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5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365篇
林业   60篇
农学   794篇
基础科学   1篇
  188篇
综合类   968篇
农作物   457篇
水产渔业   125篇
畜牧兽医   504篇
园艺   378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异三元G蛋白是真核细胞感知外界信号后将信号传递到胞内的重要分子,参与生物体广泛的信号转导。为了研究家蚕体内G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了家蚕G蛋白γ1亚基(Gγ1)的序列,设计引物验证预测序列后,克隆了家蚕Gγ1的序列,再通过酶切克隆至表达载体pET-41b(+)后,导入E.coliBL21宿主菌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融合蛋白,并亲和层析纯化表达产物。家蚕Gγ1重组GST融合蛋白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分析,在分子质量约36 kD处出现特异性蛋白条带,重组蛋白经GST亲和层析柱纯化后,得到了高纯度的融合蛋白,说明已经成功克隆到家蚕Gγ1基因,并在E.coliBL21中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52.
家蚕GH18家族几丁质酶的系统进化和BmChi的时期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GH18家族几丁质酶主要参与昆虫蜕皮、细胞增殖和免疫等生理过程。为了系统开展家蚕GH18家族基因的研究,通过多物种几丁质酶的系统进化分析鉴定了8个家蚕GH18家族成员,并根据含有糖苷水解酶18(Glyco_18)催化结构域和几丁质结合结构域的不同将其分为6类,其中,各物种的CHT5具有典型几丁质酶结构。家蚕GH18家族成员中,BmChiR-1具有5个Glyco_18催化结构域和6个几丁质结合结构域,其它7个成员均只有1个Glyco_18催化结构域,BmCHT12还有1个ChitnaseA_N端结构域。8个家蚕GH18家族成员的基因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通过半定量RT-PCR调查家蚕CHT5基因Bm-Chi在家蚕各发育时期的转录表达模式,该基因在蜕皮、化蛹、羽化等发育时期均有高水平表达,推测BmChi在蚕体旧表皮几丁质的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3.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是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关键酶,催化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起始步骤,主要存在于胞液中,有多种形式,其在病理学上有一定的重要性。本研究通过克隆GST基因以及对其进行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扩增该基因,经分析该基因可编码219个氨基酸,并且通过相关分析得到这21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有一个明显的区段存在信号肽,在该蛋白中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是主要的二级结构方式,根据序列同源比对,蓖麻、麻疯树和榴莲聚类到一起,说明相对于其他物种,它们的同源性较高。这些分析结果为蓖麻谷胱甘肽S-转移酶生物合成及其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4.
儿茶素类化合物与花青素均由类黄酮代谢途径合成,紫芽茶中富含花青素。为探明紫芽茶树中类黄酮生物合成代谢流的情况,本试验以来源于湄潭苔茶后代的1株紫色芽叶茶树和1株绿色芽叶茶树为材料,测定芽下第一叶、第二叶和第三叶的叶色、儿茶素类组分和花青素总量,分析了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及基因表达量同总儿茶素、花青素累积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紫芽茶树中各叶位中花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绿芽茶树,而儿茶素类总量却低于对照;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酶(PAL、CHS、CHI、F3H、DFR、ANS、ANR1、ANR2、F3¢H和F3’5’H)基因均呈现上调趋势。紫色芽叶中的总儿茶素与花青素,同各相关基因(LAR除外)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都较高,且二者相关系数差异不大。绿色芽叶中的总儿茶素与各基因(LAR、F3’H除外)表达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花青素同各基因表达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55.
A total of 105 European wheat cultivars were assessed for seedling and adult plant resistance (APR) to stem rust using an array of Australian isolates of Puccin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Twenty-seven cultivars were susceptible at both seedling and adult plant growth stages. Twelve catalogued seedling stem rust resistance genes (Sr7b, Sr8a, Sr8b, Sr9b, Sr9g, Sr11, Sr15, Sr17, Sr29, Sr31, Sr36 and Sr38) were detected in the remaining cultivars, and 13 cultivars carried additional seedling resistance genes that could not be postulated with the isolates used. Low levels of APR to stem rust were found in the cultivars Artaban, Forno, Mec, Mercia, Pandas and Vlada. Although the genetic identity of this APR was not determined, it was clear that the only designated stem rust APR gene Sr2 was not present in any of the cultivars tested based on the absence of the linked traits seedling chlorosis and pseudo black chaff. One of these cultivars, Forno, is believed to carry the leaf rust APR gene Lr34, previously repor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resistance to stem rust. A detailed genetic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APRs in these cultivars will be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ir modes of inheritanc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catalogued stem rust resistance genes. Such knowledge may help in developing cultivars with effective gene combinations that confer higher levels of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56.
 从表现红心病的潍坊萝卜块根上得到一芜菁花叶病毒( Turnip m osaic virus, TuMV) 分离物(TuMV-Ra) , 通过RT-PCR获得了该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P) 基因, 对其进行了序列测定, 并将其核苷酸序列及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其它20个TuMV萝卜分离物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 TuMV-Ra与这20个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9.9% ~99.0% , C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4.8%~99.7%; 其中与中国浙江杭州萝卜的两个分离物HZLB1、HZLB2同源性最高, 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7%和99.0% ,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0%和99.7%。TuMV-Ra与1999年从表现相同症状的潍坊萝卜得到的分离物CHINA-WF CP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3.66% , 氨基酸同源性为96.53% , 说明病毒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异, 而且变异的位点主要在CP的N末端。将TuMV-Ra CP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2b ( + ) , 在大肠杆菌BL21 (DE3) 中表达出分子量为38 kD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明TuMV-Ra CP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57.
通过对国内已报道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的DNA-A全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发现TYLCV各中国分离物具有较高的相似性。TYLCV全序列及CP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中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为番茄黄化曲叶以色列病毒(TYLCV-IL)各分离物所侵染,而西部和西南部内陆地区为番茄黄化曲叶中国病毒(TYLCCNV)各分离物所侵染。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TYLCV在进化上具有较强的保守性,但核苷酸突变位点(Pi)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却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因此针对TYLCV的严格保守区设计出3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以多重PCR技术为基础的快速、高效、特异性检测TYLCV的方法。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和血清对猪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PPARα和PPAR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了猪皮下前脂肪细胞,采用3种不同分化培养液对猪前脂肪细胞进行了诱导分化,借助油红O染色提取法比较了不同分化培养液对分化过程中细胞内脂肪含量变化的影响,并运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不同分化培养液细胞分化过程中PPARα和PPARγ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结果]细胞内脂肪聚积以含罗格列酮的MⅡ最快,不含罗格列酮的MⅠ最慢。罗格列酮可极显著上调PPARγ基因的表达(P〈0.01),而对PPARα基因的表达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显著。血清对PPARγ基因的表达有极显著的上调作用(P〈0.01),而对PPARα基因的表达有极显著下调作用(P〈0.01)。[结论]罗格列酮可极大地促进PPARγ基因的表达,继而增进细胞内脂肪沉积;血清中可能存在PPARγ基因的激活剂,同时存在PPARα基因的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59.
四个家鸡群体血液蛋白质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测定了新兴黄鸡,矮脚鸡,竹丝鸡,粤黄鸡麻羽系血液蛋白质多态性,观察了以上群体多态性血液蛋白质基因频率的区别,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出4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用主分量分析方法对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表明竹丝鸡与新兴黄鸡的关系相对新兴鸡与矮脚鸡,竹丝鸡与矮脚鸡之间的关系更为疏远:矮脚鸡则与粤黄鸡麻羽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0.
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抗倒伏品种浙平1号和易倒伏品种高芥1号为材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F5H(阿魏酸-5-羟基化酶)、4CL(4-香豆酸CoA连接酶)和COMT(咖啡酸/5-羟基阿魏酸-O-甲基转移酶)在薹期和角果期根颈部、茎部的相对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F5H在薹期和角果期根颈部的相对表达量,易倒伏材料高于抗倒伏材料;茎部的相对表达量,抗倒伏材料高于易倒伏材料。4CL和COMT基因在薹期根颈部、茎部和角果期根颈部的相对表达量,易倒伏材料高于抗倒伏材料;角果期茎部的相对表达量,抗倒伏材料显著(P<0.05)高于易倒伏材料。结果表明,油菜角果期茎部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F5H、4CL和COMT的相对高量表达可能有助于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