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篇
  11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黄顶菊的入侵特点、危害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详细介绍了我国新近发现的一种入侵性极高的1 a生杂草黄顶菊的生物学特征、入侵特性、危害性,并依据其入侵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22.
为了明确入侵植物黄顶菊对土壤氮循环关键过程硝化作用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对其入侵地和未入侵地、根围土和根际土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的群落多样性分析,探讨了AOA对黄顶菊入侵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黄顶菊入侵增加了入侵地根围土AOA的多样性,AOA的Shannon指数表现为:入侵地根围土入侵地根际土未入侵地土壤,且差异显著。铵态氮含量与p H的变化都会影响土壤AOA的群落结构。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土壤AOA主要隶属于氨氧化古菌的Nitrososphaera cluster。黄顶菊入侵导致的AOA的多样性水平的提升主要是由于入侵地氨氧化菌群种类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23.
DNA甲基化是植物DNA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方式,不仅在植物快速适应新环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还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器官分化特异性过程。本研究通过构建优化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体系来分析入侵植物黄顶菊不同器官和同一器官不同发育阶段的组织甲基化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器官特异性MSAP体系利用筛选的13对引物共扩增536条条带,其中引物EhHM7对表观遗传多样性贡献率最大,多态性百分比为92.45%;发育阶段特异性MSAP体系利用筛选的14对引物共扩增407条条带,其中EcHM1对表观遗传多样性贡献率最大,多态性百分比为80.56%。甲基化类型变异结果显示,黄顶菊不同器官(根、茎和叶)间以及同一器官不同发育阶段(老叶和嫩叶)的组织间均表现出显著的甲基化水平差异性,半甲基化、全甲基化和整体甲基化三种甲基化变异类型中茎组织的甲基化发生率最高,分别达到30.28%、19.37%和49.66%,老叶组织的全甲基化和整体甲基化率显著高于嫩叶组织,分别达到33.29%和52.77%。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黄顶菊叶片个体分布较根、茎的个体分布更为密集,且嫩叶较老叶密集,表明根个体间和茎个体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大于黄顶菊叶片的个体间差异,且老叶的个体差异大于嫩叶,这种个体间差异在样品采集时不可忽视。所以,在利用表观遗传学方法进行黄顶菊入侵性的研究中,必须要制定科学的采样方案,把植物器官和生长发育阶段特异性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24.
黄顶菊浸提液对油菜及油麦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外来植物黄顶菊为材料,以油菜、油麦种子为受体,将黄顶菊材料分离成地上、地下两部分,用蒸馏水做活性物质浸提,分别得到0.25%、0.8%、1.7%、2.5%4个不同浓度的浸提液,再以蒸馏水为对照,用培养皿法进行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器官、不同浓度的黄顶菊浸提液对油菜、油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不同;黄顶菊对油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于对油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5.
田间条件下建立了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和伴生草本植物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单独种植(以下简称单种)和混合种植(以下简称混种,比例1∶1)小区,设置施氮肥和不施氮肥处理,研究两者对黄顶菊入侵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顶菊单种小区,土壤增施氮肥黄顶菊的生物量显著升高,且促进了真菌的生长,抑制放线菌、有机磷细菌和钾细菌的生长。黄顶菊与马唐竞争生长,施肥显著抑制了放线菌、有机磷细菌和钾细菌的生长,黄顶菊的竞争攻击力系数(aggressivity,以下简称AG)小于0,在竞争中黄顶菊不占优势;不施肥时细菌、放线菌、有机磷细菌的数量与黄顶菊生物量显著正相关(P0.05),且AG0,在竞争中黄顶菊占优势。黄顶菊与益母草竞争生长,施肥与否仅有机磷细菌数量显著高于裸土,且微生物数量与黄顶菊生物量都无显著相关性(P0.05),黄顶菊的AG都小于0,在竞争中不占优势。由此,黄顶菊与马唐或益母草竞争生长,增施氮肥改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降低了黄顶菊的种间竞争能力,不利于实现黄顶菊的入侵。  相似文献   
26.
为探讨衡水湖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入侵机理,采用黄顶菊根和茎叶不同质量分数的水浸提液对小麦种子和幼苗进行处理,研究黄顶菊对小麦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黄顶菊浸提液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幼苗根长和苗高均有抑制效应。小麦种子相对发芽率与黄顶菊根、茎叶浸提液质量分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化感效应指数和化感综合效应指数均随根、茎叶浸提液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黄顶菊茎叶浸提液对小麦的抑制效应大于根浸提液。黄顶菊浸提液对小麦根部生长的影响大于对地上部生长的影响。小麦苗期对化感物质的敏感程度强于萌发期。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棉田7种土壤除草剂和7种茎叶除草剂对黄顶菊的防效。结果表明:土壤除草剂室内生测以48%仲丁灵EC 200~400倍防效最佳,90%乙草胺EC 200~400倍、50%敌草胺WP 133~400倍也表现出较高防效。田间土壤处理以96%精异丙甲草胺EC 720.0~1440.0 g·hm-2处理防效最佳,48%氟乐灵EC、90%乙草胺EC、50%扑草净WP也表现出较高防效。茎叶除草剂田间试验以25%氟磺胺草醚AS 281.5~563.1 g·hm-2防效最佳,20%百草枯AS中高浓度、75%三氟啶磺隆钠盐WP、75%嘧硫草醚WP和41%草甘膦AS也具有较高防效。  相似文献   
28.
芦站根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7):1386-1387
用水、50%乙醇、80%乙醇和95%乙醇从黄顶菊叶片中提取活性成分,初步探讨了其抑菌作用,结果表明,黄顶菊提取物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乙醇提取液抑菌效果强于水提取液,且80%乙醇提取物抑菌作用最强;4种溶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强。  相似文献   
29.
黄顶菊(Flaveriinae bidentis(L.)Kuntze)是一种喜光、喜湿、嗜盐,并且生长迅速、结实量极大的杂草。在靠近河、溪旁的水湿处、峡谷、悬崖、峭壁、陡岸、原野、牧场、弃耕地、街道附近、村旁、道旁、渠旁、堤旁以及含砾岩或沙子的黏土都能生长,植株高大,人工拔除防治难度大,通过药效试验,找出了经济、有效、安全的防治药剂和防治剂量。  相似文献   
30.
为了系统掌握黄顶菊田间种群发生动态,为黄顶菊防除提供参考,对其周年发生规律进行了定点连续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黄顶菊主干高度与真叶数的周年生长均呈逻辑斯蒂曲线变化,以6月4日主干4对真叶、高度约5~7 cm为临界,主干生长明显分为缓慢生长期和快速生长期两个时期.春季出苗的黄顶菊,64.9%的植株主干高度在150~199.5 cm之间,最高可达242 cm;54.1%的植株主干真叶数在19~21对之间,最多可达24对.在8月8日和8月28日黄顶菊主干顶部累计现蕾比率分别达5%与95%;主干顶部累计开花比率达5%和95%的时间为8月14日与9月8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