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78篇
  免费   661篇
  国内免费   1952篇
林业   342篇
农学   1657篇
基础科学   347篇
  1023篇
综合类   8502篇
农作物   1152篇
水产渔业   1130篇
畜牧兽医   8817篇
园艺   551篇
植物保护   670篇
  2024年   218篇
  2023年   707篇
  2022年   787篇
  2021年   782篇
  2020年   658篇
  2019年   859篇
  2018年   402篇
  2017年   701篇
  2016年   855篇
  2015年   805篇
  2014年   975篇
  2013年   1010篇
  2012年   1499篇
  2011年   1553篇
  2010年   1398篇
  2009年   1438篇
  2008年   1451篇
  2007年   1198篇
  2006年   1025篇
  2005年   838篇
  2004年   661篇
  2003年   529篇
  2002年   440篇
  2001年   397篇
  2000年   349篇
  1999年   310篇
  1998年   220篇
  1997年   210篇
  1996年   187篇
  1995年   168篇
  1994年   192篇
  1993年   260篇
  1992年   273篇
  1991年   270篇
  1990年   220篇
  1989年   237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5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本试验旨在研究碱式氯化锌(BZC)和蛋白锌(PRZ)相对于一水合硫酸锌(ZSM)的生物学利用率以及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采用双因素(3×3+1)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720只1日龄健康雄性爱拔益加(AA)肉仔鸡,随机分为10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3个ZSM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20、40和80 mg/kg ZSM的饲粮,3个BZC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20、40和80 mg/kg BZC的饲粮,3个PRZ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20、40和80 mg/kg PRZ的饲粮。各组不同锌源添加量均以锌计。试验期42 d,分为1~14日龄、15~28日龄和29~42日龄3个阶段。分别在14和28日龄时,从各重复中选取1只接近平均体重的鸡进行屠宰,测定血浆锌含量和抗氧化指标、组织锌含量以及胰脏锌相关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1~14日龄,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不同锌源和添加不同水平锌显著提高肉仔鸡平均日增重(ADG)和14日龄体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F/G)(P<0.05),且以添加40 mg...  相似文献   
982.
本试验旨在探讨慢性冷暴露对小鼠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体内慢性冷暴露模型建立:试验将12只3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冷暴露组),每组6只。冷暴露组小鼠每日随机放置在4℃环境中3 h,连续4周。冷暴露结束后将所有小鼠同时安乐死,并收集其血液和肝脏。体外冷暴露模型建立:将小鼠肝细胞系AML12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冷暴露1 h组、冷暴露3 h组、冷暴露6 h组),先在37℃培养箱中培养24 h,然后将冷暴露组细胞置于32℃培养箱中分别亚低温冷刺激0、12、24、36 h,冷刺激结束后将细胞刮取下来进行后续试验。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小鼠血清中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检测,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肝细胞和肝脏组织中抗氧化蛋白硫氧还蛋白-1(Trx-1)和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冷刺激36 h后AML12细胞数量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Trx-1的蛋白表达量在组织和细胞中都显著降低(P<0.05),TXNIP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  相似文献   
983.
本试验旨在探索家蚕体适应桑叶营养物质变动的微观机制。首先检测老、嫩2种成熟度桑叶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可溶性糖、还原性糖、多糖、总黄酮、总多酚和1-脱氧野尻霉素(1-DNJ)含量,然后采用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iTRAQ)技术分析由这2种桑叶饲喂3 d的5龄家蚕脂肪体蛋白质组表达谱,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嫩桑叶的粗蛋白质、粗脂肪、还原性糖、总黄酮、总多酚、1-DNJ含量极显著高于老桑叶(P<0.01)。iTRAQ定量分析共鉴定到家蚕脂肪体蛋白2 172个,2组间差异表达蛋白173个。相对于摄食老桑叶的家蚕,摄食嫩桑叶的家蚕脂肪体中上调表达蛋白为85个,下调表达蛋白为88个。对其中的111个差异表达蛋白[差异表达倍数(FC)>1.25或<0.80]的功能富集分析发现,GO和KEGG通路注释到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物质代谢、运输和贮存,应激和免疫反应,机体发育等生物学过程。差异表达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到核糖体蛋白和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下调蛋白8(NEDD8)的网络中心性高。综上可知,桑叶成熟度显著影响其营养物质含量,引起摄食老、嫩桑叶家蚕脂肪体蛋...  相似文献   
984.
本试验旨在研究酶解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鱼粉对花鲈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脂肪代谢的影响。选择225尾初始体重为(9.0±0.5) g的花鲈,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各组分别饲喂以酶解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饲料中0(FM组)、25%(ESPI25组)、50%(ESPI50组)鱼粉的等氮(粗蛋白质水平为44%)等脂(粗脂肪水平为11%)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 FM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摄食量(FI)显著高于ESPI50组(P<0.05)。2)FM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EPSI50组(P<0.05)。3) ESPI25组和ESPI50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FM组(P<0.05)。4)ESPI50组的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FM组(P<0.05)。5)ESPI25组和ESPI50组的肝脏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脂肪酸合成酶(FAS)、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1c (SREBP-1c)、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  相似文献   
985.
高磊 《水产学报》2007,31(4):472-476
利用Western-blot技术,对鳗弧菌L-18株的OMPs和IROMPs的免疫反应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免疫牙鲆比较二者免疫保护力的差异,以期从IROMPs方向探索开发鳗弧菌新型鱼用疫苗,并为研究其免疫原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联铁剂,鳗弧菌L-18株的生长和铁载体的表达出现规律性变化,其中加入100~130μmol·L-1 2,2’-联吡啶为最适合限铁条件,此时铁载体的表达量最高且生长受抑制程度较小。在此条件下,菌株表达出74.3ku和77.4ku的IROMPs,其中77.4ku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为重要抗原。用全菌灭活疫苗、OMPs、IROMPs分别腹腔注射免疫牙鲆7周后攻毒, IROMPs疫苗的相对免疫保护力达到75.9%,远高于OMPs疫苗的51.8%。相对于OMPs,IROMPs的抗体效价显著提高,接近全菌疫苗组的水平,而血清杀菌活力没有显著变化。 关键词:鳗弧菌;铁调节外膜蛋白;牙鲆  相似文献   
986.
小体鲟卵黄雌性蛋白分离纯化及抗血清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凝胶柱层析法,对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Linnaeus)卵黄蛋白粗提液进行分离纯化。小体鲟卵黄蛋白粗提液的质量浓度为25.04 mg/mL,经Sephadex G-200层析后出现3个蛋白峰。用聚丙烯凝胶电泳、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和免疫扩散等方法研究表明,小体鲟卵黄蛋白由分子量分别为132.1 kD、97.4 kD、85.9 kD、67.0 kD、59.2 kD、47.6 kD、30 kD、14.3 kD和12.8 kD的9个亚基组成;层析后峰B蛋白为卵黄雌性特异蛋白(yolk female specific protein,YFSP),是一种糖脂磷蛋白,具有雌性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抗体具有种属特异性。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卵黄雌性特异蛋白(YFSP)与血清雌性蛋白(FSSP)免疫印迹图谱上都显示分子量为97.4 kD和30 kD的2条杂交带,可见两种蛋白在免疫原性上具有相似性,可以用卵黄雌性蛋白抗血清代替卵黄蛋白原抗血清对卵黄蛋白原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987.
大菱鲆致病性溶藻弧菌SR1的外膜蛋白及其抗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Sarkosyl)抽提结合超速离心的方法提取了一株大菱鲆致病性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SR1和其他7株弧菌的外膜蛋白。通过SDS-PAGE图谱分析比较了这8株弧菌外膜蛋白的组成,结果表明,8株弧菌的外膜蛋白电泳一般可得到6-12条条带,其分子量多集中在65-106 kD和28-48 kD,其中36 kD的蛋白带为8株弧菌所共有。用兔抗SR1全菌血清进行Western-blot印迹显示,菌株SR1的外膜蛋白条带中有6条发生了阳性反应,其分子量分别为73 kD、48 kD4、5 kD3、9 kD、36 kD和32 kD。而其他7株弧菌的外膜蛋白与兔抗SR1血清也发生程度不等的阳性反应,这些阳性反应条带的分子量集中在65-73 kD、45-48 kD和36-41 kD之间,其中36 kD的外膜蛋白在8株弧菌中均出现明显的阳性反应,说明36 kD的外膜蛋白是这8株弧菌共有的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988.
AM真菌对桑树根围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肖玖军  邢丹  毛明明  王岩 《土壤学报》2020,57(3):773-782
为揭示丛枝菌根 (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植桑土壤的影响及机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接种摩西管柄囊霉 (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根内根生囊霉 (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 (Glomalin related soil protein, GRSP)及团聚体组成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⑴ 接种Ri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百分比,并提高平均质量直径 (Mean weight diameter, MWD)和几何平均直径 (Geometric mean diameter, GMD)、显著降低团聚体破坏率 (Percentage of aggregate destruction, PAD)。⑵ 接种Fm和Ri均显著增加微团聚体SOC含量,接种Fm显著降低大团聚体总GRSP含量,而接种Ri却显著增加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总GRSP含量及易提取GRSP含量。⑶ 接种AM真菌对整体SOC的效应为负,土壤总GRSP对SOC占比在25.5%~76.5%之间,土壤易提取GRSP对SOC占比在4.87%~5.93%之间,且Ri的接种效应高于Fm。⑷ 总GRSP、易提取GRSP和SOC对团聚体组成表现均为正向显著影响,其中易提取GRSP是主要驱动因子,而总GRSP是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AM真菌作用下桑树根围土壤团聚体得以改善并趋于稳定,Ri的接种效应明显大于Fm;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主要依赖易提取GRSP,而其稳定性主要受总GRSP影响。  相似文献   
989.
为了解花生清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本试验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初步分离花生种子中的花生清蛋白,并用DEAE-52柱纯化得到花生清蛋白,分析其体外抗氧化性及DNA酶活性。结果表明,65%硫酸铵分离花生清蛋白效果最好;纯化后的花生清蛋白由3个亚基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4.5、15.5、17.2 kDa。花生清蛋白体外抗氧化活性较高,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与花生清蛋白浓度呈正相关,清蛋白浓度从0.02 mg·mL-1升至0.10 mg·mL-1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从26.3%增加到45.0%,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从10.8%增加到93.5%。DNA酶活性也与花生清蛋白浓度呈正相关,清蛋白浓度从0.1 mg·mL-1提高到0.6 mg·mL-1,清蛋白和质粒混合液的电泳条带逐渐变暗;当花生清蛋白浓度为0.8 mg·mL-1时,电泳条带消失,质粒被完全降解;Ca2+、Mg2+、K+、Na+4种金属离子都有增强清蛋白DNA酶活性的作用,增强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是Mg2+>Ca2+>Na+>K+。本研究结果为花生清蛋白功能性质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0.
加工方式对非发酵面团小麦醇溶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研究探究了热加工(水煮、烘烤、微波、高温高压)、冷处理(液氮、速冻机速冻)和非热加工(超高静压、辐照、脉冲强光、臭氧和超声波)处理对非发酵面团小麦醇溶蛋白致敏性的影响。利用SDS-PAGE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研究各种加工处理后非发酵面团小麦醇溶蛋白的分子量和致敏性变化。结果表明:200和300 MPa的超高静压处理后,非发酵面团小麦醇溶蛋白的致敏性显著增加(P0.05),均增至125%左右;水煮、微波、高温高压、烘烤、液氮、速冻机处理、超高静压250MPa、辐照(7、13kGy)、臭氧熏蒸、脉冲强光和超声波处理均能显著降低非发酵面团小麦醇溶蛋白的致敏性(P0.05),其中以水煮、高温高压、液氮、臭氧和脉冲强光(PL-1)处理的脱敏效果最显著(P0.01),均降至60%左右。由此可知,加工方式能够显著影响非发酵面团小麦醇溶蛋白的致敏性,可作为食品中过敏原安全控制的有效手段,为脱敏食品的生产提供有效参考。进一步研究需要结合其他体内试验的评估,特别是小麦易敏人群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