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8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84篇
林业   3篇
农学   23篇
  42篇
综合类   250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100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牛小腔前卵泡体外生长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添加有ITS、丙酮酸钠、次黄嘌呤、血清、FSH、LH、E2的α-MEM基础液中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及氢化可的松(HC),对直径<100 ?m(平均直径61~70?m)的牛小腔前卵泡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试验I,在FSH、LH、E2浓度分别为0.25 ?g·ml-1、5 iu·ml-1、0.5 ?g·ml-1时,卵泡体外培养7 d, EGF和bFGF联合存在好于分别单独存在时的培养效果,当bFGF(25 ng或50 ng)剂量保持不变,提高EGF含量(25 ng,50 ng)有抑制卵泡发育的作用;增加bFGF的剂量有助于腔前卵泡的发育。 试验II,当FSH、LH、E2分别调整到4 ?g·ml-1、10 iu·ml-1、0.1 ?g·ml-1,并添加了氢化可的松(40 ng·ml-1),卵泡体外培养13 d,在试验3组(EGF 25ng)和试验4组(EGF 25 ng+ bFGF 50 ng),卵泡发育率和卵泡平均增长直径均显著好于试验1组(未添加EGF、bFGF、氢化可的松)和试验2组(只添加氢化可的松)。体外培养第20 d,试验3组和试验4组卵泡发育率分别为15.79 %和25.58 %,卵泡最大增长直径分别为300和320 ?m,并形成小的卵泡腔(成腔率分别为7.69 %和17.65 %),而试验1组和试验2组其卵泡发育率均为0。表明体外培养腔前卵泡时,不同的培养体系对其生长发育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各种成分之间存在互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2.
支持牛类胚胎干细胞发育的饲养层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鼠胎儿和牛睾丸为材料 ,以含 1 5 % NBS、0 .1 mmol/ Lβ-巯基乙醇、0 .1 μmol/ L Na2 Se O3的DMEM溶液为培养液 ,分离获得了传 1 5代的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和 5代牛睾丸成纤维细胞 ,建立了小鼠和牛类 ES细胞培养体系。结果表明 :牛睾丸成纤维细胞和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均属附着生长型细胞 ,与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相比较 ,牛成纤维细胞直径和长度大 ,生长速度快 ,易于老化 ;1 2~ 1 6日龄的小鼠胎儿最适宜分离与克隆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 ;在 2 5℃条件下 ,以 0 .2 5 %胰蛋白酶 0 .0 4% EDTA消化液作用胎儿小块组织分离原代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 ,消化液作用时间不应超过 2 0 min,以相同的消化液在 3 7℃条件下 ,离散贴壁成纤维细胞 ,作用时间以 2~ 3 min为宜 ;培养细胞密度与传代时间间隔有密切关系 ,若传代时间间隔为 3~ 4d,培养细胞浓度应为 3× 1 0 5个 / ml~ 5× 1 0 5个 / ml;在成纤维细胞分离与克隆过程中 ,培养基中添加0 .1μmol/ L Na2 Se O3 0 .1 mmol/ Lβ-巯基乙醇 1 5 % NBS,有利于 MEF和 NBTF的增殖  相似文献   
113.
牛体内卵形巴贝斯虫裂殖体阶段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洁净”长角血蜱成虫饲喂在人工感染卵形巴贝斯虫的牛体上,俟饱血脱落并产卵孵化后,利用其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分别叮咬感染健康易感牛,对牛体内裂殖体阶段的卵形巴贝斯虫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在幼虫、若虫和成虫感染牛的末梢血液、心、肝、脾、肺、肾、淋巴结切面刮取物和体表淋巴结穿刺物涂片的淋巴细胞中,均观察到了裂殖体。所见裂殖体有两种类型;即由小梨子形裂殖子组成的小裂殖体和由大梨子形裂殖子组成的大裂殖体。  相似文献   
114.
Using the case of food safety governance reform in Japan between 2001 and 200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rust. The paper explains how the discovery of the first BSE positive cow and consequent food safety scandals in 2001 politicized the role of science in protecting the safety of the food supply. The analysis of the Parliamentary debate focuses on the contestation among legislators and other participants over three dimensions of risk science, including “knowledge,” “objects,” and “beneficiaries.” The metaphor of “seven samurai” and the relationally situated roles of “samurai,” “bandits,” and “beneficiaries” are used to show that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making certain moral and ethical expectations on a new expert institution for food safety were contested and negotiated to frame responsibilities and commitments of social actors for creating the food system based on trust.
Keiko TanakaEmail:
  相似文献   
115.
为了从新转染方法与传统转染方法的比较中找出更为高效的转染方法,本研究以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DNA为外源基因,分别采用核转染法、电穿孔法和脂质体法转染牛的3种常用核移植供体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卵丘颗粒细胞).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胞,实验首先对核转染法和电穿孔法的转染参数进行了系统的摸索和优化,然后将优化后的核转染法、电穿孔法与脂质体法在可控实验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进行了转染对比实验,分析比较了转染48 h后的绿色荧光比率和细胞存活率.结果显示,核转染法转染胎儿成纤维细胞、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和卵丘颗粒细胞的优化程序分别是V013、T023和U023;在电穿孔法中,当电场强度为90 V/mm,脉冲时间为10 ms时,胎儿成纤维细胞和卵丘颗粒细胞的转染效率最高,胎儿输卵管上皮细胞则在电场强度为80 V/mm,脉冲时间为5 ms时获得了最佳转染效率;最后通过转染对比实验得出,核转染法在3种细胞中都获得了最高的转染效率,分别为(98.78±0.30)%、(88.43±2.10)%和(71.31±0.77)%,均显著高于电穿孔法和脂质体法;转染后的存活率则为脂质体法最高,电穿孔法最低.研究结果说明,核转染法可以成为一种结合牛体细胞克隆技术生产转基因牛更有效的转染方法.  相似文献   
116.
卵母细胞生长发育和成熟调控机理的研究,是生殖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研究发现,卵丘细胞的存在与否严重影响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质量,且小鼠无卵丘的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并常规体外受精后未能得到“试管后代”,表明常规体外培养方法明显降低无卵丘的卵母细胞发育潜能。可能的原因是:(1)卵母细胞与颗粒细胞间的间隙连接丢失,这种连接对卵母细胞的胞质成熟是至关重要的。(2)皮层颗粒的减少或继续生成路径的障碍。(3)卵母细胞易于贴底,造成变形,从而可能引起卵母细胞内细胞器机械性移位,造成损伤,且贴底后可能影响卵母细胞与培养基的物质交换。因此,探明卵丘细胞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作用及机制,探索培养无卵丘的水牛卵母细胞的新方法,对于今后进一步提高卵母细胞成熟质量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针对去卵丘细胞的卵母细胞体外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卵巢组织、卵丘细胞为介质来模拟卵母细胞在体内的状态,试验分为5组:M1,直接培养法(对照组);M2,与单层卵丘细胞共培养法;M3,未扩展卵丘细胞包围法;M4,扩展卵丘细胞团支撑法;M5,卵巢组织薄片包围法。培养24 h后计算第一极体(PB1)排出率,随后对这些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结果发现:成熟24 h时,M4组的第一极体排出率明显高于M1组和M5组,其他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孤雌激活结果显示M5组的卵裂率显著低于M1组(P<0.05),而M2组与M1组间没有差异(P>0.05);但M3和M4两组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M1组和M5组(P<0.05)。结论:(1)扩展卵丘细胞团支撑法支持无卵丘的水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核质成熟,而未扩展卵丘细胞包围法促进卵母细胞胞质的成熟,这可能是通过重新构建卵丘-卵母细胞间的间隙连接实现的;(2)与单层卵丘细胞共培养法并不能促进无卵丘的水牛卵母细胞的核成熟及其发育潜力;(3)用卵巢组织包围不能模拟体内卵巢的环境,且卵巢组织可能分泌抑制卵母细胞胞质成熟的因子。目前对无卵丘卵母细胞的培养方法的研究甚少,而我们建立的卵丘细胞团包围/支撑法及卵巢组织包围培养法未见类似的报道。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水牛无卵丘卵母细胞的有效培养方法,将为研究卵母细胞生长发育和成熟调控机理提供新的模型,为利用无卵丘的水牛卵母细胞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7.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分析猪GV期和MⅡ期卵母细胞的细胞骨架分布。结果发现,猪新鲜GV期与MⅡ期卵母细胞的微管、微丝和染色体结构与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在GV期卵母细胞,结构完整的微管尚未形成;染色体未发生致密化,仍存在于生发泡内;而微丝则分布于质膜下及整个胞质中。MⅡ期卵母细胞的微管,主要存在于纺锤体上,少量微管出现在第一极体周围;染色体排列于纺锤体赤道板上;微丝均匀分布于质膜下。本研究表明,微管、微丝和染色体三者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卵母细胞成熟与发育进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8.
本研究旨在利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系统融合表达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培养滤液蛋白10(culture filter protein 10,CFP10)和早期分泌抗原靶6蛋白(earlier secreted antigen target 6,ESAT6),并评价其作为牛结核病外周血γ-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体外释放实验特异性刺激剂来诊断牛结核病的应用潜能.通过PCR扩增cfp1 0-esat6融合基因,构建pPICZα A-(cfp10-esat6)重组质粒,电转化毕赤酵母GSll5,添加甲醇至终浓度1.0%,诱导3d,取培养上清进行SDS-PAGE分析,镍离子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取纯化的融合蛋白CFP10-ESAT6作为刺激剂用于牛结核病外周血IFN-γ体外释放实验,评价其牛结核病诊断价值.结果表明,目的蛋白(33kD)被成功分泌表达,该融合蛋白与抗CFP10、ESAT6、组氨酸标签和c-Myc4种单抗均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165份奶牛外周血样品的IFN-γ检测结果表明,CFP 10-ESAT6融合蛋白与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作为刺激剂,二者阳性符合率为82.3%,阴性符合率为78.8%.本研究利用酵母表达系统成功表达CFP10-ESAT6融合蛋白,并表现出更高的生物学活性,在牛结核病外周血IFN-γ体外释放实验中可作为候选刺激剂,并能克服混合感染导致的PPD漏检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9.
通过构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驼源重链抗体文库,并鉴定抗体文库的多样性,为筛选抗BVDV特异性重链抗体奠定基础。利用灭活的BVDV免疫双峰驼,多次免疫后测定血清抗体滴度,采集免疫后的血液并分离其外周淋巴细胞,抽提RNA,用RT-PCR法扩增重链抗体可变区(VHH)片段;将其克隆至载体pCANTAB5E,电转大肠杆菌TG1获得VHH抗体基因库,检测抗体库库容量,随机挑取克隆测序验证抗体文库多样性。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抗体文库的库容量为4.32×105;测序和聚类分析表明,抗体文库多样性丰富。利用辅助噬菌体救援后,得到噬菌体展示文库,测定滴度达1.3×1012 cfu/mL。  相似文献   
120.
利用牛垂体细胞体外无血清培养技术,研究了促甲状腺素释放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素(GnRH)、促黄体激素(LH)和催乳素(PRL)对牛垂体细胞PRL分泌的调节。细胞在培养箱内预培养24小时后开始各项处理,以后隔24小时采集培养液一次,并换新的相同处理的培养液。结果表明:GnRH和TRH在第一次处理时均能显著增加PRL的分泌。加入1、10、100ng/ml的GnRH可使PRL分泌量分别增加53%(P<0.05)、111%(P<0.01)和60%(P<0.01),而TRH只有在10、100ng/ml的剂量时明显引起PRL释放增加(P<0.01)。第二次处理时细胞对TRH的反应消失,但对GnRH的反应却发生了逆转,PRL分别降低了70%(P<0.05)、68%(P<0.05)和73%(P<0.05)。表明GnRH和TRH在培养初期具有促进垂体细胞释放PRL的作用。LH(1、10、100ng/ml)对牛垂体细胞PRL的分泌无影响。但LH和TRH合用时,100ng/ml LH可明显地降低由TRH引起的PRL分泌(P<0.05)。PRL本身对牛垂体细胞的分泌有自我调节作用,100、1000ng/ml的PRL处理细胞使其分泌的PRL显著下降,分别降低70%(P<0.05)和100%(P<0.001)。此外1000ng/ml的PRL可显著地抑制由GnRH在第一次处理时引起的PRL释放。本实验在垂体细胞水平说明多种激素对PRL的分泌调节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