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32篇 |
免费 | 147篇 |
国内免费 | 27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83篇 |
农学 | 517篇 |
基础科学 | 32篇 |
163篇 | |
综合类 | 2201篇 |
农作物 | 398篇 |
水产渔业 | 105篇 |
畜牧兽医 | 1170篇 |
园艺 | 634篇 |
植物保护 | 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66篇 |
2022年 | 88篇 |
2021年 | 113篇 |
2020年 | 122篇 |
2019年 | 123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114篇 |
2015年 | 147篇 |
2014年 | 187篇 |
2013年 | 188篇 |
2012年 | 287篇 |
2011年 | 303篇 |
2010年 | 319篇 |
2009年 | 339篇 |
2008年 | 337篇 |
2007年 | 305篇 |
2006年 | 265篇 |
2005年 | 306篇 |
2004年 | 174篇 |
2003年 | 179篇 |
2002年 | 138篇 |
2001年 | 144篇 |
2000年 | 108篇 |
1999年 | 99篇 |
1998年 | 92篇 |
1997年 | 120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83篇 |
1994年 | 98篇 |
1993年 | 89篇 |
1992年 | 95篇 |
1991年 | 85篇 |
1990年 | 77篇 |
1989年 | 71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为了探索不同因素对离体培养条件下莲幼胚萌发的影响,以正常授粉的莲幼胚为外植体,分别进行了不同胚龄、不同蔗糖浓度和不同激素浓度配比下莲幼胚的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在含有1.0mg/L NAA和0.5mg/L ZT的诱导培养基上,以3d和4d胚龄幼胚的萌发效果较好,萌发率分别达到31%和36%;以4d胚龄幼胚为材料,当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为3%和5%时,幼胚萌发较好,萌发率分别为38%和32%;以4d胚龄幼胚为材料,在含有3.0mg/L NAA和0.5mg/L ZT的诱导培养基上,幼胚萌发率显著提高,萌发效果最好,萌发率达71%。 相似文献
82.
83.
探讨E.tenella在鸡胚盲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营养条件,观察其发育过程。用鸡胚盲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E.tenella,对子孢子接种基础培养基、营养物质含量及血清浓度进行了优选,并对优化营养条件下E.tenella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MEM199培养基中24、48、72h的虫体感染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DMEM培养基;MEM199培养基中叶酸、VB6、VB1的含量为6mg·L-1时,24、48、72h的虫体感染率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分别为25.33%、12.67%和12.33%;MEM199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为3000mg·L-1,胰岛素含量为0.40mg·L-1时,有较多的成熟裂殖体形成;接种子孢子后于4、48、96h换液,接种时和4、48h血清浓度为2.5%,96h为1%,有利于子孢子的后期发育;优化营养条件下,细胞接种子孢子后4、24、48、72、96、120h的细胞虫体感染率分别为42%、28%、20%、15%、13.67%、13.67%,且E.tenella可在鸡胚盲肠上皮细胞中完成内生发育过程,并形成卵囊。结果表明,获得了能使E.tenella在鸡胚盲肠上皮细胞完成整个内生发育的体外培养营养条件。 相似文献
84.
85.
选用来自黑龙江的7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以幼胚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选用不同浓度的激素和有机物,设计了4种诱导培养基和10种分化培养基,研究不同基因型在不同培养基上愈伤诱导及植株再生能力。结果显示,7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在MS4诱导培养基上均具有较高的愈伤诱导率,平均达92.7%,其中“农麦30”愈伤平均诱导率高达94.4%。不同分化培养基下出芽率与基因型显著相关,不同基因型有不同的最适分化培养基。农麦30和农麦12受激素的种类和量影响较小,10种分化培养基上的出芽率都在较高的水平上,是良好的转基因材料。 相似文献
86.
87.
运用全息胚原理扦插繁殖秃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秃杉顶端优势明显,按照全息胚定域选择原理,选用3~5年生秃杉幼树,刺伤顶芽,培育多头并立主梢作穗条,扦插繁殖苗木,苗期可以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全息胚是山东大学张颖靖教授在生物科学中的新发现,适用于林业。秃杉种源缺乏,侧枝扦插愈合生根慢,成苗率低,且发生匍匐生长现象。运用全息胚定域选择原理,培育多头并立主梢,进行秃杉扦插繁殖试验,在苗期获得了较高的效益。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88.
89.
本文根据扫描电镜观察,时稻胚发生过程及胚表面构件的形态作了描述,并对文献中存在的稻胚结构构件名称的混乱情况进行了查核。从而发现历来稻胚形态描述上与事实不符之处,如广为流传的 Juliano 论文中的图将胚芽鞘和侧鳞误以为外胚叶;容启东、星川清亲等将侧鳞误为腹鳞;《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稻的生长》等的中译本,则将侧鳞误为胚芽鞘等等。本文还提出了胚的结构及各构件的合理命名。 相似文献
90.
沙地云杉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是内蒙古特有的珍稀树种,种子生产受到大小年、倒春寒及重齿小蠹等虫害的严重影响,有性繁殖受到阻碍。本研究以沙地云杉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对影响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调控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沙地云杉成熟胚接于培养基中培养,5 d后子叶和胚根部位膨大,10 d后胚根均明显愈伤化,40 d后愈伤呈水渍状,60 d后愈伤呈白色丝状;胚性愈伤的发生始于非胚性愈伤的表面,且长成的胚性愈伤呈细胞核大、细胞排列紧密的特点;研究结果明确了沙地云杉胚性愈伤形态学和细胞学的变化过程。(2)确定了沙地云杉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和最佳激素组合。胚性愈伤诱导培养基为LM,激素组合为2,4-D 6 mg/L、6-BA 2 mg/L和KT 0.5 mg/L最佳培养条件为暗培养,且胚性愈伤诱导率46%。沙地云杉胚性愈伤诱导的成功可为沙地云杉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