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123篇
农学   71篇
基础科学   27篇
  167篇
综合类   290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100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7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5 毫秒
91.
92.
青藏高原中部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根据 1 998年夏季测得的青藏高原中部那曲地区降水和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 ,分析了不同层位土壤剖面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及与水分迁移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 ,土壤表层水中δ1 8O受降水中δ1 8O的直接影响 ,并且与降水中δ1 8O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而地下水中δ1 8O受降水中δ1 8O的直接影响不明显 ,变化幅度很小 ,表明地下水并非直接来源于当年夏季的降水 ,可能代表了多年降水的平均状态。不同土壤剖面水中δ1 8O的变化反映了降水向地下逐渐渗浸的过程。表层土壤水中δ1 8O受降水的影响最为明显 ,而向下土壤水中δ1 8O受地下水δ1 8O的影响增强 ,显示出地下水在土壤水分活动中起着活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河北省中部平原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省中部平原的8个县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空间分析法分析了2010年的20 938个土壤样品的速效钾和缓效钾数据。按照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分等,河北中部平原7个县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处于中等水平,1个县处于高等水平;土壤缓效钾平均含量5个县处于中等水平,3个县为高等水平。将数据按照第二次普查养分指标分级进行空间分析,速效钾中等级别以上的面积统计为200 768 hm2,所占比例为77%;缓效钾中等级别以上的面积统计为228 165 hm2,所占比例为88%,表明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含量均提高。同时表明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已经不适应土壤现状,应综合土壤养分值、生产需求等综合因素制定新的养分标准。  相似文献   
94.
从节约理论出发,针对民用、公用及商用建筑中央空调的能耗问题,从建筑物的围护结构、空调的冷热源、空调水系统以及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中央空调节能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供空调与建筑节能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5.
关于水土保持与市场经济的几点思考陈来如(安徽省安庆市水电局,246003)(一)传统观念的水土资源远离市场1.水土资源的长期无偿使用,导致资源破坏、浪费严重。多年来,除政策失误外,经济活动中人们一直认为水、上等环境资源是大自然的恩赐,可以免费使用而无...  相似文献   
96.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蔡世忠 《农业科技管理》2012,31(3):13-16,23
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文章阐述了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对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发展新型工业等实现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7.
Abstract

Case studies were completed on five Honduran agro-forestry cooperatives. A comparative instrumental analysis of the five case studies was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most important for success or failure of a cooperative. The case studies yielded ten focus areas of importance: forest resource base, land tenure,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benefits for cooperative members and communities, institutional support, international aid projects, pine bark beetle, resin tapping, logging and marketing, and integration of logging and resin tapping.  相似文献   
98.
《Journal of Crop Improvement》2013,27(1-2):119-144
SUMMARY

More than twenty cropping systems are practiced in India. Rice-wheat and rice-rice are the major cropping systems practiced in an estimated 120 districts and 50 districts of the country, respectively. The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RWCS) of the Indo-Gangetic Plains (IGP) region of South Asia (Bangladesh, India, Nepal, and Pakistan) is the cre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green revolution. Higher production of rice and wheat was necessary to meet the calorie needs of an increasing population in this region; as a result, the percent of malnutrition amongst children and adults decreased during the green revolution era.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reduction in both the rate of malnutrition decline and of the partial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he RWCS in India. One of the many reasons for the decreased rate of malnutrition decline is micronutrient deficiency. Malnutrition amongst children and adults is a silent emergency in South Asia, including India. This review compares the food consumption habits, nutritional status, and cropping system practiced for different states of India to provide reasons for shifting the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through crop diversification. Diversification of the RWCS will increase the supply of legumes and vegetables, help to diversify the diets consumed, and increase micronutrient intake. This approach is important for a largely vegetarian population of India, and is therefore,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several important Food Systems strategy to address the silent emergency of malnutrition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99.
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对2010~2011年鲁中地区昌乐县西瓜大棚内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并于2011年1月15日~2月25日分期播种西瓜进行试验,用斐林试剂滴定法测定西瓜糖含量,用手持折光仪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将气象资料分析结果与西瓜各发育期的生长情况进行对比,确定鲁中地区优质大棚西瓜的适宜气象指标。结果表明,鲁中地区优质大棚西瓜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2℃。各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发芽最适温度为25~30℃,幼苗期最适温度为25~30℃,开花授粉期的最适温度为22~27℃,果实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4℃。西瓜每天光照要求8 h以上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西瓜生长期内需要总日照时数为1 000 h左右。西瓜生长发育较适宜的空气湿度为50%~60%;适宜的土壤相对湿度为65%~75%,苗期65%,伸蔓期为70%,果实膨大期则要求75%~80%。  相似文献   
100.
江旅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411-8414,8417
从狭义中原的地理范畴,解读各类历史典籍中所记录的秦汉前中原及与中原相关的地理内容,从中把握秦汉以前中原古代地理发展的历史脉络、地理成就、发展特点及蕴含的历史地理价值。研究认为,在中国区域性地理发展历史中,尤其是秦汉前中原古代地理发展史不仅可以独立成章,而且形成极具理性的中原古代地理体系,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地理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