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26篇
水产渔业   386篇
畜牧兽医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81.
盐度突变对大黄鱼受精卵孵化及稚鱼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度21 0~33 0,大黄鱼受精卵孵化率较高,其中盐度29时孵化率达79%。盐度22的海水中饲育20日龄的稚鱼,移到盐度21、25的海水中,48h内的成活率大于95%;移到盐度29以上或17以下的海水中,48h内的成活率明显降低。在盐度22的海水中饲育的30日龄的稚鱼,移到盐度17、21、25、29的海水中,48h内的成活率均大于96%;移到盐度33以上或13以下的海水中,48h内的成活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2.
为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提高对长江口鱼类早期资源评估的准确度,本研究同时采用方形网(网口为1.0 m×2.0 m,网目1.0 mm,网衣长5.5 m)和标准网(网口为直径0.8 m圆形,网目0.5 mm,网衣长3.5 m)于2014年4—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采集仔稚鱼样本,分析比较这2种网具所采集仔稚鱼种类和数量差异,从而选择更适宜采集长江口水域仔稚鱼的采样网具。结果表明:1方形网采集到51种仔稚鱼,多于标准网的37种,两种网具的共有种类有34种,主要优势种组成没有明显差异;24月,前弯曲期仔鱼较多,它们个体小,容易从网眼滤出,导致网目较小的标准网的样品平均密度高于方形网;35—7月,方形网的样本平均密度高于标准网,但样本中仔稚鱼个体发育阶段组成有明显不同。标准网样本中前弯曲期仔鱼占多数,体形为细长形的日本鳀和鳅虎鱼的前弯曲期仔鱼平均密度高于方形网;方形网样品中后弯曲期仔鱼占优势,小黄鱼、日本鳀和鳅虎鱼等优势种的后弯曲期仔鱼平均密度均高于标准网。总体而言,方形网所采集仔稚鱼种类和数量的效果优于标准网;对于细长体形种类(如日本鳀),需结合不同网具以便采集到全部发育阶段个体,而体形较宽种类(如小黄鱼)可仅以方形网采集。  相似文献   
83.
<正>鱼苗、鱼种培育是开展池塘养殖和增殖放流最基础的生产环节。青海湖裸鲤鱼苗是指受精卵孵化后,卵黄囊基本消失、鳔充气、能平游和主动摄食的稚鱼(全长1.1~4.0cm),分为"水花"鱼苗、"乌仔"鱼苗和"夏花"鱼苗。"水花"鱼苗指鱼卵孵化后至鱼苗体色转黑以前的个体(一般是卵孵化后一周内的鱼苗),全长0.9~1.7cm。"乌仔"鱼苗指鱼苗体发黑以后到形体与成鱼相似的个体(一般指2~3周的鱼苗),全长1.7~  相似文献   
84.
<正>棕鳟(Salmo trutta fario Linnaeus),又名河鳟、河鲑等,隶属于鲑科、鲑亚科、鲑属,原产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中亚一些地区。棕鳟生长快、个体大、色彩艳丽、肉质鲜美,极具市场发展潜力。为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冷水资源,开发优质的冷水鱼新品种,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2011年起连续两年从巴基斯坦引进棕鳟发眼卵共20万粒进行孵化和养殖试验,并获得了成功。这是我区也是我国首次引进该品种,现将试验技术分述如下。一、试验条件和方法1.发眼卵引进和孵化(1)引种前准备。引种前,棕鳟发眼卵入境检验检疫隔离场地——新疆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孵化培  相似文献   
85.

应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仔、稚鱼阶段的生长模式。利用Q-Capture Pro 6软件对仔、稚鱼(0~28日龄)的全长、肛前长、体高、头长、眼径、口径、第二背鳍棘、腹鳍棘、胸鳍、臀鳍和尾鳍等11个可量性状进行拍照和测量。研究表明青龙斑全长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 不同阶段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功能器官均表现为异速生长。在11个可量性状中, 肛前长为等速生长, 头长和体高的生长由正异速生长分别转变为等速生长和负异速生长; 头部器官(口径和眼径)生长在20 ~22日龄时出现拐点, 拐点后分别转变为等速生长和负异速生长; 运动器官在拐点前均为正异速生长, 除臀鳍外, 其他各鳍的生长均存在不同的拐点。通过对青龙斑仔、稚鱼异速生长的研究, 发现在早期发育过程中, 有关摄食、感觉、运动等功能器官得到优先发育。在人工繁殖苗种的培育中, 可根据青龙斑重要器官发育的优先性, 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86.
为掌握凤鲚(Coilia mystus)早期资源在长江口的时空分布特征, 于 2019 年 5—10 月在长江口沿岸水域设置 10 个调查站点, 对凤鲚的仔、稚鱼及其环境因子进行逐月采样, 统计分析了凤鲚的体长、发育期及丰度等数据, 研究了凤鲚在长江口的主要繁殖时间及早期个体分布情况, 并利用 GAM 模型分析了丰度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5—10 月是长江口凤鲚的主要繁殖期, 其中 5—8 月为繁殖盛期。长江口北支的东旺沙-北八滧-启隆乡沿岸水域为凤鲚仔稚鱼主要分布水域, 为长江口凤鲚的重要育幼场。GAM 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分布主要受盐度、温度和溶解氧的影响, 3 个环境因子均对凤鲚仔稚鱼丰度的影响显著(P<0.05), GAM 最优模型偏差解释率为 65.50%。凤鲚仔稚鱼的最适盐度在 5~12, 温度在 20~28 ℃时相对适宜, 凤鲚仔稚鱼生长适宜的溶解氧为 5.2~8.0 mg/L。  相似文献   
87.
池养条件下卵形鲳鲹仔、稚鱼生长与摄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培育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每日8:00-10:00及16:00-18:00卵形鲳鲹的饱满指数相对较高,卵形鲳鲹摄食节律属于晨昏型,仔鱼出膜后的13、18、23、28、35日龄卵形鲳鲹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3.04%、37.76%、37.64%、25.47%和22.12%,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卵形鲳鲹仔、稚鱼全长(L)与日龄(t)回归方程为L=0.022 1t2-0.209 3t+2.803 1,R2=0.979 6,体高(h)与日龄(t)回归方程为h=0.013 3t2-0.169 0t +1.515 1,R2=0.980 6,体质量(m)与日龄(t)回归方程为m=0.2×10-6 t3.998 8,R2=0.939 8,全长(L)与体质量(m)关系式为m=0.000 4L2+0.004 8L-0.023 2,R2=0.992 3.  相似文献   
88.
生物饵料对养殖大菱鲆仔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生物饵料对大菱鲆仔鱼生长和体色的影响,分别给仔鱼投喂经过强化和未强化过的生物饵料,并检测其生长指标和体色状况。试验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鱼体体长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0.40 mm·d-1和0.37 mm·d-1,体质量相对增长率分别为0.033 8 g·d-1和0.030 9 g·d-1,畸形率分别为0.96 %和2.85 %,组间差异不大(P>0.05);试验组鱼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17.00 %和12.07 %;试验组鱼的白化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分别为2.25 %和79.5 %。结果表明,投喂经过裂壶藻、Vc及海水鱼多维强化的生物饵料,可以显著降低大菱鲆仔稚鱼的白化率,说明生物饵料的营养是大菱鲆仔稚鱼正常体色形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9.
以全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96h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硫酸铜和甲醛对全雌褐牙鲆稚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全雌褐牙鲆稚鱼对硫酸铜48h、96h的LC50分别为4.68mg·L-1、2.097mg·L-1,SC为0.209 7mg·L-1;对甲醛48h、96h的LC50分别为95.941mg·L-1、48.61mg·L-1,SC为4.861mg·L-1。  相似文献   
90.
于室内养殖条件下研究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胚后发育阶段矢耳石的形态发育,采用椭圆傅立叶分析法,基于矢耳石形态,比较了以孵化后日龄、耳石形态、发育期以及不同体长组为基础的判别方式上,对这3种家鱼苗的种类判别成功率。结果表明,总判别成功率均表现出了逐渐增加的趋势。孵化后4 d时,总判别率为79.79%;10 d时,总判别率始达90%以上,18 d时,总判别成功率稳定在100%。在尾椎上翘期以前的各发育期,总判别率均低于90%,而鳔二室期之后,总判别成功率达95%以上。据矢耳石形态,圆形和近圆形阶段总判别成功率较低,分别为61%和81%,在长椭圆形阶段后,总判别成功率达90%以上。而以体长为基础的判别成功率,初始总判别成功率便在90%以上。因此,若以判别率的高低为标准,则以不同体长组来鉴别鱼苗种类为最佳,而据耳石形态和发育期来鉴别鱼苗种类,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