无机肥配施、精细管理的灌溉农田次之,而粗放管理的旱坡耕地,土壤肥力性状严重恶化,逐步向石漠化景观演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显著影响土地肥力变化的程度和方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基本农田精细管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革)是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区域生态重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