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3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20篇
林业   141篇
农学   223篇
基础科学   62篇
  74篇
综合类   1076篇
农作物   111篇
水产渔业   127篇
畜牧兽医   913篇
园艺   96篇
植物保护   77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捕捞诱导鱼类生物学特征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捕捞强度加大,渔业生物为了应对捕捞压力、维持种族繁衍,逐渐产生适应性进化,这一过程称为捕捞诱导进化(Fishing-induced evolution,FIE),通常表现为渔业生物个体变小、性成熟提前,个体对捕捞的敏感性增强,进一步导致渔业种群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和渔业经济效益降低。认知捕捞诱导的渔业生物适应性进化,掌握捕捞对渔业种群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策略。虽然FIE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FIE在生理、生态及基因层面上对渔业生物的具体影响过程尚未明确,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多物种相互作用等的动态环境中,FIE的作用方式更为复杂。作者综述了鱼类FIE的主要研究方法,总结了捕捞对大个体的选择性在鱼类生长、性成熟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并分析了这种影响对渔业种群恢复与管理产生的效应,以及今后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旨在为FIE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52.
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辣椒bZIP家族基因进行全面鉴定与进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基因染色体定位、蛋白质保守基序和基因结构等进行分析,并通过qRT-PCR方法检测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和在ABA胁迫下的应答等。结果表明,从辣椒基因组中共鉴定出54个bZIP家族基因,这些基因分散分布在辣椒的11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辣椒bZIP基因家族可以分为10组,每组所含有的基因数不等;该家族成员每个基因含有0 ~ 11个内含子;bZIP家族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外源激素ABA处理可以明显抑制或者激活该家族基因成员的表达。  相似文献   
953.
本文通过对鸟类分类,细述了鸟类起源的4个假说,着重叙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进化学说,展示了生物进化的基本原则,阐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思想。通过比较孔子鸟和家鸽,揭示了鸟类进化过程正是为了向着取食,躲避天敌,寻找适合生存的环境,既适应性方向演化,从而体现了鸟类进化恰恰是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954.
我国葡萄属植物分类与亲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及模糊聚类分析研究了中国葡萄属植物的分类和进化关系,结果显示:遗传距离和相似系数明显地反映出种间的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当聚类水平不同时,分类结果随之发生变化。根据进化系统分析,毛葡萄是我国葡萄属植物中比较古老的类型。  相似文献   
955.
本文对亚麻近缘种收集、分类、进化以及分子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指出有必要对中国亚麻属植物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56.
酪氨酸酶蛋白家族(tyrosinase gene family)是一类调控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 在黑色素细胞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 Tyr 基因家族在东星斑体色形成中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俗称东星斑, 是我国重要的热带经济养殖鱼类, 但是人工养殖的东星斑因环境等变化而逐渐出现体色变淡或者变黑的现象, 严重影响其品质和经济价值。本研究从东星斑全基因组中共筛选鉴定获得 5 个 Tyr 基因家族成员, 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不同物种间的同源基因保守性较高, 尤其是 Tyr 家族典型的酪氨酸酶功能域在不同物种各成员之间均具有高度保守性。系统发育和共线分析均显示东星斑 Tyr 基因家族进化过程中存在基因复制和丢失现象。此外, 荧光定量 PCR 结果表明 Tyr 基因家族所有成员在东星斑黑色个体的皮肤组织中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红色个体(P<0.05)。本研究初步鉴定和分析了东星斑 Tyr 基因家族在其体色形成中的作用, 旨为深入解析东星斑酪氨酸蛋白酶基因家族的进化及功能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7.
刺龙芽,又名刺棱菜、刺嫩芽、树头菜,学名龙枒楤木,为有刺灌木或小乔木,高1.5~6米,小枝淡黄色,疏生细刺,生于林缘或林中。其嫩茎作蔬菜食用,不仅味美香甜,清香醇厚,野味浓郁,而且营养丰富,是著名的上等山野菜,被誉为"山野菜之王"。野生刺龙芽在长期的自然进化中形成了高抗病虫害及耐瘠薄的生存能力,可以不用化肥农药进行人工栽培,是现代餐桌上难得的天然绿色食品,刺龙芽蔬菜栽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人工栽培刺龙芽已获得成功,技术简单易学。  相似文献   
958.
与大多数巢寄生鸟类不同,一些牛鹂(Molothrus spp.)可以广泛寄生于其分布区内的以及同一群落内的多种宿主;也没有证据表明,同一种群内的寄生个体对宿主物种有专一性。对此,进化滞后假说认为,与其他专性寄生的杜鹃和牛鹂相比,泛性寄生牛鹂是新近才进化的一支;而进化平衡假说则认为,由于寄生牛鹂的"黑手党"效应,宿主识别和拒绝牛鹂寄生卵的代价太大。然而,北美的许多宿主鸟类已进化出特定的反寄生防御行为,这些鸟类几乎都栖息在开阔地带,如草地、灌丛和溪流边。我们认为,北美鸟类生境的景观格局,对长期维持牛鹂的泛性寄生非常重要,同时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北美森林宿主鸟类没有进化出反寄生行为。寄生性的牛鹂需要开阔草地觅食,因而很少见于森林。森林作为"源栖息地"产生的许多宿主,仅由于一些个体的扩散才进入寄生率和捕食风险都较高的片段化森林斑块,即"汇栖息地"。如此,宿主的反寄生行为的进化将非常缓慢,因为大部分个体都来自牛鹂寄生率很低的生境。此外,生境片段化、宿主繁殖扩散和集合种群的动态变化也进一步阻止了宿主反寄生行为的进化。只要北美大片的森林景观依然存在,这种状况就能持续,森林鸟类宿主对牛鹂寄生的反寄生行为就无法快速进化,反过来,牛鹂的泛性寄生也就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959.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寄生性繁殖的杜鹃所采用的种种计谋惊叹不已。本文对澳大利亚的寄生杜鹃如何增加寄生巢的可获得性、如何寻找和接近巢以及如何让宿主接受它们的寄生卵与雏鸟进行了综述。这些杜鹃所采用的对策,有一些是世界上其他杜鹃种类也采用的,但有一些对策,如产隐蔽的卵和模拟的雏鸟,却似乎仅见于澳大利亚的杜鹃。泛性寄生的杜鹃因为要应对较多种类的宿主,难度自然远大于专一性寄生的杜鹃种类,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种类的杜鹃进化出不同的寄生策略,以避免不同宿主的识别。  相似文献   
96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这种重要的疾病给全球家禽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最近瑞典鸡传支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肉鸡生长缓慢、产蛋量低和薄壳蛋。从IBV中选定的完整的纤突基因分离株,将运用常规的RT-PCR对其进行扩增和测序。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比较,表明最近这种分离株具有与QX-like 基因型98.97%的基因相似度。进化树分析表明马萨诸塞州型菌株在九十年代很具优势,已取代了D388/QX-like菌株,尽管进化链并没有确认这一点。两种基因型之间的同源性达到了79%和81%。值得注意的是正向选择压力主要是由 S基因中的S1亚单位决定的。这种正向选择压力引起了S基因的基因重组、插入和缺失。由基因重组产生的两种新分离株背离了D388/QX-like核苷酸序列分枝1.7%~2.4%,表明新种的出现。研究表明IBV不断进化可能与家禽饲养、贸易和疫苗压力有关。调查结果强调以持续检查来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性,同时及时调整诊断方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运用疫苗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疾病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