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26篇 |
免费 | 125篇 |
国内免费 | 43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8篇 |
农学 | 860篇 |
基础科学 | 2篇 |
109篇 | |
综合类 | 1492篇 |
农作物 | 535篇 |
水产渔业 | 68篇 |
畜牧兽医 | 244篇 |
园艺 | 237篇 |
植物保护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64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50篇 |
2017年 | 82篇 |
2016年 | 121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01篇 |
2013年 | 116篇 |
2012年 | 183篇 |
2011年 | 191篇 |
2010年 | 174篇 |
2009年 | 166篇 |
2008年 | 150篇 |
2007年 | 196篇 |
2006年 | 202篇 |
2005年 | 149篇 |
2004年 | 134篇 |
2003年 | 116篇 |
2002年 | 102篇 |
2001年 | 88篇 |
2000年 | 106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87篇 |
1997年 | 107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73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105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53篇 |
1990年 | 60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不同公母配比对提高豪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探讨不同公母配比对提高豪猪产仔数、存活数等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2岁左右、胎次及产仔数相近的成年豪猪92只(32公60母),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按1公1母、1公2母、1公3母、2公5母、3公4母搭配分成5种试验方案,各组采用相同的日粮进行饲喂,经过1年的试验,期间记录各组豪猪的流产母豪猪数、产仔母豪猪数、产仔数、食仔数、成活仔豪猪数。结果表明:5种不同的公母搭配中,公母配比为1公2母的产仔率和仔豪猪的成活率分别达到了87.50%、94.12%,平均产仔数为2.13只,繁殖性能和经济效益最理想。 相似文献
14.
光照是生物体重要的生活环境因素之一。禽类具有优越的感光机能,光线通过其光感受器被感知,并转变为生物学信号,从而对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在现代养禽业中,人工优化光照环境已成为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种用母鸡笼养、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精液处理、包装和存储技术的发展,在家禽养殖中,也逐步将种公禽单独饲养。研究光照对种公禽繁殖性能的影响,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解析种公禽繁殖系统对光要素的生物应答机制,另一方面可为生产中采用精细化的光照条件提高种公禽繁殖效率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就禽类的光感受器,参与光-性信号传导的激素,以及光照节律、光照强度和光波长对种公禽性成熟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化隆县天然草场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雌雄比与怀仔率的调查,对系统研究草场高原鼢鼠繁殖活动规律,正确掌握和确定最佳防治季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生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ismail M 《Veterinary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7,31(4):467-476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difloxacin (Dicural) was studied in a crossover study using three groups (n = 4) of male and female Friesian calves after intravenous (i.v.), intramuscular (i.m.) and subcutaneous (s.c.) administrations
of 5 mg/kg body weight. Drug concentration in plasma was determin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sing fluorescence
detection.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data following i.v. administration were best fitted to a two-compartment open model
and those following i.m. and s.c. routes were best fitted using one-compartment open model.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subjected
to a computerized kinetic analysis. The mean i.v., i.m. and s.c. elimination half-lives (t
1/2β) were 5.56 ± 0.33 h, 6.12 ± 0.42 h and 7.26 ± 0.6 h, respectively. The steady-state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
dss) was 1.12 ± 0.09 L/kg and total body clearance (ClB) was 2.19 ± 0.1 ml/(min. kg). The absorption half lives (t
1/2ab) were 0.38 ± 0.027 h and 2.1 ± 0.09 h, with systemic bioavailabilities (F) of 96.5% ± 6.4% and 84% ± 5.5% after i.m. and s.c. administration, respectively. After i.m. and s.c. dosing, peak plasma
concentrations (C
max) of 3.38 ± 0.13 μg/ml and 2.18 ± 0.12 μg/ml were attained after (t
max) 1.22 ± 0.20 h and 3.7 ± 0.52 h. The MIC90 of difloxacin for Mannheimia haemolytica was 0.29 ± 0.04 μg/ml. The AUC/MIC90 and C
max/MIC90 ratios for difloxacin following i.m. administration were 120 and 11.65, respectively and following s.c. administration were
97.58 and 7.51, respectively. Difloxacin was 31.7–36.8% bound to calf plasma protein. Since fluoroquinolones display concentration-dependent
activities, the doses of difloxacin used in this study are likely to involve better pharmac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clinical efficacy following i.m. administration than following s.c.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17.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苏州核包涵体小种的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BmCPV_t内发现和分离出一株新的核包涵体小种,初步命名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苏州核包涵体小种(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Suzhou nuclear polyhedra forming strain,简称CPV——Suzhou N strain),家蚕感梁CPV——Suzhou N Strain引起的多角体病,与国内外已知的CPV各变异株不同。本病蚕的多角体只在中肠组织圆筒形细胞核内检出,多角体内有许多病毒粒子,病毒粒子球状,具有核蛋白紫外吸收特征性光谱和较强的感染活性,病毒核酸初步鉴定为dsRNA。 相似文献
18.
60只未免疫的伊莎褐雄鸡雏分成4组,于24日龄开始用试管法以50%溶血度为标准样检测补体。31日时A,B,C三组分别皮下注射司盘-80+白油,氢氧化铝胶和BCG,D组对照;46日龄时再次注射。从31日龄至56日龄每隔5天检测一次。结果表明,佐剂使鸡的补体水平普遍升高。于每次注射后第5天达到高峰,第10天左右接近正常。其中BCG影响现大,并于51日龄时天对照组异显著(0.01<P<0.05). 相似文献
19.
20.
以柞蚕5龄幼虫为材料添食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Np),通过测定与分析不同性别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和组成变化的差异,为探究柞蚕对柞蚕微孢子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提供依据。感染柞蚕微孢子虫的不同性别柞蚕5龄幼虫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随蚕体发育进程出现不同的变化: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分别在添食Np后24 h与48 h,血淋巴蛋白质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且持续至添食后96 h,其中雌性个体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又极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1);在添食Np后120 h,雌、雄个体的血淋巴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DS-PAGE分析表明,添食Np后的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组成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均显示出20条分子质量在20.1~97.2 kD的蛋白条带,其中雌、雄个体在添食后96 h,大小约44 kD的蛋白条带明显加深,大小约28 kD的蛋白条带雌性个体在添食后144 h、雄性个体在添食后120 h明显加深,且雄性个体在添食后120~168 h大小约42 kD的蛋白条带明显加深,但在添食后192 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说明Np侵染后,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含量及组成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雌雄个体间的变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