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4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279篇
林业   161篇
农学   257篇
基础科学   63篇
  681篇
综合类   1155篇
农作物   283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99篇
园艺   97篇
植物保护   15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五趾跳鼠的植物性食物选择与其栖息地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娜日苏  苏和  武晓东 《草地学报》2009,17(3):383-388
2001年7-9月,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捕获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 Forster)107只,将其中60只鼠胃内容物对比已知植物表皮的显徽结构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植物性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五趾跳鼠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啮齿动物,植物性食物占其食物量的95%以上;五趾跳鼠具有较固定的觅食策略,对植物性食物具有较明显的择食性,在同一时间段内与栖息地植被群落组成的变化无明显的关联性,虽然连续放牧区和轮牧区两种栖息地之间的植被组成有极大的差异,但是五趾跳鼠的植物性食物组成在两种栖息地之间差异不大,相似性指数为0.71~0.88。五趾跳鼠经常采食的植物种类有冷蒿(Arternisia frigida Willd.)、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L.) Schrad.)、阿尔泰紫菀(Heteropappus altaicus(Willd.)Novopokr.)、冠芒草(Enneapogon borealis(Griseb.)Hon-da)、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 Host)、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Roshev.)Ohwi)、葱属植物(Allium spp.)、猪毛菜(Salsolacollina Pall.)和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等。  相似文献   
982.
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保证有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结实率,主攻大穗,适当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983.
 The changes of several defense enzyme activities and phenolic compound in cucumber roots were examined after biological soil amendment(BSA) was applied to the cucumber continuous cropping through pot trials.It could promote seedling growth and reduce disease incide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ities of defense enzymes such as peroxidase(POD),polyphenol oxidase(PPO) and TTC in treated cucumber roots were measu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The activities of POD and PPO in BSA-treated roo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after inoculation with 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Cucumerinum.Phenolic compound content of roots decreased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inoculation,increased after di-sease incidence,but it was higher in BSA-treated than that of control.These indicated that BSA could induce the defense enzyme activities and increased phenolic compound in cucumber roots.  相似文献   
984.
通过长期的油菜-双季稻轮作制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处理比较,高量有机肥(60%OM)处理的增产率为43.7%(油菜)、11.6%(早稻)和7.2%(晚稻),低量有机肥(30%OM)处理的增产率为27.3%(油菜)、14.0%(早稻)和-1.4%(晚稻).不施钾(NP)处理的油菜、早稻和晚稻分别比NPK处理减产16.8%、3.6%和3.1%,不施磷(NK)处理的油菜、早稻和晚稻分别比NPK处理减产86.7%、70.4%和40.1%.说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油菜和水稻的生长及产量形成,同时磷素是制约该地区水稻、油菜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农民在作物生产中应注重磷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985.
为探索连作对烟株养分分布的影响,采用烤烟长期连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季数增加,下部叶中氮磷钾含量降低,上部叶中磷含量降低,上中部叶中钾含量增加;对同一处理的烟株,在连作6季时,能显著促进钾素的转移再利用,增加上部叶片对钾素的吸收积累.  相似文献   
986.
研究北方不同生态区白菜型冬油菜的生育期差异,可为合理安排后茬作物、提高复种指数、优化种植制度提供依据。本研究以18份不同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为材料,分析17个不同生态区冬油菜5年的生育期变化。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地区种植,总体表现为生育期在品种间、年份间差异较小,相差1~5 d左右;不同抗寒性的品种生育时期存在差异,抗寒性强的品种表现出越冬期延长(枯叶期提前,返青期推迟),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期相对缩短,花期缩短,但籽粒灌浆期、成熟期延长。而不同生态地区间生育期差异较大,突出地表现为华北等气温较高的地区,播期较迟,收获期高温逼热促早熟,生育期较短,为240~270 d;而最冷月平均气温较低的甘肃河西地区、极端低温较低的新疆地区及高海拔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生育期较长,为270~300 d。影响北方冬油菜生育期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其次为纬度、海拔等,随着纬度、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冬油菜生育期延长。冬油菜5月下旬到6月中上旬收获,收获后可复种向日葵、糜子、谷子、荞麦、早熟马铃薯等,可实现一年二茬,提高复种指数,具有较大复种潜力。  相似文献   
987.
在西南高原季节性旱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条件下"旱三熟"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水分效应。研究表明,秸秆、地膜覆盖尤其是秸秆地膜二元覆盖有明显蓄集和保存土壤水的作用,土壤保蓄水度平均提高60.63%,覆盖能有效减少田间水分的无效蒸发,平均减少181.93 mm,使作物蒸腾系数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平均提高19.84%和23.5%,而使作物耗水系数减小,平均减少18.26%,根区是作物耗水与土壤保蓄水的关键区域;农田水分变化沿土层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0~3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变化明显层、30~80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次活跃层和土壤贮水变化显著层、80~10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变化相对稳定层和土壤贮水变化缓慢层。覆盖栽培可促进作物耗水量由田间无效蒸发耗水向有效的田间作物蒸腾耗水转化,使农田水分的有效性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988.
为探究北疆伊犁河谷滴灌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复播大豆干物质生产及土壤水分的影响,于2013、2014年连续两年进行了复播大豆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和免耕(NT)4种不同耕作方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叶面积指数(LAI)和各组织(茎、叶、叶柄、荚、粒)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且两年各处理平均值基本表现为TPTRTNT。其中,TP处理土壤含水量均值达18.64%,比T、RT、NT处理高出5.39%、7.67%、12.31%;LAI及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生育进程推进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TP处理两年的全生育期LAI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均值分别高出NT处理55.68%和58.67%,均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此外,TP处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两年平均值也分别高于NT处理的50.28%、48.10%、11.77%,其产量最高达2 082.69 kg·hm~(-2),比产量最低的NT处理增产20.82%。在滴灌条件下,与T、RT和NT处理相比,TP可增大复播大豆群体叶面积指数,促进植株光合产物的积累,提高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进而增大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达到增产。因此,滴灌条件下翻耕覆膜方式是较为适宜北疆伊犁河谷复播大豆的高产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989.
连作对谷子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明谷子连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连作年限对谷子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在4a不施肥定位试验的基础上,设置连作2 a(T1)、连作3 a(T2)、连作4 a(T3)和轮作(CK)4个处理,分别测定了土壤养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其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与轮作(CK)相比,连作2 a(T1)、连作3 a(T2)和连作4 a(T3)分别减产6.9%、12.7%和35.6%,随着连作年限增加,减产幅度加大;连作土壤氮、磷含量降低,其中速效氮含量降低最为显著(P0.05),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土壤p H升高。连作条件下,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且随着连作年限增加,降低越显著,连作4 a(T3)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  相似文献   
990.
马铃薯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与土传病原菌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揭示连作马铃薯土壤微生物群体与土传病原菌的相互关系,采用盆栽试验,以裸地(CK)和轮作(R)为对照,研究了不同马铃薯连作年限条件下(马铃薯连作1 a(T1)、3 a(T3)和5 a(T5))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和土传病原菌的变化。结果表明,与R处理相比,T1、T3、T5处理土壤细菌/微生物的比例逐渐下降,土壤真菌/微生物和放线菌/微生物的比例逐渐增加。与CK和R处理相比,随连作年限的增加细菌/真菌显著下降。马铃薯连作后镰刀菌数量呈上升趋势,T3和T5处理茄病镰刀菌和尖胞镰刀菌数量显著高于硫色镰刀菌。连作后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呈降低趋势,R处理与T5处理差异显著,土壤过氧化氢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动态上升趋势。连作马铃薯微生物量C、N量比轮作显著降低,T1、T3和T5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显著高于R处理。土壤细菌、微生物量碳氮显著促进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土壤真菌抑制微生物量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促进镰刀菌,而镰刀菌抑制细菌、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从而导致了病原菌数量增多,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