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429篇
农学   296篇
基础科学   31篇
  45篇
综合类   1081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545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随着油用牡丹种植业的蓬勃发展,油用牡丹种植周期长、前期效益低的问题亟待解决。开展油用牡丹复合种植技术是提高油用牡丹种植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手段,本文作者通过对菏泽市郓城县、牡丹区油用牡丹复合种植模式进行调查总结,对主要模式做了简要评估,以期对广大油用牡丹种植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2.
杨莉 《花卉》2019,(10):5-6
牡丹籽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市场中具有较大的需求量。在本文中,将就牡丹籽油的研究进展及油用牡丹综合利用价值进行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3.
根据臭牡丹所具备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园林观赏价值,开展了臭牡丹人工扦插育苗试验,选用萘乙酸、吲哚乙酸混合液以100mg/L、500mg/L、1000mg/L、清水对照,浸泡10min,采用珍珠岩、泥炭为扦插基质,用不同插穗部位及不同扦插时间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臭牡丹扦插育苗在5月前选择2年生枝作为插穗,以珍珠岩为扦插基质,在萘乙酸、吲哚乙酸混合100mg/L溶液中浸泡10min进行扦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4.
姚汉辉 《现代园艺》2019,(17):72-73
油用牡丹是我国的原生树种,国家已将油用牡丹纳入木本油料体系。油用牡丹作为一种优良的木本油料作物,可以缓和我国食用油市场的严峻形势,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起到积极作用。油用牡丹产籽量高,产籽盛期每年667m~2可产牡丹籽300~400kg,含油率22%,出油率在18%以上。牡丹籽油是木本坚果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2%,多项指标超过橄榄油,其中α-亚麻酸42.35%,是橄榄油的40倍。阐述了油用牡丹的发育特性,介绍了油用牡丹的品种选择及其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5.
为查清临夏紫斑病虫害发生情况,在临夏市、临夏县、和政县和康乐县对紫斑牡丹病虫害种类、发生范围及危害程度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临夏紫斑牡丹病虫害有28种,其中病害23种,害虫5种。以灰霉病、黑斑病、褐斑病、红斑病、叶斑病、白粉病、根腐病、大栗鳃金龟和小云斑鳃金龟为害严重,提出了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四川牡丹岩土环境背景以及微生物在元素迁移过程中的作用,为了解营养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规律及微生物在元素迁移体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CP-OES测定四川牡丹生境母岩、土壤以及种子的大量(P,S,K,Ca,Na,Mg,Al)、微量(Fe,Mn,Cu)营养元素含量,同时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的组成和结构。[结果](1)四川牡丹生长土壤以弱碱富钙为主要特征,元素组成基本保留了母岩特征;(2)元素从母岩到土壤中的迁移富集系数排序为:CaNaSPMgKAlFeMnCu,植物吸收系数排序为:PSKCuMgCaNaMnFeAl;(3)碱土金属淋溶率和铝铁率对土壤细菌的多样性(Alpha)影响显著,但对真菌的影响不显著;(4)P,Mn的迁移主要受母岩控制,而Ca,Mg,Fe,S等元素的迁移富集受到了微生物的影响。[结论]细菌和真菌在元素迁移体系中的作用相似,主要参与Fe,S,Mg,Ca的相关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07.
为了进一步提高种子含水率的高光谱估算精度,该研究测定了156份油用牡丹种子的近红外吸收光谱及其对应的含水率值,分析了近红外吸收光谱、一阶微分光谱、水分吸收特征参数与含水率的相关关系,构建了基于特征波长吸收光谱、特征波长一阶微分光谱、水分特征吸收参数和BP神经网络的油用牡丹种子含水率估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再结合一元线性回归(SLR,Single Linear Regression)、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Stepwise MultipleLinear Regression)、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模型与BP神经网络(BPNN,BP Neural Network)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油用牡丹种子含水率的吸收光谱特征波长位于1 410、1 900、1990 nm,一阶微分光谱特征波长位于1 150、1 950、2 080 nm;2)以DF2080和AD2140为自变量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效果较优,在能够满足水分估算精度的情况下,是最优的选择方法。3)将优选的特征参数作为输入,实测含水率值作为输出,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其建模与验模R2分别为0.978和0.973,RMSE分别为0.22%和0.242%,而RPD值分别为6.478和5.889,与其他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模及预测精度均最高,是估算油用牡丹种子含水率的最优模型,其次为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对种子含水率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是估算油用牡丹种子含水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中国特有的野生牡丹一直被国内外视为珍贵的种质资源。野生矮牡丹被认为是现代栽培牡丹品种重要的祖先种之一,开展矮牡丹在内的芍药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cp DNA)特征分析对阐明牡丹系统进化、培育和改良栽培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方法】在矮牡丹叶绿体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从NCBI数据库下载凤丹牡丹、大花黄牡丹、滇牡丹、川赤芍和草芍药的cp DNA数据,利用Geneious 8. 0、EMBOSS 6. 4. 0等软件,对芍药属6个种的cp DN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矮牡丹cp DNA序列共152 628 bp,共有112个基因,使用25 988个密码子,编码蛋白78个;有19个基因(包括4个rRNA、7个tRNA、8个蛋白编码基因)在IR(反向重复)区重复。共搜索到143个SSR位点,单核苷酸重复基序位点最多,为116个(占81. 12%),没有六核苷酸重复基序。尽管芍药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保守,但不同种间IR和LSC(大单拷贝区)的边界位置仍有一定变化,凤丹牡丹LSC/IR的rpl2基因有718 bp延伸至LSC区域,而其他种的rpl2基因均完整地位于IR区。【结论】从基因组大小和基因内容来看,芍药属cp DNA高度保守;草芍药与滇牡丹cp DNA最大,为152 698 bp;凤丹牡丹cp DNA最小,为152 153bp。矮牡丹cp DNA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偏好使用A/T碱基,SSRs位点的碱基组成也偏好使用A/T碱基,143个SSRs位点中,A/T组成的位点有134个;矮牡丹cp DNA SSRs分布具有不均匀性,14个SSR位点位于IR区段,103个位于LSC区段,26个位于SSC区段。IR边界分析显示,芍药属LSC/IRb的边界变化是IR区扩张与收缩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芍药属植物的系统进化与栽培起源等研究提供支持,对芍药属植物分子标记开发及优良品种选育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9.
110.
牡丹催花是一种反季节栽培技术,打破了牡丹的自然生长规律。在催花过程中,植株依赖根系的吸收作用获得的养分有限,主要靠消耗自身储存的营养物质,导致催仡后的植株元气大伤,第二年几乎不能再开花,故往往作为一次性消费。大量已催过花的种苗弃之不用,必然造成资源上的极大浪费。针对这一情况,催花牡丹花后植株复壮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