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7篇
农学   8篇
  9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26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以中国美利奴多胎细毛羊和南非肉用细毛羊为亲本,以BMPR-IB基因作为多胎性能的候选基因,进行多胎肉用品种的选育。通过对其后代多胎基因型检测分析表明:多胎这一性状的选择,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从而验证其多胎性状由一对多胎基因(FecB)控制。通过BMPR-IB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多胎性状的选择仅需3个世代(3~6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要求,对于肉用这一性状的选择,还有待于进一步选配选育。  相似文献   
12.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世界范围内十字花科植物的头号害虫,试验在26℃、光照明暗比为16L∶8D、湿度为70%的条件下,以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秦甘70’‘秦甘80’‘绿球66’)、小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上海四月慢’)、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botrytis)(‘荷兰83号’)和油菜(Brassica napus L.)(‘青杂7号’)6个不同品种4类十字花科蔬菜为食料,观察小菜蛾一个完整世代的不同生命参数,并分析取食不同十字花科寄主的小菜蛾生长发育状况及繁殖差异。结果表明:在6个不同品种4类十字花科中,取食‘荷兰83号’花椰菜的小菜蛾试验组幼虫历期、蛹历期、蛹质量、卵历期及全世代历期最短,其全世代存活率最高;取食‘上海4月慢’小青菜的小菜蛾试验组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羽化率、卵孵化率及全世代存活率最低,其成虫历期、卵历期及全世代历期为最长。在4类十字花科寄主中,小菜蛾的最适寄主植物为‘荷兰83号’花椰菜,最不适宜小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为‘上海四月慢’小青菜。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基于2020年在北部湾海域采集的1214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样本,通过对生物学特征和卵巢组织学进行分析,探究该海域多齿蛇鲻种群的繁殖特性及其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性比为1.82:1,雌性群体成熟性腺4季均有分布,3~ 8月性成熟系数(GSI)保持较高水平,为主要繁殖期,其中3月和7月为繁殖高峰期;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卵径大小的卵粒,卵径组成分布呈明显多峰型;绝对繁殖力波动范围较大(2774~ 158986粒),且成熟卵巢中存在不同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综合GSI、繁殖期、卵径分布及组织切片等结果推断多齿蛇鲻为分批非同步产卵型鱼类;相对繁殖力(267粒/g)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其在高强度捕捞压力下迅速建立稳定种群;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估算雌性群体的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9.0 cm,与性比随体长变化的重要转折点相同。本研究发现,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特性相较以往结果有所改变,同时,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北部湾多齿蛇鲻的繁殖生物学资料,为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东海中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繁殖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0–2012年春季在东海中部获得的日本鲭产卵群体样品的生物学及繁殖力测定数据,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指数GSI和繁殖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东海中部日本鲭产卵群体年龄结构由1–5龄组成,以2–4龄占优势。日本鲭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为24770–734684粒,平均为(145575±10067)粒;纯体重相对繁殖力为175–1404 grain/g,平均为(524±24)grain/g;叉长相对繁殖力为102–2070 grain/mm,平均为(483±29)grain/mm。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叉长组间的性腺指数GSI(F=2.34,P0.05)、绝对繁殖力(F=8.57,P0.01)和叉长相对繁殖力(F=5.59,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体重相对繁殖力差异不明显(F=2.03,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对繁殖力与体高、肝重关系密切。为了应对高强度的捕捞压力,日本鲭主要采用降低性成熟年龄,减小最小性成熟叉长和卵径、增加繁殖力等策略来维持种群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F_1结实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INQUE统计方法、加性-显性(AD)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F1小穗两边结实数、中间结实数等结实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显性效应,加性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例变幅为38%~48%;不育系(V)-90-110、(Ven)-90-110、(K)-224、(V)-224所配制的组合,在2个结实性状上,包括国内法、国际法,平均结实率均具有正向显著或极显著的加性效应,亲本5253、02-7-215、00-6-247、M8003具有使不育系恢复度提高的加性效应;双亲加性效应高的组合多数表现出其显性效应比较差;国际法恢复度高的组合(K-224×5253),究其原因是双亲国际法恢复度的加性效应高,尤其亲本5253国际法恢复度的加性效应在供试材料中是最高的,其显性效应也较高(36.14%);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杂交结实率的高低与环境的互作相对较小,育性恢复性在年份间的表现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6.
 白背飞虱在5个生育期(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稻株上所产的卵,期孵化率差异不明显。若虫以取食拔节期稻株存活率最高。成虫产卵次数、日产卵量、总产卵量、各天存活率则以取食分蘖期稻株为最多。根据若、成虫存活率试验结果,建立了白背飞虱在不同水稻生育期上实验种群存活率模拟模型。  相似文献   
17.
The spotted stem borer, Chilo partellus (Swinhoe) (Lepidoptera: Crambidae) is being successfully reared on artificial diets for screening programmes. Besides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et, rearing density and adult nutrition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n the successful mass multiplication of lepidopterans. The performance of C. partellus moths was assessed on different adult diets (water and sugar solution) and compared with unfed adults. Further, three pairing densities, viz. 2, 5 and 8 pairs/oviposition jar (1177.5 cm3) were compared for their effect on C. partellus longevity and fecundity. In another experiment, different larval densities (100, 150 and 200 neonate larvae/diet jar)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effect on the larval survival. Water-fed moths (both males and females) lived longer (7.32 and 7.26 days, respectively) and showed higher fecundity (307.17 eggs) than the sugar-fed or unfed moths. The latter, however, showed better egg hatchability (76.55%) than the water- or sugar-fed moths (60.45 and 50.59%, respectively). The longevity (5.67 days) and fecundity (258.46 egg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at pairing density of 2 pairs/jar. The larval survival was higher (58.50%) at rearing density of 100 larvae/jar. The neonate larval release into diet jars wa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egg release and both modes were no different with respect to larval survival.  相似文献   
18.
试验观察结果表明,蝗虫痘病毒除对黄胫小车蝗有显著致死作用外,使感病寄主在接种13~33d后,食量比对照减少28.73%~70.40 %导致生长发育缓慢,接种后13~18d,对照组生长率为36.3mg/d,而处理组则分别为14.9、14.5和9.6mg/d,仅为对照的1/4~1/2。寄主羽化极不整齐,对照组整个历期只有5d,而处理组则为16~46d,随着接种剂量的加大,这种“拖延”趋势越发明显。寄主产卵量明显降低,甚至根本不能产卵。处理组寄主“畸形”和“自相残杀”的情况也较对照组严重。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在不同高温(39、41、43℃)下冲击1 h后,东亚小花蝽成虫存活率、产卵前期、产卵量、寿命等生殖特性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东亚小花蝽成虫的存活率从94.44%下降到68.89%;东亚小花蝽雌虫的产卵前期随温度升高而延长,25℃恒温条件下雌虫产卵前期平均为2.56 d,43℃高温处理1 h后延长至4.11 d;短时高温冲击显著降低东亚小花蝽成虫的单雌产卵量,25℃恒温条件下单雌产卵量平均为60.44粒,41℃冲击1 h后,其产卵量为24.10粒,43℃冲击1 h后仅为13.78粒;东亚小花蝽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5℃恒温条件下,雌成虫寿命平均为15.33 d,而43℃高温冲击1 h后,雌虫寿命仅为8.11 d。以上结果表明,短时高温冲击导致东亚小花蝽生殖适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20.
符真  胡兵  涂小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23-16423
[目的] 观察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在实验室自然条件下的产卵情况。[方法] 在实验室自然条件下,以龙葵叶饲养茄二十八星瓢虫直至雌虫死亡,每天观察产卵情况并记录产卵量,最后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茄二十八星瓢虫雌虫的实际产卵天数平均为19.0 d,平均寿命为56.3 d,即实际产卵天数约占其寿命的1/3;其产卵前期平均为6.1 d,最长为13.0 d,最短为3.0 d;其产卵期平均为44.0 d,最长为59.0 d,最短为16.0 d;每雌一生的产卵总数平均为618.0粒,最多为791.0粒,最少为263.0粒,产卵期的平均每天产卵数为14.0粒,按实际产卵天数计算的每天产卵数为32.5粒。茄二十八星瓢虫产卵呈现一定的间歇性,大部分间歇时间为2-3 d,最长间歇时间为10 d。茄二十八星瓢虫在第1、2、3、4周分别平均产卵73.0、120.0、156.6和76.0粒。[结论] 该研究为茄二十八星瓢虫的田间防治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