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9篇 |
免费 | 251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4篇 |
农学 | 100篇 |
基础科学 | 32篇 |
140篇 | |
综合类 | 508篇 |
农作物 | 81篇 |
水产渔业 | 49篇 |
畜牧兽医 | 187篇 |
园艺 | 80篇 |
植物保护 | 1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111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70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研究糠醇单体与预聚体混合物浸渍改性木材的可行性,以提高糠醇预聚体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糠醇树脂改性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方法]以马来酸酐为催化剂、硼砂为稳定剂、水为稀释剂,调控糠醇预聚体与单体比例,配制成均一稳定的水溶性木材改性溶液。采用此溶液浸渍改性杨木,并与糠醇单体改性杨木的增重率、浸出率、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当糠醇单体与预聚体质量比为35:15时,可配制成均一稳定、糠醇质量分数为50%的单体与预聚体混合物改性溶液。采用此溶液浸渍改性杨木的增重率为90.47%,比相同糠醇质量分数的单体改性材提高6.41%;浸出率为5.27%,比单体改性材降低14.17%。混合物改性材径向、弦向和体积抗湿胀率分别为77.76%、62.56%和70.02%,比单体改性材分别提高4.80%、1.00%和2.07%。混合物改性材顺纹抗压强度为69.93 MPa,比单体改性材提高12.55%,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75.86 MPa和11.36 GPa,比单体改性材均略有降低。当单体、预聚体混合物改性溶液中糠醇质量分数降低到44%时,该混合物改性溶液浸渍处理杨木的增重率与糠醇质量分数为50%单体改性溶液浸渍处理杨木的增重率相当,且2种改性材的浸出率、抗湿胀率和力学性能均非常接近。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混合物改性材红外光谱吸收峰的变化与单体改性材类似,均在790和735 cm-1附近出现归属呋喃环与支链的碳碳键吸收峰,说明糠醇树脂已进入改性材。同时,混合物改性材和单体改性材在3 352和1 329 cm-1附近归属羟基吸收峰的峰强度均有所降低,而在1 245 cm-1附近归属苯环与酚羟基的碳氧键吸收峰的峰形变宽且向右发生偏移,说明糠醇单体和混合物均与木材中羟基发生化学交联。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表明,混合物改性材与单体改性材一样,在木材细胞腔、细胞壁和胞间层都可见糠醇树脂存在,且细胞腔内糠醇树脂总是存在于细胞壁内壁。[结论]通过调控糠醇单体与预聚体比例,可得到均一稳定的木材改性溶液,改性溶液浸渍处理杨木的性能略优于相同质量分数的单体改性溶液。为获得增重率相近的改性材,混合物的糠醇质量分数应低于单体的糠醇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02.
以籼型两用不育系水稻培矮645和常规稻粳籼89为材料,采用PAGE分析同工酶的方法,比较水稻幼穗发育过程中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减数分裂期和花粉完熟期NAD+-MDH和AP同工酶的变化,以期了解不育系的育性转换与表达机理。结果表明,在1993年2月25日、3月10日和3月30日三期播种的水稻培矮645均表现不育,花粉不育度在99.7%以上,结实率在0.3%以下,1994年8月1日播种的培矮645表现可育,结实率在19%以上,而同期播种的常规稻粳籼89均能得到正常结实,结实率在68%以上。同时发现1993年培矮645的不育性在花粉完熟期与颖花及花药的NAD+-MDH活性的显著降低关系较大。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一减数分裂期与颖花AP的活性及同工酶组成的变化关系较密切。1994年表现可育的培矮645与粳籼89相比不存在这种差异。由此可认为培矮645育性表达可能与花粉发育前期的脂肪代谢以及花粉发育后期的呼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03.
采用交联法制备了碱木质素-聚乙烯醇-尿素-甲醛(AL-PVA-U-F)交联薄膜,分析碱木质素(AL)和交联剂甲醛(F)的加入量对氮元素缓释的影响,研究薄膜对氮元素的缓释机理,并采用XRD和FT-IR-ATR方法分析薄膜的结晶度和化学结构,结果显示碱木质素的加入可降低薄膜中氮元素的缓释速率,使氮元素达到释放平衡的时间增大,碱木质素和聚乙烯醇质量比5∶5时复合薄膜192 h时达到释放平衡,释放平衡时间最长,氮元素累积释放率最大为77.73%。加入适量的甲醛交联剂使碱木质素、聚乙烯醇、尿素、甲醛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线性和网状结构交互从而使薄膜中氮元素缓释减慢。与共混薄膜(ALPVA-U)相比,甲醛的交联作用使薄膜的结晶度降低。薄膜的氮元素累积释放率曲线呈"S"型趋势,Ritger-Peppas模型和2次多项式模型拟合较好,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76 3和0.950 9,Ritger-Peppas模型中n为0.816 7,说明氮元素释放规律是扩散和溶蚀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4.
刘彦禧;李彦成;黄雷;刘叶芳;黄瑞敏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1,(12):32-38
研究用氢氧化钠对印染生化污泥进行改性制备含铁生物炭(ISBC),并以浸渍煅烧法在该生物炭上负载Mn/Cu双金属,得到Mn/Cu改性污泥炭催化剂(MSDBC)用于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印染废水中难降解的聚乙烯醇(PVA),实现了印染废水处理中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和PVA的高效降解。实验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氮气吸脱附等温仪(BET)对制备的材料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并探究得出最佳条件为金属浸渍量为5mmol/g,Mn/Cu比例为2∶1,pH为7,PMS投加量为6mmol/L,催化剂投加量为5g/L,该条件下降解效率达96.5%。EPR和淬灭实验说明MSDBC催化PMS生成的活性物种主要为SO4-•、•OH、O2-•和1O2,且发挥主要作用的是1O2和•OH,不同价态的金属之间的转化保证了活性位点的循环再生,重复使用实验证明了MSDBC的可重复使用性,5次使用后仍有较好的催化效果。综上,MSDBC为一种有效催化PMS降解水中PVA的污泥基非均相催化剂,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5.
为了研究猪囊尾蚴乳酸脱氢酶(LDH)的表达,试验选择四川省雅江县呷拉乡猪带绦虫病患者,给其口服槟榔-南瓜子驱虫,收集、制备虫卵悬液(8万个/mL),再给3头20日龄三元杂交乳猪猪灌胃虫卵悬液,每头1 mL,40 d后收集、制备猪囊尾蚴蛋白,进行双向电泳(2-DE)分析,将凝胶蛋白斑点转移至聚偏氟乙烯膜(PVDF膜),用自制的大鼠抗猪带绦虫LDH血清作为一抗、健康大鼠血清作为阴性对照进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双向电泳凝胶共检测到(207±9)个蛋白质斑点,相对分子质量(Mr)为14 400~94 000,等电点(pI)为3.0~10.0;试验组特异性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为1个,阴性对照未见阳性杂交斑点;将Western-blotting检测的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与原双向电泳凝胶斑点进行比对,找到对应蛋白斑点,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分析后初步确定该蛋白斑点的pI/Mr为7.03/35 368,与猪带绦虫LDH的pI/Mr理论推导值接近,说明猪囊尾蚴表达LDH。 相似文献
106.
不同氮磷配比对三年生宽叶羌活药材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利用尿素、过磷酸钙不同配比施用于3 a生宽叶羌活实生苗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单施尿素时施肥量120 kg/hm2是3a生宽叶羌活药材高产的最佳施用量,单施过磷酸钙时,施用量400 kg/hm2是宽叶羌活药材产量最佳使用量.随着尿素和过磷酸钙用量的增加、3 a生宽叶羌活药材的羌活根产量、挥发油含量、醇浸出物含量逐渐增加,在尿素施肥量120 kg/hm2、过磷酸钙施用量400 kg/hm2时3 a生宽叶羌活药材根产量、挥发油含量、醇浸出物含量均达到最大,之后逐渐降低.在青藏高原地区,3 a生羌活药材产量、挥发油含量、浸出物含量最高的肥料配比为:尿素施肥量120 kg/hm2、过磷酸钙用量400 kg/hm2.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SUN XiaoJuan LIU QingShuai YUN AngRan ZHANG Yan HUO JunWei QIN Dong JIANG Ting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1):98-110
110.
B.E. TORSTENSEN D.A. NANTON P.A. OLSVIK H. SUNDVOLD & I. STUBHAUG 《Aquaculture Nutrition》2009,15(4):440-451
Relative gene expression pattern of 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s (FATP and cd36), intracellular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 (FABP3, FABP10 and FABP11), β-oxidation-related genes [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II (CPTII),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β (PPARβ), acyl-CoA oxidase (AOX), long-chain fatty acyl-CoA synthetase (FACS), acyl-CoA dehydrogenase (dehydrogenase)] and uncoupling protein 2 (UCP2) was assessed by RT-qPCR in Atlantic salmon muscle (red and white), liver, heart, myosepta and visceral fat. FABP11, a FABP isoform not previously described in Atlantic salmon,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visceral fat and myosepta and at the lower level in red muscle, white muscle, myosepta and heart. Furthermore, Atlantic salmon were fed either a diet containing fish oil (FO) or a complete replacement of FO with a vegetable oil blend (55% rapeseed oil, 30% palm oil and 15% linseed oil; VO) for the production cycle (27 months from start of feeding and until ∼4.5 kg mean weight).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related to β-oxidation, fatty acid uptake and transport in the white muscle indicate ( n = 3) significant down-regulation in VO fed Atlantic salmon and correlated with previously reported white muscle triacylglycerol stores and β-oxidation. FABP11 in visceral fat and myosepta was also down-regulated in VO fed fis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