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3篇
  2篇
综合类   130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随着春季天气回暖、地温提高,麦田地下害虫亦开始活动起来。金针虫是农田主要地下害虫之一,常常危害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子、幼苗根部及地下茎等,在冀中北麦区一般3-5年一代,以成虫或幼虫在20-80厘米土层内越冬,来年3月上中旬当l0厘米土层土温达到3-6℃时幼虫开始上升活动;  相似文献   
33.
麦田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蝼蛄和蛴螬三种,主要发生在小麦秋苗期和返青后至灌浆期,危害高峰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不仅为害发芽种子,还咬断小麦根茎,使植株枯黄而死,造成缺苗断垄,影响小麦产量。据栾城县植保站2008年4月份调查,地下害虫危害造成小麦被害率为0.5%。由于地下害虫潜伏危害,不易及时发现,且危害期长,所以要认清不同地下害虫的为害症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4.
为了筛选拌种防治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Faldermann)]安全有效的药剂和剂型,通过田间试验及对花生籽粒中农药残留和品质检测,对参试药剂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氟虫腈悬浮种衣剂拌种可达到全生长季控制花生田金针虫的危害,防虫、保果效果和产量增加分别为98.53%、97.30%和33.33%,显著高于毒死蜱、吡虫啉、阿维菌素;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拌种防虫、保果效果分别为72.18%、79.96%,优于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吡虫啉70%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保果防虫效果优于10%微囊悬浮剂;复配剂42%氟虫腈·吡虫啉悬浮剂和16%阿维·毒死蜱微囊悬浮剂防虫、保果和产量增加分别与氟虫腈和毒死蜱相当,无显著差异。所有参试药剂拌种对花生出苗率、花生生长和品质无不良影响,产量增加明显,花生籽粒中农药残留低于国内外农药残留限量。因此,5%氟虫腈悬浮种衣剂是拌种防治花生金针虫安全有效的理想药剂,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也可作为拌种防治花生金针虫安全有效的药剂之一。  相似文献   
35.
一、播种期播种期防治重点是黑穗病(包括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秆黑粉病三种)、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白粉病、丛矮病、黄矮病等多种病害以及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主要防治措施是适时晚播、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一)选用良种,精细整地,适期、晚播、精量播种。首先是选用抗病并经过检疫的种子,在精细整地,确保土壤足  相似文献   
36.
筛胸梳爪叩甲的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筛胸梳爪叩甲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笋期害虫.研究了林间挖笋除虫、黑光灯诱杀及药剂防治3种方法对筛胸梳爪叩甲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3种技术措施均能显著降低该虫的危害率和虫口密度,其中药剂防治效果最明显.3 a持续挖笋除虫的防治效果达(22.76±3.90)%;每年单盏黑光灯年平均诱捕量可达(1 143.8±318.7)头,连续6 a的灯光诱杀可将竹笋危害率由防治前的(56.05±2.83)%降至防治后的(39.21±2.83)%;连续施用5%辛硫磷+3%毒死蜱颗粒剂3 a年可将竹笋危害率由防治前的(69.62±5.36)%降至(21.17±7.65)%,防治效果达(70.11±10.99)%.  相似文献   
37.
地下害虫为害症状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许多害虫向北迁移,原来北方没有的害虫现有也出现了,而且以前发生情况不是很严重的现在发生的规模和程度也比以前严重的多了。特别是现在农民使用除草剂明显增多,传统上的农业耕作方式现在已逐渐退出历史。地下害虫发生越来越重,加上我省春旱发生年比较多,防治地下害虫应该重视起来。常见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  相似文献   
38.
麦田地下害虫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害虫主要在北方旱作地区发生,有蛴螬、蝼蛄和金针虫,一般在小麦秋苗期和春苗期危害,咬食小麦地下根茎,造成秋苗期缺苗断垄,春苗期枯心苗。一、发生规律1.蛴螬多1年发生1代,大多以3龄幼虫越冬,春季10厘米地温6℃以上开始上升危害。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趋光性强,上灯雌虫多于雄虫;暗黑金龟子成虫有群集取食习  相似文献   
39.
姚平官 《福建农业》2009,(10):25-25
地下害虫是指在土中生活的一类害虫.主要有蝼蛄、地老虎、蛴螬和金针虫等。这类害虫多昼伏土中,夜出地面活动,食性很杂,主要危害太子参、人参、丹参、天南星、玄参、地黄、鸟头、贝母、黄连、牡丹、麦冬、板蓝根、白芍、桔梗、白术、紫菀、元胡、白芷等多种根及根茎类药用植物,对穿心莲、菊花、荆芥、绞股蓝、薄荷、款冬花、除虫菊、牛蒡子等药用植物的幼苗危害也较严重。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土壤深度、捕食者(二疣槽缝叩甲幼虫)和植食者(细胸金针虫幼虫)虫口密度变化对捕食量及捕食者死亡的影响。【方法】以前期对土壤内捕食性天敌昆虫资源调查筛选出的叩甲科捕食者和植食者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内人工模拟野外土壤内捕食者及植食者生存环境,测试虫口密度及土壤深度与捕食者捕食行为的关系,分析对叩甲科捕食者捕食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土壤深度、捕食者和植食者密度3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交互作用对植食者死亡量综合解释值为59%,而单独和两两交互作用对植食者死亡量综合解释值均为0;对捕食者死亡影响作用值均为0。当其中两种因素存在时,土壤深度变化对植食者死亡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捕食者死亡量变化在相对浅层土壤死亡数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P0.05);植食者密度变化对自身及捕食者死亡量的影响仅在捕食者密度相对较大时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捕食者密度变化对自身及植食者死亡量变化在相对密度高于1头时显著升高(P0.05)。【结论】捕食者和植食者密度及土壤深度综合作用对植食者死亡的影响明显高于捕食者。捕食者密度或土壤深度不变时,植食者密度变化对自身死亡量具有绝对解释作用;植食者密度不变时,捕食者是直接控制植食者死亡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