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28篇
  7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4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71.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与面包烘烤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与小麦品质性状(SDS沉降值、比沉降值)的关系.结果表明,Glu-Al、Glu-Bl和Glu-Dl位点控制的亚基等位变异与品质性状密切相关.在Glu-Al位点控制的3种亚基等位变异类型中,对品质的效应以1=2*>N(缺失);在Glu-Bl位点控制的4种亚基等位变异类型中,对品质的效应以17+18=7+8>7+9=6+8;在Glu-Dl位点控制的2种亚基等位变异类型中,对品质的效应以5+10>2+12.具亚基1或2*,17+18或7+8,5+10组合类型的小麦品种可望有较好的烘烤品质.  相似文献   
72.
以小麦 NE7060的黄化苗为材料提取总 DNA,用 Sau3A 制备14~22kb 的酶切片段,以λEMBL3为载体构建了5.5×10~6个重组子的基因文库。根据已知的小麦 HMW 谷蛋白亚基基因5′端、中部重复区和3′端序列合成了三个寡核苷酸为探针,经原位杂交和斑点杂交筛选到10个阳性克隆,并对其中两个阳性克隆用 BamHⅠ、EcoRⅠ、HindⅢ和 Sal Ⅰ进行酶切,初步确定了插入片段长度约20.0kb,建立了插入片段的物理图谱。  相似文献   
73.
小麦新高产品系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SDS PAGE分析了 2 1个高产新品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HMW GS) :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Glu A1a(71% )、Glu A1b(2 9% ) ;Glu B1b(9 5 % )、Glu B1c(43% )、Glu B1d(9 5 % )、Glu B1e(38% ) ;Glu D1a(43% )、Glu D1c(5 % )、Glu D1d(5 2 % )。优质亚基组合 1,7+9,5 +10占 33%。 2 1个品系中 1R/ 1B易位系占 95 % ;高产、优质、抗病品系R5 7达面包小麦标准 ,宜重点推广利用 ,R5 9高产、高抗 ,并具强弹基因可作为面条或馒头小麦推广利用。此外 ,2 1个品系中有 8个品系具 2 0亚基 ,应引起注意。结果表明通过引入优质谷蛋白亚基 ,重建四川小麦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结构来改良四川小麦品质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4.
两个小麦-黑麦远缘杂交高代抗病株系的贮藏蛋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SDS PAGE、A PAGE方法对两个小麦 -黑麦远缘杂交高代抗病株系 98- 110 4、98- 917共 2 6个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醇溶蛋白Gli B1l特异位点的有无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这 2 6个材料的Glu A1、Glu B1、Glu D1位点上分别检测到了 2、3、2个等位基因 ,在每个位点上 ,出现频率最高的等位基因分别为Glu A1a(96 15 % )、Glu B1b(92 30 % )、Glu D1d(84 6 2 % )。Nei’s遗传变异系数H分析表明 :供试材料在Glu D1位点上变异最大 ,其次是Glu B1、Glu A1;其中株系 98- 110 4在Glu A1、Glu B1、Glu D1位点上的遗传变异系数H分别为 0、0 180、0 180 ,株系 98- 917在这 3个位点上的遗传变异系数H相应为 0 117、0 117、0 30 5。从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可知 ,此高代抗病株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合方式共有 5种 :(1、7+8、5 +10 )、(1、7+9、2 +12 )、(1、7+8、2 +12 )、(N、7+8、5 +10 )、(1、14 +15、5 +10 ) ;其中亲本A4 2 912类型 (1、7+8、5 +10 )所占比例最多 ,为80 77%。另外通过A PAGE方法检测出 4个具有亚基组成变异的材料 98- 110 4 - 9(1、7+9、2 +12 )、98- 917- 15(1、7+8、2 +12 )、98- 917- 2 7(N、7+8、5 +10 )、98- 917- 2 9(1、14 +15、5 +10 )均为 1RS/ 1BL易  相似文献   
75.
主栽小麦品种中5+10亚基对品质改良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利用生化标记和选择性回交 (5~ 6次 )的方法将 5 +10亚基转移到黑龙江省主栽小麦品种克旱 9、克丰3、龙麦 2 0和垦大 4中。同一品种的 5 +10亚基类型与 2 +12或 3+12亚基类型相比 ,蛋白质和干面筋含量没有差别 (P >0 .1) ,湿面筋与干面筋的比值低 2 .9%~ 5 .0 % (P <0 .0 1) ,Zeleny沉降值与干面筋的比值高4 .5 %~ 13.4 %(P <0 .0 5 ) ,软化度低 15~ 2 5FU(P <0 .0 1) ,最大阻力高 82~ 193EU(P <0 .0 5 )。讨论了这种方法在改造现有小麦主栽品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6.
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29份马卡小麦材料进行了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存在着较丰富的亚基变异,共检测到9种亚基类型和9种亚基组合。其中,Glu-A1位点上null亚基出现频率最高,达82·8%。Glu-B1位点上7+8为优势亚基(占53·3%),7+9亚基出现频率也较高23·3%。Glu-D1位点上优势亚基为2+12(占82·8%)。供试材料品质评分变幅为4~8分,平均为6·2分。  相似文献   
77.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评分系统的改进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对 191个冬、春小麦品种的品质分析结果表明 :拉伸曲线的最大抗延阻力能比较客观地反映面筋的强度 ,但该项试验所需的样品量较大 (至少需要 30 0g面粉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HMW GS)组成受遗传基因的控制 ,麦谷蛋白电泳分析所需的样品量少 (只需半粒小麦即可 ) ,适宜育种的早世代分析。选用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最大抗延阻力均值的差异建立的HMW GS组成评分系统 ,可以对小麦品种的面筋强度进行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78.
利用在1B上含有14 15亚基的山农910180—3和在1B上含有7 8亚基的淄麦12进行杂交,在分离后代中得到14 15和7 8亚基的株系,分析了它们的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面筋指数等5个品质性状。品质性状的方差和相关性分析表明:14 15亚基对小麦加工品质有很大的贡献,好于7 8亚基,14 15亚基对沉降值的贡献比7 8亚基大18%;对14 15亚基、1亚基与面筋指数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虽然14 15、1亚基对沉降值的影响是一致的,但对面筋指数的影响却不相同;在高蛋白质水平上,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呈显著负相关;沉降值与面筋指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9.
利用澳大利亚不同谷蛋白亚基组成的小麦配制的4个组合的F4代材料,研究了小麦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等位基因变异及其对面团和面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由Glu-D1位点内等位基因d控制的5+10亚基和由Glu-B1位点内等位基因i控制的17+18亚基,分别比其相应的等位基因a控制的2+12和等位基因e控制的20x+20y亚基可以显著地提高面团和面时间;Glu-3位点内同源染色等位基因之间对面时间具有加性和  相似文献   
80.
Transge ne inheritance, segregation and expression in bread whea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ransgene integration, inheritance and expression were studied in six transgenic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ines produced by co-bombardment with two plasmids containing marker genes and genes encoding HMW subunits of wheat glutenin, respectively. Transgene insertion number ranged from 1 to approximately 15. Within a transgenic locus the majority of plasmid copies were found at dispersed genomic sites separated by intervening DNA. However, evidence was obtained for the arrangement of introduced plasmid copies as concatamers and for plasmid truncation and rearrangement. Transgenes were frequently located in genetically unlinked chromosome sites, resulting in independent segregation of loci among progeny. In two lines this gave rise to progeny containing only the gene of interest. Transgenes were inherited in the T1 generation as a dominant trait although Mendelian segregation ratios were not always observed. No evidence of co-suppression of endogenous HMW subunits was observ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